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洛阳城破董卓逃(1/2)
虎牢关的陷落,充满了戏剧性和偶然性。守将徐荣(虚构)的临阵倒戈,如同在董卓看似坚固的统治堡垒上,敲开了致命的一道裂缝。联军几乎是兵不血刃(相对而言)地涌入了这座天下雄关。当联军旗帜在虎牢关城头飘扬时,整个讨董联军都陷入了一种近乎癫狂的喜悦之中。
然而,这种喜悦,很快就被一种急迫的焦虑所取代。
董卓和吕布跑了!
虽然虎牢关被攻破,但董卓、吕布率领着最核心的西凉精锐,在乱军之中杀出一条血路,成功突围,向着洛阳方向仓皇逃窜!这意味着,最大的祸首未除,讨董大业只完成了一半,甚至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联军大营在虎牢关内紧急设立。硝烟尚未散尽,血迹还未干涸,中军大帐内,一场更加激烈、也更加露骨的争吵,已经爆发。
议题很简单:下一步,怎么办?
以曹操、孙坚、公孙瓒为首的主战派,态度极其明确:乘胜追击,直捣洛阳!
曹操慷慨陈词,唾沫星子几乎喷到袁绍脸上:“盟主!诸位!董卓新败,仓皇如丧家之犬!洛阳震动,守备空虚!此乃天赐良机!当速发精骑,星夜兼程,追击董卓,一举克复京师!若待其喘息已定,挟天子以令诸侯,据坚城而守,则前功尽弃矣!”
孙坚拍案而起:“文台愿为前部,率江东子弟,直取洛阳!”
公孙瓒也大声附和:“瓒之‘白马义从’已整装待发!愿与孟德、文台兄共擒国贼!”
这三人,代表了联军中最有战斗力和进取心的部分。
然而,以袁术、韩馥、刘岱为代表的大部分诸侯,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和……怯懦。
袁术摇着他那把不合时宜的扇子,慢条斯理地说:“孟德兄,何必如此急躁?虎牢新破,我军疲惫,粮草不继,当稳扎稳打,徐徐图之。洛阳乃帝都,城高池深,岂是易与?若贸然进军,中了董卓埋伏,如之奈何?”
韩馥也捻着胡须道:“是啊,董卓虽败,然西凉铁骑主力尚存,吕布犹在。困兽犹斗,不可不防。不如暂且休整,联络京中内应,待时机成熟,再行进取。”
刘岱等人纷纷点头称是。他们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心思昭然若揭:虎牢关已破,讨董的“大义”已经彰显,风险极大的追击战?还是让别人去吧!咱们就在这刚打下来的雄关里,分分战利品,等等消息,多舒服?
盟主袁绍,再次陷入了经典的“优柔寡断”模式。他既想乘胜追击,夺取克复洛阳的不世之功,又怕损失实力,更怕曹操、孙坚等人借此坐大。他捻着胡须,看看慷慨激昂的曹操,又看看“老成持重”的袁术,迟迟无法决断。
“这个……孟德之言有理,然公路(袁术)之虑,亦不可不察……还需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啊……”
这一“从长计议”,就是整整两天!
这两天里,曹操、孙坚等人急得跳脚,连连催促进兵。而袁术等人则千方百计拖延,不是说要清点缴获,就是说要犒劳三军,要么就是声称要“等待后续粮草”。联军几十万大军,竟然在虎牢关内停滞不前!
赵云作为中层将领,没有资格参与最高军议,但从公孙瓒、刘备那里听到消息,也是心急如焚。他亲眼看到曹操几次闯入袁绍大帐,据理力争,甚至气得摔了杯子,却依然无法改变袁绍的犹豫和大多数诸侯的消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