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每年赚取十亿港币绝非难事(2/2)
依赖他人施舍做企业,怎么可能有发展前途?
你们真有决心吗?林朝羽突然发问,如果我在合作条款中加入几项苛刻条件,你们还愿意合作吗?
什么条件?
第一,凡是与我合作研发的专利技术,日后若你们打算出售,必须优先获得青山集团许可。
若出售对象被青山集团认定为竞争对手,技术将无偿收归集团所有。
第二,企业经营必须遵循我的决策。
即便你有不同意见,在特定情况下也必须服从安排,否则青山集团将全权接管技术及研发团队。
第三,自主创新需要长期投入。
培养的人才原则上归属你们,但若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研发人员必须无条件转入青山集团。
目前就这三点,后续我会在合同中增加更多条款,无论你们是否接受,都必须认可这些条件。
面对如此强势的协议,你们还愿意与我合作吗?
林朝羽之所以提出这些条款,是为了防止有人利用青山集团的名誉从事不正当行为。
在巨大利益下,没有人能始终保持理智。
就连他自己也不例外。
因此,只有对方愿意接受这些严格条款,他才会考虑合作。
否则,他宁可独自推进项目,也不愿与人合伙。
他不想将来因为技术专利问题引发无休止的诉讼。
与其浪费时间处理这些纠纷,不如一开始就严格把关。
在场众人听完这些苛刻条件后,都陷入深思。
林朝羽静静观察着他们,目光闪烁却不急于催促。
他想知道,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还有多少人能坚持初心。
唯有真正坚守理想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令他意外的是,同舟共济会的成员大多接受了这些条款。
有人甚至当场表态:若拿着共同研究成果去讨好竞争对手,那简直禽兽不如。
林先生,若我真做出这种事,那就是良心被狗吃了。
就算您让我走投无路也是咎由自取。
能与您合作是我张建勋的荣幸......
而那些拒绝的人并非不愿自主研发,而是希望能独立运作。
他们想要培养自己的团队,开创自己的道路。
对这些人,林朝羽反而更加敬重。
至于他们能否成功,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关于合作细节和发展方向,林朝羽建议各方先进行市场调研,再提交具体方案。
青山集团将安排专人对接。
与包玉刚合资建船厂的事宜,三天后双方再次商议。
包玉刚表示愿出资一亿港币,并可提供几位船舶专家前往内地工作。
其他方面则无能为力。
林朝羽分析道:单纯建厂五亿足够,但要打造完整产业链,包括原材料、设计、装配等环节,至少需要十亿港币。
目前青山集团部分子公司能提供相关配件。
包兄觉得哪种方案更合适?
我......
包玉刚犹豫片刻后开口道:“我猜想,林老弟是打算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确保船舶制造的各个环节都能自主掌控。
眼下部分船用设备仍需从日本采购,既然林老弟有此打算,我也全力支持。
要干就干大的,把整个产业链都做起来!”
“若真要布局全产业链,包兄的持股比例恐怕不会太高。
况且大陆方面也不会允许我林朝羽持股超过34%。
依我看,不如由包兄向银行借贷4亿港币,我再从汇丰贷款5亿,共同成立合资公司。
如此一来,你我持股比例基本持平。
至于管理和人员调配,主要依托青山集团,因此包兄需转让0.8%的股份给我,这样股权结构才更合理。”
“当然,包兄也可以邀请几位朋友共同持有你名下的32.2%股份。
公司管理层设九席,双方各派三人参与决策。”
还要拿出4亿?
包玉刚心中一颤。
对林朝羽而言,5亿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他包玉刚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他得跑船多年才能攒下这笔钱,期间还不能出任何大问题,否则将满盘皆输。
这几乎是在押上后半生的身家性命。
不过,既然是和林朝羽合作,胜算至少有九成。
唯一的不确定因素,可能来自大陆政策的变动。
但通常情况下,影响不会太大。
思虑再三,包玉刚终于下定决心:“好,就这么办!我这就去汇丰银行申请贷款……”
“一起去吧,你我互相担保,汇丰会给更优惠的利率。”
贷款事宜进展顺利。
但林朝羽还需前往大陆,与当地政府进一步商议建厂细节。
大型船厂事关国家工业实力,意义非同小可。
完整的造船产业链,即便按当前标准,价值也高达数百亿。
若到十年代,规模更将突破数千亿。
因此,大陆方面高度重视,不仅派出省级高层,更有更高级别的领导参与洽谈。
经过三天密集磋商,最终选址广东广州。
这里水陆交通便利,木材可通过铁路直达港口,原材料也能经海运北上,辐射全国。
当时广州已有广船国际这家国企,他们手握关键技术,正好能为己所用。
只需扩大船厂规模,完善产业链,打造从原材料到自主设计、生产的完整体系。
靠近香江也是一大优势。
这种合作模式能节省约两亿港币的前期投入,这笔资金可直接用于设计研发、人才培养及实验室建设。
预计五年内,他们将率先攻克船舶领域的核心难题,包括发动机和航运系统。
此后,再逐步解决技术要求较低的零部件问题。
与大陆签约后,林朝羽提出一项要求:务必保密,尤其在技术突破前不得公开消息。
他计划从日本、德国、英国等造船强国招揽人才,若消息泄露,这些国家很可能封锁人才流动。
大陆当时缺乏相关人才储备,低调行事至关重要。
对方爽快应允。
临行前,林朝羽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令他震惊的报道:大陆的光刻机技术竟与日本、美国不相上下,且国产光刻机的大部分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
这意味着大陆在光刻机领域拥有顶尖人才。
他心中疑惑:既然具备如此实力,为何当初放弃研究?以大陆的研发能力和人才培养速度,完全有机会超越对手。
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林朝羽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难以评判。
但根据他对国际形势的了解,隐约猜到几分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