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王珪教子(2/2)
王崇基与王玉瑱对视一眼,皆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后怕与醒悟。他们端起面前那杯微温的酒,仰头饮下。酒液辛辣,入喉灼热,正如父亲的话语,滚烫地烙在他们心上。
王珪看着儿子们,语气缓和了些许:“不过,事已至此,多想无益。慕荷立下大功,需好生抚慰赏赐。崔家那边,既已施恩,便要做得漂亮。至于后续风雨……”
他目光重新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与决断:“为父自会应对。你们,做好分内之事即可。去吧。”
兄弟二人起身,恭敬行礼,默默退出了书房。那杯酒的余味与父亲的话语,久久萦绕在他们心头,驱散了方才因救回人命而生出的些许轻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前路更为清醒的认知与沉甸甸的责任感。
……
王珪回到与杜氏居住的正房时,夜色已深。杜氏却并未歇下,正坐在灯下做着针线,眼神却不时瞟向门口,显然是在等他。
见他进来,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迎上,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担忧。
“老爷回来了,”她一边替他解下外袍,一边小心翼翼地问道。
“崇基和玉瑱他们……你没太过苛责吧?孩子们也是好心,为了救人……”
王珪在榻边坐下,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疲惫:“苛责?他们如今都已成家立业,是朝廷命官,是能撑起门户的人了,岂是能随意打骂的?”
他接过杜氏递来的温茶,呷了一口,缓缓道:“我只是将此事其中的利害关系,掰开揉碎了说与他们听。让他们明白,行善举、重情义固然没错,但身处我等位置,一举一动皆牵动家族兴衰,需得思前想后,虑及深远。光是仁心热血,在这长安城里,是远远不够的。”
杜氏听他语气平和,并未动怒,心下稍安,挨着他坐下,叹道:“如此便好。我也是怕你气急了……说起来,慕荷那孩子,今日真是受了累,也立了大功。”
“若非她深明大义,不顾身子前去劝解,崔家姑娘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们与崔家这刚刚缓和的关系,怕是立刻就要降到冰点,甚至反目成仇了。”
王珪点了点头,目光中流露出对楚慕荷的赞许:“确实。此女性情温婉,心地善良,更难得的是识大体、有智慧。玉瑱能得她为内助,是他的福气。”
他沉吟片刻,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似乎下定了某个决心。
他转向杜氏,语气郑重地说道:“夫人,我思前想后,觉得不能再委屈了慕荷这孩子。她如今怀着王家的骨血,此次又为家族立下如此功劳,无论是于情于理,都该给她一个更名正言顺的身份了。”
杜氏微微一愣:“老爷的意思是……?”
“抬为平妻。”王珪清晰地说道。
“趁着此番长孙无忌与尉迟将军平定李艺之乱,捷报传回,朝廷必有庆贺。我们便借着这股喜庆劲儿,广发请帖,邀请朝中同僚、世家故旧,在府中设宴。就在宴席之上,明正典刑,将慕荷抬为平妻,记入族谱。”
杜氏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但很快便化为理解与支持。她深知此举的意义。
这不仅是给楚慕荷个人的荣耀和保障,更是向外界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太原王氏肯定并奖赏对家族有贡献之人,同时,也隐隐回应了之前关于王玉瑱与崔鱼璃的流言,稳固了王玉瑱后宅的格局,为未来可能的联姻减少了一层障碍。
“老爷思虑周全。”杜氏颔首,“慕荷当得起。此事宜早不宜迟,妾身明日便开始筹备,定将宴席办得风风光光,让所有人都看到,我王家是如何善待有功之媳的。”
王珪满意地点点头:“有夫人操持,我自然放心。记住,场面要够,规矩也要足,务必让所有人都挑不出错处。”
他顿了顿,补充道:“给崔家的帖子,你亲自斟酌着写,言辞要更恳切些。”
“妾身明白。”
烛火摇曳,映照着夫妻二人计议已定的面容。
将楚慕荷抬为平妻,在这多事之秋,已不仅仅是一桩家事,更成了王珪稳定内部、应对风波、乃至向外界展示王家态度与力量的一步妙棋。
而风暴眼中的楚慕荷,尚不知自己的命运,即将因她的善良与担当,迎来一次重要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