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至少需要30台(2/2)
青木大泽微微一愣,目光落在林朝羽身上:“林先生,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单独使用盾构机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
您真的不担心操作失误引发严重后果?”
“这就不劳青木先生费心了。”
林朝羽淡然一笑:“难道青木先生不清楚其他国家同样拥有盾构机?三菱的技术,恐怕也是借鉴了英国的设备吧?既然如此,操作方式应当大同小异。
即便真的发生事故,青山集团也承担得起。
所以,我只购买盾构机,青木先生意下如何?”
这番话让青木大泽面色一沉。
他未曾料到局面会如此逆转——明明方才还占据上风,此刻却被林朝羽几句话轻易扭转。
更棘手的是,盾构机的确并非日本独有,操作流程也相差无几。
即便没有三菱专家的协助,对方仅凭说明书也能正常运作。
真是失策……
林朝羽并未留给青木大泽太多思考的时间。
见他仍在迟疑,林朝羽直接道:“青木先生不妨再慎重考虑。
我还有要事处理,稍后会派人与贵方进一步洽谈。
不过,在此期间我不排除与其他企业接触,比如英国、德国或法国的盾构机供应商。”
说罢,他转身离去。
青木大泽一时语塞,只能目送他的背影。
但他坚信,青山集团若想拿下香江地铁工程,最终仍会回头采购三菱的盾构机——毕竟除了少数工业强国,鲜有企业能造出同等质量的设备。
而工程进度与质量保障,恰恰是三菱的优势。
更何况,助理刚刚汇报:香江的三大洋行及驻英资本也对地铁项目虎视眈眈,甚至主动寻求合作。
即便此刻拒绝林朝羽,对方迟早还得回头。
至于林朝羽提及的替代方案?青木大泽不以为意。
盾构机的制造需要深厚的技术沉淀与工业根基,绝非一朝一夕可成。
然而,青山集团在技术层面完全无法达到要求。
即便他们立即投入盾构机研发,没有十年以上的积累,根本不可能制造出性能稳定的设备。
青木大泽万万没想到,林朝羽确实做了多手准备。
在三菱重工拒绝合作后,李天然传来消息,称英国一家濒临破产的重工企业恰好拥有盾构机技术。
当李天然提出合作意向时,对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目前他正对这家企业进行资产与技术评估,以便全面掌握其实际情况,为后续收购决策提供依据。
这一进展让林朝羽稍感宽慰,但他此刻无暇分心处理——中东战争突然爆发。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国,宣布实施石油禁运。
该决议立即引发油价剧烈震荡。
1973年10月17日前,原油价格维持在每桶3美元低位;禁运令发布后,油价瞬间跳涨至3.52美元。
但这仅仅是序幕。
林朝羽清楚记得,前世1973年末油价曾飙升至12美元,涨幅达四倍。
而这一世由于他通过杠杆操作前期压制油价,使得基准价仅2.68美元,同时手中握有大量产自沙特等未受波及国家的石油期货。
此前印西国内乱已导致石油出口受阻,禁运令颁布后油价三天内暴涨至4.85美元,让他持仓价值翻倍。
更关键的是,林朝武已联系老大哥方面将领,对方将寻找合适理由限制石油出口。
多重因素推动下,油价持续飙升,10月末突破6美元关口,吸引大量投资者跟风囤积。
1972年,人们注意到市场上流通的石油数量极其有限,每当有货源出现,立刻会被买家迅速抢购一空。
此时的香江交易所已经装备了由青山集团研发的个人电脑系统。
这些设备通过电话线实现数据传输,能够实时传递各类交易信息。
这种现代化的交易模式显着提升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效率。
同时,借助国际电话线路,交易所还能与国际期货市场保持即时沟通。
正是凭借这套先进的交易系统,林朝羽在石油期货交易中总能比其他竞争者快上几分钟。
因此,每当市场出现大羽石油期货交易,林朝羽总能捷足先登。
石油危机的爆发让众多汽车制造商深刻认识到石油对汽车产业的关键影响。
当时绝大多数汽车都需要依靠燃油驱动,这对运输行业的影响尤为显着——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在油价暴涨的冲击下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林朝羽旗下的二汽一直强调其产品油耗表现,但在石油危机爆发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毕竟此前的油价确实低廉。
如今油价已飙升至六美元一桶,相当于汽油价格翻了一倍多。
这意味着日常用车成本将大幅增加。
对于不常驾车的人来说影响尚可,但对于经常用车的人群,每月因此增加的支出可能超过100港币。
这在当时收入水平有限的香江,确实是一笔不小的额外开销。
这时人们才注意到,二汽生产的麒麟轿车等车型,其百公里油耗仅为7-8升,相比同类车型几乎节省了一半的燃油消耗。
在油价飞涨的背景下,这样的节油性能正好能有效缓解油价上涨的压力。
这一发现让人们对林朝羽的预见性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