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纸业行会初奠基(2/2)
说干就干。蔡琰负责“文化输出”,凭借其渊博学识和一手好字,很快通过代写书信、品评文章等方式,与安平镇几位颇有声望的老秀才和书肆老板建立了联系。她并未急于推销纸张,而是先以才学示人,渐渐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赵云则负责“后勤保障”,他利用卢植赠与的资金,悄悄采购了所需的竹材、石灰等原料和一些简易工具,在小院里搭起棚子,开始尝试小批量恢复造纸。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顺利很多,造出的竹纸质量甚至比在常山时还有所提升。
时机成熟后,蔡琰“无意间”向一位相熟且人品可靠的书肆老板——李掌柜,展示了用竹纸誊写的文章。
李掌柜一见这纸,眼睛立刻就直了!他经营书肆多年,对纸张极为敏感。这竹纸洁白平滑,韧性好,吸墨均匀,远胜他店里卖的那些昂贵且易碎的麻纸或缣帛!
“蔡……蔡姑娘,这纸……从何而来?”李掌柜激动得声音发颤。
蔡琰这才“坦言”,这是家传技艺所造,因避祸至此,欲以此谋生。并表示,若李掌柜有兴趣,可以优惠价格供应。
李掌柜几乎是立刻就拍板决定合作!他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两人仔细商议了价格、供应量等细节。蔡琰坚持价格要公道,既要让书肆有利润,也要让更多读书人用得起,这更赢得了李掌柜的敬佩。
很快,“李氏书肆”开始售卖一种物美价廉的新式竹纸,立刻在安平镇的文人学子中引起了轰动!供不应求!
赵云和蔡琰的小作坊,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名声。但他们谨记卢植的告诫,并未大肆扩张,而是严格控制产量和知情范围,只通过李掌柜这一渠道销售,显得神秘而低调。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通过李掌柜的关系网,他们竟然间接接触到了一些从洛阳来的商队,隐约打听到一些消息:洛阳的纸张供应越发紧张,价格飞涨,宦官集团垄断加剧,民间怨声载道……
“时机快到了。”蔡琰看着窗外繁华的街市,轻声道,“我们在安平立足已稳,打下了根基。下一步,便是要借助此地积累的声望和渠道,向洛阳进发了。”
赵云摩拳擦掌,眼中充满期待:“师姐,咱们这‘赵氏纸业’的招牌,看来很快就能在洛阳城挂起来了!”
安平镇,成为了他们梦想起航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据点。一个以纸为媒,搅动风云的计划,正在悄然铺开。
(第二部《造纸风云闹县城》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