第15章 军事改革(1/2)
夜色如墨,将乌萨斯北境的冻原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启航村核心议事屋内,油灯的光芒在墙壁上投下三道拉得长长的、略显摇曳的影子。
空气中弥漫着木材燃烧的淡淡烟味,以及一种沉重如铁的疲惫感。这份疲惫,不仅源于连日来处理农业、工业、教育事务的辛劳,更源于审视当前军事状况时产生的深切忧虑。
“我们面临的指挥体系混乱,根源在于过去的快速扩张期。”
云凌用力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声音带着沙哑,他首先点明了问题的由来。
“在我离开的这段时间,为了应对帝国压力,更快地控制周边村庄,吸纳抵抗力量,我们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扩编。”
他用的词很委婉,但在场三人都明白其含义。
那时,为了给新加入的村庄和战士一个名分,也为了迅速撑起场面,许多新组建的队伍被仓促地授予了“大队”、“支队”甚至“独立中队”等番号。
一个刚刚投诚、仅有三十人的村庄武装可能就被编为一个“支队”,而一个历经血战、人数过百的老兵队伍可能还顶着“中队”的帽子。
这种重名号、轻实质的扩张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迅速壮大了声威,占领了地盘,却如同给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套上了不合身且五花八门的铠甲,看似威武,实则严重影响了行动的敏捷与协调。
“名目繁多的‘大队’、‘中队’、‘支队’……如今已交织成一团乱麻。”
云凌的炭笔在地图边缘无意识地划动着,仿佛要理清那混乱的线条,
“编制、人数、战斗力相差悬殊,指挥层级模糊重叠。过去应对小规模纠察队,尚可依靠各部队自主作战和战士们的勇气弥补。但下一次,我们面对的很可能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帝国成建制的正规军团。届时,我们这套混乱的体系,会在敌人高效的指挥和协同面前不堪一击。”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塔露拉和爱国者,斩钉截铁地说出了结论:
“与其耗费巨大精力去逐个纠正这些已经固化的混乱编制,不如抓住时机,彻底推翻重来,建立一套全新的、真正适合我们当前阶段和发展目标的军事体系!”
塔露拉抱着手臂,身姿依旧挺拔,但灰白色的长发下,那双坚毅的灰色眼眸也难掩一丝对过往决策的反思和当下的凝重。她微微颔首:
“云凌分析得很透彻。我们凭借信念和血性聚在一起,打退了第一次围剿,也在扩张中迷失了片刻。现在,是时候为我们这具庞大的身躯,锻造一副能够支撑我们奔跑、战斗乃至腾飞的坚实骨架了。”
她将目光转向身旁那如同山岳般沉默的身影,
“爱国者先生,您曾身处乌萨斯军队高层,您的见解至关重要。”
爱国者厚重的金属面甲微微转动,低沉的声音仿佛源自地底深处,带着金属的共振:
“乌萨斯旧制,层级森严,令行禁止,是为战争机器打造。然,其臃肿、僵化,且核心是为镇压与掠夺,与我等理念背道而驰,不可取。”
他一句话,就彻底否定了照搬旧帝国军事体系的可能,同时也隐含了对之前盲目扩张、名不副实现象的批评。
“这正是我所想的!我们不能在纠正错误时,又走上另一条错误的道路。”
云凌立刻接话,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驱散脑中的疲惫,将一张新的草纸铺在桌上,炭笔开始有力地勾勒,
“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结构清晰、指挥顺畅的体系。”
他首先在纸的最底层画了一个小圈:
“其最核心的基础,必须保留我们已经实践过、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5人战斗小组。这是我们战术的细胞,强调小队成员间的默契、配合与灵活机动,这是我们在劣势中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经验,绝不能丢。”
然后,他在小圈上方画出稍大的单位:
“在此基础上,建立‘班’。由3到4个这样的5人战斗小组构成,规模大约在12到20人,设班长一名。‘班’应当成为执行巡逻、警戒、小型侦察或袭扰任务的基本单元。”
笔尖继续上移:
“‘排’,由3到4个班组成,规模约50至80人,设排长。一个排应具备独立执行连级分配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战斗任务或防御坚守任务的能力。”
“‘连’,由3到4个排,加上必要的通讯、后勤支援人员构成,规模约150到300人,设连长。‘连’级单位,应当成为我们未来战术兵团的核心,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攻防作战,是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云凌的笔没有停下,继续向上构建:
“‘营’,由3到4个战斗连队,以及直属的侦察、工兵、医疗等分队组成,规模可达500至1000人。而‘旅’,”
他的笔尖重重一顿,
“则由多个营,以及旅属的炮兵、重型装备、通讯、后勤保障等直属部队构成,总规模可达数千人,具备独立的、持续的战役作战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