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 > 第39章 璇玑崩裂与浑天重铸:大启王朝星象观测体系的浩劫与新生

第39章 璇玑崩裂与浑天重铸:大启王朝星象观测体系的浩劫与新生(2/2)

目录

试运转在当天寅卯交接的空辰(指寅时和卯时之间的时间段)进行。此时天幕的星象最为稳定,适合测试仪器的准确性。十二位墨脉高匠,此刻正站在浑天地仪的控制台上,他们是墨家的传人,擅长操控复杂的机械仪器。控制台上有三千条寒铁蝮蛇链——这链条是用寒铁制成,表面刻有蝮蛇的图案,具有柔韧性和强度,一端连接着浑天地仪的部件,另一端连接着操控杆。“启动验器阵!”为首的墨脉高匠高声下令,十二位高匠同时推动操控杆,三千条寒铁蝮蛇链开始移动,牵引着浑天地仪的部件转动起来。

验器阵是由三百六十个铜制验器组成的阵列,每个验器都能感应星象的变化,并将变化转化为震动。随着浑天地仪的转动,验器阵突然突突震鸣起来,震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像是有无数只蜜蜂在周围飞舞。更神奇的是,浑天地仪的二十八宿区域,每间隔七刻(约一个半小时),就会自动分泌出墨青晶浆——这晶浆是由浑天地仪内部的矿物质与星气混合而成,呈墨青色,具有黏性。晶浆沿主黄道轮轴(代表太阳运行轨迹的主轴)浇注下来,在轴上形成了测差图章——测差图章是用来标记星象观测误差的,图章的形状、大小代表着误差的大小和方向。

辛梧此刻正站在验器阵旁,他口中咬着五管相位镜——这镜子是由五个铜管组成的,每个铜管中装有不同焦距的镜片,能同时观测五个不同方位的星象。他用相位镜扫描北斗魁杓(北斗七星的前四颗星)投射出的光斑痕迹,光斑落在浑天地仪的刻度上,形成了一道道细小的光线。“乾位刻符显影滞后十步半。”辛梧一边观察一边记录,乾位是八卦中的方位,对应西北方向,刻符显影滞后意味着该方位的星象观测数据比实际星象慢了十步半(一步约为0.5度,十步半即5.25度)。他放下相位镜,走到地维环(固定浑天地仪的环形部件)旁,仔细检查环体的夹隙:“地维环第三夹隙增嵌六阳爻磁母,吸纳亢宿邪扰。”六阳爻磁母是用磁性矿石制成的,呈六面体,具有吸附“星邪之气”的作用,亢宿是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对应东方苍龙的颈部,“邪扰”指该星宿对仪器观测的干扰。

辛梧转身对身边的吏员下令:“令十二属龙子时奴,往天河取乳冰,雕琢四维校准楔!”十二属龙子时奴,是指属龙且在子时出生的奴隶,据说他们具有“通天河、取灵物”的能力;天河是指银河,乳冰是银河中的一种冰晶,呈乳白色,质地坚硬,适合雕琢仪器部件;四维校准楔是用来校准浑天地仪四个方位的楔子,能提高仪器的观测准确性。吏员们立刻领命,带着十二属龙子时奴,乘坐四翼天记车(一种带有四个翅膀的马车,速度极快)前往天河方向,灵台的试运转,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继续进行。

首个重要数据,诞生于雷风暴雨交加之夜。当天夜里,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声滚滚,狂风呼啸,暴雨倾盆而下。这样的天气本不适合观测星象,可浑天地仪却在暴雨中表现出了惊人的稳定性——底座的凶兽符链牢牢固定住仪器,天圆层的金珥玉璋轨标在雨中依然清晰可见,验器阵的震动频率保持稳定。十匹赤騕战马,此刻正驱驾着四翼天记车,车中装着测候文书——这些文书记录了试运转以来的观测数据,需要送往少府(负责皇室财政和物资供应的机构)存档。赤騕战马是西域进贡的良种马,通体红色,奔跑速度极快,即使在暴雨中也能保持稳定的速度。

可就在四翼天记车即将驶出灵台时,朱雀井区间(对应南方朱雀星宿的观测区间)的赤芒测星管,突然发生异常。赤芒测星管是用来观测朱雀星宿的部件,管中装有赤铁矿粉末,能发出红光,帮助吏员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中观测星象。此刻,测星管突然吸入过量的月阴瘴——月阴瘴是由月球的阴气形成的雾气,呈黑色,具有腐蚀性。月阴瘴进入测星管后,立刻腐蚀了管内的部件,管身开始发烫,轮值的僮子阿石(之前呕吐的观星僮之一)刚想上前查看,就被月阴瘴熏倒在地,口吐白沫,很快便没了呼吸。

程襄此刻正守在浑天地仪旁,看到阿石倒下,又看到测星管的异常,立刻拔出腰间的青铜刀,冲向测星管。“快切断磁轴!”程襄大喊,磁轴是连接测星管和浑天地仪主体的部件,一旦被月阴瘴腐蚀,整个仪器都可能受损。他挥刀斩断受污的紫金磁轴,磁轴断裂的瞬间,三页云龙星纬散图拓本从管中飘落下来。程襄捡起拓本,仔细一看,上面记录着三个惊人的数据:大角星(星官名,象征帝王)的位置,偏离上古测星台的原记录十度;营室宿(星官名,象征宫殿)的轨道,向南扩了三宿的间距(一宿约为15度,三宿即45度);亢宿主色(亢宿的主要颜色),呈现出反常的玄雾吞光症——原本亢宿的颜色是红色,此刻却被玄雾(黑色雾气)笼罩,像是被雾气吞噬了光芒。

程襄拿着拓本,走到辛梧面前,声音沉重:“星象紊乱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这三个数据,意味着天区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辛梧接过拓本,手指抚摸着拓本上的星象符号,心中明白——这不仅是观测数据,更是天道秩序变化的证据,他们必须加快完善浑天地仪,才能应对接下来的星象危机。暴雨还在继续,灵台的灯光在雨中摇曳,可吏员们的眼神却更加坚定,他们知道,接下来的任务,会更加艰巨。

4.星牒契命:制度完善、全域共鸣与天道巨兽的数理裂痕

被血腥浸润的数据,最终获得了制度的形骸。正卯日(农历每月初五)的清晨,阳光透过云层,照在灵台上,浑天地仪的铜制部件反射出金光。五名内史(负责起草诏书、管理典籍的官员),此刻正亲自押着十三支玉匣,走进极阳明堂——极阳明堂是钦天监的议事大厅,堂内的墙壁上挂着上古星图,堂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紫檀木桌,桌上铺着白色的丝绸,用来摆放文书。玉匣是用和田玉制成,表面刻有星象图案,里面装着标准化测候记簿。

内史们打开玉匣,取出测候记簿——这些记簿是用东陵晶箔制作的,东陵晶箔是一种透明的矿石薄片,具有防水、防蛀的特点,上面用特制的墨汁记录着观测数据。“各邦县监侯府,须于昏晨交中两刻,同步敲响七十二簧定天铃!”为首的内史高声宣读诏书,昏晨交中两刻是指黄昏和黎明的中间时刻,七十二簧定天铃是用青铜制成的铃铛,有七十二个簧片,敲响后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用来校准各邦县的观测时间,确保观测数据的同步性。周围的吏员们都拿出记录册,认真记录着诏书的内容,生怕遗漏一个字。

“地脉气柱变化值,当采东海扶桑叶,拓印四十八幅方位波型,报送浑渊阁校对!”地脉气柱是指从地底涌出的气体形成的柱体,其变化会影响星象观测,东海扶桑叶是东海中的一种特殊树叶,具有吸附地脉气体的作用,将树叶拓印在纸上,能形成反映气体变化的方位波型(类似波形图),浑渊阁是钦天监专门负责校对观测数据的机构。内史宣读完毕,将诏书副本交给钦天监的吏员,随后便押着玉匣离开了极阳明堂。

诏书宣读后,二十八架由蜀川仙藤锻造的通臂记录官像,被竖立在了各郡国的观星点前庭。蜀川仙藤是蜀地特产的一种藤条,质地坚硬且富有弹性,用其锻造的记录官像,高两丈,手臂能灵活转动,像是真人一样。记录官像的手中握着一支青铜笔,笔的下方有一个漏刻装置,漏刻装置能根据时间的流逝,带动青铜笔在记录册上书写观测数据。“从今日起,记录官像须日夜纂移漏刻度数,不得有误!”钦天监的吏员们对各郡国的观星吏下令,观星吏们纷纷点头,开始调试记录官像的漏刻装置,星象观测的制度,终于从中央延伸到了地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发生在春分三震后。春分是昼夜平分的节气,此时星象的运行轨迹最为规律。可就在春分当天,长安城发生了三次轻微的地震,地震过后,天空突然放晴,云层散开,露出了湛蓝的天幕。灵台的浑天地仪,此刻突然迸射出七道霞光,霞光呈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直冲天幕,将周围的星象都染成了彩色。这七道霞光,被吏员们称为“七霞贯星炁”,炁是指星灵的气息,七霞贯星炁意味着浑天地仪已经与星灵相通,能够准确捕捉星象的变化。

更神奇的是,分散在各州县的三千六百册青虺皮记录札,此刻突然同时爬满了幽兰灵蛇卦符号。青虺皮记录札是用青虺(一种青色的蛇)的皮制成的,表面光滑,适合书写,幽兰灵蛇卦符号是一种特殊的星象符号,据说只有在仪器与星灵完全相通时才会出现。记录札上的符号,与灵台上浑天地仪的星象符号完全一致,意味着各州县的观测数据,已经与中央的仪器实现了同步。

总知星台事务长崔琰,此刻正站在浑天地仪的天圆层旁,他双手掌心向上,猛地插入铜环炲盘(天圆层上的铜制环形部件)中。铜环炲盘发出“嗡”的一声巨响,崔琰的双手触地,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星象契约图案——这图案是由星象符号组成的,代表着人类与星灵的契约,能让整个帝国的星光捕捉机关产生共鸣。“以吾之血,契星灵之约;以仪之魂,聚全域之星!”崔琰高声喊道,鲜血从他的手掌渗出,滴在契约图案上,图案瞬间亮起,光芒传遍了整个灵台。

随着契约图案的亮起,整个帝国的星光捕捉机关(包括各州县的观星台、记录官像等)突然同时震动起来,像是在回应灵台上的浑天地仪。每一个时辰,就有三万粒紫宫尘屑(来自紫微宫的星尘)从天空落下,这些尘屑的坠落路径,都被完整地析印进帝国主星牒的三重幻波叠轨铜盘内——帝国主星牒是记录整个帝国星象数据的典籍,三重幻波叠轨铜盘是用来存储星尘路径数据的部件,幻波叠轨则是指数据以三种不同的波形轨迹存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崔琰看着铜盘中的星尘路径,眼中满是欣慰:全域共鸣已经实现,星象观测体系终于完善了。

制度完善的最终标识,是相位校准魔物的产生。相位校准魔物是用来实时校准浑天地仪相位(星象运行的位置和角度)的生物,由星灵之气与人间材料混合而成。辛梧此刻正站在咸星穴(钦天监地下的一个洞穴,据说与星灵相通)中央,手中捧着八百种灵虫灰——这些灵虫是从各地采集的,具有不同的灵性,烧成灰后能“聚星灵,生魔物”。他将灵虫灰均匀地撒在洞穴中央的石台上,石台上刻有一个巨大的星象阵,灵虫灰落在阵中,瞬间被阵的光芒引燃。

火焰熄灭后,石台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魔物——那魔物形似圆球,表面布满了星象符号,能根据星象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形状,进而校准浑天地仪的相位。辛梧将魔物放入一个铜制的容器中,带回了灵台,放在浑天地仪的旁边。魔物一靠近仪器,就开始自动调整仪器的相位,浑天地仪的运转变得更加稳定,观测数据的误差也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西北城垣底部的六百年鼋骨阵,突然喷出一道暗泉。鼋骨阵是用六百年的老鼋骨头制成的阵法,具有“引天露,洗仪器”的作用,暗泉是由地下的星灵之水形成的,呈黑色,具有清洁、保养仪器的作用。暗泉顺着管道流到灵台上,自动冲洗着浑天地仪的部件,将部件上的灰尘、污渍清洗干净,同时在部件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防止部件被腐蚀。

这具吞噬了三万里灵气(来自整个帝国三万里土地的灵气)的浑天地仪,支撑着庞杂的星象观测体系运转,为王朝提供着准确的星象数据。可就在第一次满月巡查时,它却给主测员献上了一份骇人成果。满月巡查是指在满月之夜,对浑天地仪的观测数据进行全面检查。主测员李默,此刻正坐在灵台的观测室内,手中捧着《鬼臾分气表》——这是记录二十八宿气体分布的密档,鬼臾是上古时期的星官名,分气表则是记录星宿气体变化的数据表。

李默翻开密档,仔细对比着新观测的数据与夏商同期的数据,当看到“二十八宿离心增速图”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离心增速是指二十八宿远离天球中心的速度,新数据显示,当前二十八宿的离心增速,与夏商同期数值的重合度仅为零又八百分之四十一——这意味着现在的星象运行速度,与上古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合度极低。李默拿着密档,跌跌撞撞地跑到辛梧面前,声音颤抖:“大人,您看……这重合度太离谱了,似乎某种潜伏了三兆载(三万亿年)的天道巨兽,正挣脱古经书的数理茧壳!”

辛梧指尖悬在泛黄的密档纸页上方,忽然剧烈地抖了一下,仿佛被无形的电流击中。羊皮纸上的星轨图纹被冷汗晕开,墨迹如扭曲的血管般蔓延。他喉结滚动着咽下唾沫,目光死死钉在最新测算的星象数据上——二十八宿的运行轨迹与古经书记载的偏差值,竟在短短三个月内激增了十七倍。

案头青铜浑天地仪突然发出细微嗡鸣,二十八根龙首衔着的玉衡指针同时震颤,指向天穹同一方位。辛梧踉跄着扶住桌沿,透过雕花木窗望去,今夜本该圆满的月亮边缘,竟泛起诡异的血色光晕。古籍中关于数理茧壳的记载如雷贯耳:上古先贤以星象规律为经纬,编织出维系天地秩序的法则之网,而今这张网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解。他颤抖着展开祖上传下的《浑天秘录》,泛黄的纸页间滑落半枚龟甲,其上烧灼的裂痕与此刻浑天地仪的指向完全重合。月光如水漫过仪器表面,将那些刻画着二十八宿的青铜纹路染成冷霜,仿佛每道沟壑里都凝结着千年的恐惧。当指尖抚过浑天仪上代表紫微垣的北斗七星,辛梧忽然想起师父临终前的预言:当星轨脱离茧壳束缚,便是天道巨兽睁眼之时。

窗外突然卷起狂风,檐角铜铃撞出不成调的丧音。辛梧望着星图上那个不断扩大的空白区域——那里本该是心宿二的位置,如今却只剩下一片虚无。他知道,这不是星象体系的完善,而是某个超越认知的存在正在觉醒。浑天地仪的嗡鸣愈发急促,铜制部件摩擦出刺目火花,仿佛整个星象观测台都要被这股未知的力量撕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