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利润(2/2)
她们不怀疑林朝羽的能力,却对他的防备心有怨言——好歹也是你的妾室,何必如此提防?
林朝羽抿了口茶,淡然道:“暂时不想要孩子,现在事业正值上升期,不想分心。
等时机成熟再说。”
陈琪芸又将目光转向林朝武,只见他慢悠悠地喝茶,半晌才憋出一句:“我也不急。”
“你们俩还真是亲兄弟,”陈琪芸无奈摇头,“一个不急着要孩子,一个更厉害,连女人都不急。
”
“我想找志同道合的人!”林朝武有些苦恼地说,“可就是找不到!”
“行了!”
林朝羽微微一笑,接着道:“该考虑的时候我自然会考虑,现在我才二十岁,虚岁十九,等过几年再说吧!”
陈琪芸没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开口道:“”
青山集团林朝羽办公室
“你说什么?要创办我们华人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林朝羽望着面前的李福兆,惊讶道:“你确定?”
“我认为完全可行!”李福兆来找林朝羽时带上了厚厚一叠商业计划书,显然做足了准备,一定要说服林朝羽。
林朝羽翻了翻李福兆带来的资料,不由得感叹这家伙的准备真是充分。
若不是自己的出现,按照历史轨迹,李福兆本该在1969年才创立远东交易所。
可如今,李福兆已经按捺不住了。
提前五年就想拉上林朝羽一起创办远东交易所。
起初李福兆还担心林朝羽不明白证券交易所的意义,没想到林朝羽对此相当了解。
前世林朝羽曾投资过几家公司,都是通过港交所上市的。
对于港交所,他并不陌生。
他也清楚,李福兆的远东交易所后来确实实力强劲,迫使香江证券交易所不得不合并。
不过说实话,林朝羽从未想过要参与港交所的创立,根本没往这方面考虑。
但现在他意识到,港交所的成立必然少不了他的参与。
如今他一手打造了香江最大的华人商会,通过各种组织深入影响着香江市民乃至整个东南亚的生活。
想绕开林朝羽几乎不可能。
华人资本需要上市融资,有了交易所才能发展壮大。
林朝羽仔细翻阅李福兆的资料,不时提出几个问题。
李福兆的表情从最初的自信逐渐转为意外,最后变成震惊,显得格外有趣。
林朝羽似乎对这一切了如指掌。
起初李福兆并不认为林朝羽懂这些,毕竟他是从大陆来的,据说来的时候年纪还小,他能懂什么是金融?
也许这人经商有手段,对技术很在行,但绝不可能明白什么叫股市。
然而,李福兆意识到自己判断有误。
林朝羽显然对此颇有见解。
他提出的问题极其犀利,许多可能出现的状况甚至连李福兆都未曾考虑过。
两人从上午九点一直谈到晚上七点。
中午,林朝羽吩咐许漫丽送来了两份午餐。
他们边吃边聊,气氛十分融洽。
李福兆甚至萌生相见恨晚之感。
林朝羽的眼光得益于重生者的优势,加上前世积累的成功经验,他的视野和见解都非同一般。
他所提出的问题虽然尖锐,但这恰恰表明了立场。
这说明林朝羽并非质疑是否应该成立远东交易所,而是关注如何更好地筹建。
远东交易所的诞生与1965年华人银行挤兑事件密切相关。
那次危机使华人资本扩张受阻,难以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促使李福兆萌生创办远东交易所的念头。
对林朝羽而言,组建远东交易所同样意义重大。
眼下,同舟共济互助会中渴望融资的企业和商人众多,但青山银行独木难支。
许多会员企业希望获得青山银行的贷款,但林朝羽无法一一满足。
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然形成。
尽管储备金已超过一百二十亿,但如果全面放开贷款,这笔资金很快就会消耗殆尽。
林朝羽对青山银行的贷款审批极为严格,优先支持优质企业,尤其是注重科技发展的公司。
未能获得贷款的企业难免抱怨,但如果能建立华人自己的股票交易所,让华人企业上市融资,便能减轻银行的压力。
有些细节还需深入探讨,林朝羽稍作思考后说道,我们得在同舟共济互助会召开会议,宣布这项计划。
至于港英政府那边——
我们可以联名提交申请,李福兆提议,目前看来港英政府态度有所松动,若行不通,再另想办法。
林朝羽点头表示赞同:先内部讨论,再与港英政府协商。
另外,必须对上市企业严格审核,确保我们自己的企业不出任何差错。
李福兆点头道:“这个没问题,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清晰的标准。
不过,我认为初期不宜设置过于严格的标准,反而应该适当放宽准入条件。”
“不分什么前期后期!”林朝羽语气坚定地说道,“要想超越香江证券交易所,我们必须引入优质企业,那些盈利良好、经营稳健的公司。
标准从一开始就要严格把控,绝不能让人钻空子!”
他稍作停顿,继续道:“另外,未来我们也可以考虑允许外资企业在远东交易所上市。”
李福兆闻言笑了起来:“林先生,您能这么说真是太好了。
虽然我对洋人也没什么好感,但如果远东交易所只接纳华人企业,拒绝外资,那我们的交易所很难真正发展壮大。”
“先踏出第一步再说。”
林朝羽微微一笑,道:“这样吧,这几天我们把所有问题梳理清楚,然后召开茶话会,收集大家的意见,再逐步解决问题。
至于是否允许外资企业上市,等我们壮大之后再讨论也不迟。”
对于远东交易所能否超越香江证券交易所,林朝羽毫不怀疑。
前世李福兆就做得相当出色,而香江终究还是华人的天下。
接下来的工作对林朝羽来说并不轻松。
茶话会召开后,他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多数人对股市、交易所、上市等概念并不了解。
虽然有些人懂一些,但终究是少数。
许多企业家都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资本起家的,对股市几乎一无所知。
为此,林朝羽和李福兆迅速组织专业团队,向大家详细解释交易所的运作机制,并重点介绍上市的好处。
这场茶话会持续了三四天,最终,同舟共济互助会一致认为,华人需要拥有自己的交易所。
与此同时,林朝羽也没闲着,开始筹划旗下第一家上市企业。
他的目光落在了罗向笛的向笛实业上。
这家公司的玻璃业务发展得不错,尤其是今年奥运会后,凤凰牌手表将迎来热销,连带罗向笛的手表玻璃业务也会水涨船高。
随后,李福兆负责与港英政府交涉相关事宜。
整个计划需要耗费大量心思和精力,林朝羽不会直接露面,而是先让李福兆出面。
他所要做的,就是在幕后为李福兆提供必要的支持。
无论李福兆需要什么,他都会全力满足。
与此同时,林朝羽也在考虑创办一份《经济日报》,主要介绍各大企业的技术积累、销售情况等。
如果能成功运作,这份报纸的影响力足以左右公司股价的涨跌,真正做到一言九鼎。
然而,李福兆频繁与港英政府谈判,已经引起了不少英国资本的关注。
赛马场上,和记洋行董事长祁德尊正与怡和洋行大班钮壁坚闲谈。
“华人要成立自己的股票交易所?”钮壁坚扫了一眼手中的英文报纸,露出轻蔑的笑容,慢悠悠地说道:“这个林朝羽,以为在华人圈里能翻云覆雨,现在竟妄想建立自己的交易所,简直痴人说梦!”
“我也有同感!”祁德尊笑着附和,“林朝羽在华人的地盘上折腾一下还行,真要踏入我们的领域,他还差得远!”
祁德尊与钮壁坚是老相识。
早年祁德尊曾在军中服役,1947年退役后加入怡和洋行,结识了钮壁坚。
随后,祁德尊来到香港。
1954年,他买下“和记”洋行的股份,不久又以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的名义收购和记洋行,并将其更名为和记企业有限公司。
在他掌舵的十年间,和记旗下公司从30家激增至200多家,业务深入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
然而,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让祁德尊扩张过猛的策略遭遇重挫,和记洋行迅速衰落,最终被李嘉成借九龙仓之战趁势吞并,重组为和记黄埔。
祁德尊本人也因此返回英国。
钮壁坚同样于1954年赴港,两人交情不浅。
在钮壁坚的主导下,怡和洋行将总部迁回香港。
1961年,公司首度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获得超过50倍的超额认购,成为钮壁坚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此后,他执掌怡和洋行近二十年,直到九龙仓一役失利,才黯然离场。
“林朝羽确实有两下子,他生产的腕表现在全球都卖得不错!”祁德尊略作思索,随后慢条斯理地说道,“如今在华人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连周锡年都不得不服软!”
“依我看,林朝羽还没那个能耐插手证券交易所,他们想成立就让他们慢慢折腾吧!”钮壁坚轻笑一声,淡淡说道,“就凭那些华人企业?我承认林朝羽或许有点本事,但其他华商能有多大实力?”
祁德尊点头赞同。
并非他们盲目自信,而是无人相信现今的华人有能力挑战英资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