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残忆碎片,两魂相融(1/2)
榻上的少年眉头紧锁,额间渗出细密的冷汗,似有无数丝线在脑中拉扯缠绕。
属于二十一世纪的记忆与这具身体原主的片段正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碰撞、融合。前一刻还是图书馆里泛黄的《唐六典》书页,下一刻便切换成括苍山巅的晨雾与清霄观的晨钟;刚想起导师关于叶法善生平的考据论述,耳边就回荡起智玄子讲授《道德经》的低沉嗓音。
“水……”叶法善喉间发出无意识的呢喃,李涵连忙端过陶碗,小心翼翼地将温水递到他唇边。
温水入喉的瞬间,一股清凉之意顺着经脉蔓延,混乱的思绪竟奇异地平复了些许。他缓缓睁开眼,眸中不再是全然的陌生,多了几分属于“少年叶法善”的澄澈。
“师弟,你又梦魇了?”李涵担忧地看着他,这几日叶法善时常在梦中呓语,说些“论文”“史料”“数据库”之类没人听懂的话。
叶法善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怔怔地看着自己的手掌。这双手的记忆里,既有握笔书写简体字的触感,也有执扫帚清扫三清殿的粗糙;既有敲击键盘的轻快,也有采摘草药时被荆棘划破的刺痛。
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此刻正拧成一股绳,系在这具十五岁的躯体上。
“师兄,”他忽然开口,声音比昨日平稳了许多,“我昏迷前,是不是正在抄录《太平经》中‘守一’的篇章?”
李涵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是啊,你说那部分讲‘人能守一,一亦守人’,对你修行有大助益,非要赶在下山前抄完……”
叶法善默然。“守一”是道教重要的修行法门,强调专注于道,与现代心理学中的“专注冥想”竟有几分相通。属于研究者的理性认知与属于少年道徒的修行体验,在此刻奇妙地呼应起来。
他闭上眼,尝试着按照记忆中的方法,摒除杂念,专注于呼吸。起初,脑中仍是现代都市的车水马龙与古代山林的鸟啼虫鸣交织,但随着呼吸逐渐放缓,那些喧嚣竟慢慢退去。
他“看”到了两段模糊的影像:一段是穿着校服的青年在图书馆里奋笔疾书,台灯的光晕落在摊开的《唐代道教与政治》上;另一段是梳着总角的少年在三清殿前跪拜,智玄子手持戒尺,正教他诵读“道可道,非常道”。
这两个身影渐渐靠近,最终重叠在一起。
当叶法善再次睁开眼时,眸中的迷茫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他不再是那个困在史料堆里的研究生,也不完全是那个懵懂修行的少年道徒。
他是叶法善,既是传承了千年道统的唐代高道,也是带着现代思维审视这个时代的觉醒者。
“师弟,你眼神不一样了。”李涵敏锐地察觉到变化,像是蒙尘的玉器被擦拭干净,透着温润的光。
叶法善微微一笑,那笑容里既有少年人的青涩,又藏着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沉稳:“或许是昏睡三日,想通了些事情。”
他掀开薄被下床,虽仍有些虚浮,却已能自主行走。走到窗边,推开吱呀作响的木窗,括苍山的清新空气涌入室内,带着草木与泥土的芬芳。远处云雾缭绕,山峦如黛,正是记忆中清霄观的晨景。
“师兄,今日的早课,我能去吗?”他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