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回归的记者(4K)(2/2)
“我们香檳可能开早了...”
“而且我们已经投入了海量的资源用於宣传推广,gg铺天盖地,信息无处不在。可那些印度农民们呢他们似乎根本不买帐。”
“死死地抱著他们熟悉的六氯环己烷和ddt不放。”他摇了摇头,眼神中满是无奈。
话说到这里的时候。
老费力的界面出现了两个信息,来向他进行解释。
【六氯环己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广泛用於农业作为杀虫剂。在泰拉联邦,因其毒性和环境影响而已经被禁用。】
【ddt:是一种杀虫剂。在泰拉联邦,因其毒性和环境影响而已经被禁用。】
直播间顿时又热闹起来。
【这个太嚇人了。】
【好傢伙,全是泰拉联邦禁用的东西啊】
【我刚来直播间,老费力在跟谁对话】
此时,直播间画面对面那人继续进行介绍当时的情况:“你想想,在这个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环境复杂多变的国家,季风的不確定性—一可能迟到、可能不足,再加上频繁的乾旱灾害,市场需求能不变得扑朔迷离吗產品销量的稳定性根本无法保障。”那个阿根廷人双手抱头,似乎在为这些不可控因素而头疼。
那个阿根廷人终究是一名销售人员,他深知数据的重要性。
只见他拿起一支笔,在纸上飞快地写写画画,一遍又一遍地仔细盘算著各种数字。
隨著时间的推移,那个阿根廷人的眉头越皱越紧。
“经过反覆分析,即使是最为乐观的预测,西维因在印度的年销量也难以突破2000吨大关。”那个阿根廷人嘆了口气,语气中带著一丝沮丧,“理智告诉我,碳化物公司绝不能过於贪心,心怀不切实际的幻想。”
於是,那个阿根廷人满怀信心地开始准备前往纽约,试图说服上司重新审视並调整在印度的投资计划。
他小心翼翼地整理著自己首次努力销售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这些数据详尽到按省份、村庄,有时甚至是单个村庄进行分类。
他满心期望这些详实的数字能够打动老板,使其对投资计划做出必要的修改,哪怕这意味著要给最终的竞爭对手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
然而,那个阿根廷人错了。
这次纽约之行,从一开始就註定了是一场灾难的开端。
在联合碳化物公司总部,这位阿根廷人坐在会议室里,脸上带著一丝无奈,眼神中透著几分疲惫。
老费力面前那人对老费力说道。
“你知道吗,那个阿根廷人万万没想到,自己最大的对手会是一个已经过世二十一年的人。”
老费力有些不解,“已经过世二十一年的人”
“整个美利坚工业界一直把这位在二战后不久彻底改变了管理层与劳动力关係的人视为先知。”老费力面前那人对他解释道。
那人站起身,走到窗边,望著窗外那来自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工厂,继续说道:“爱德华,费城一家银行的默默无闻的员工,蓄著小鬍子的傢伙,你从的照片来看,他看起来实在不像是留下太多丰功伟绩的人。”
“然而,这位不起眼的职员的偏执想法让他在工业界跟其他名人齐名,后者发展出了工厂作业科学管理理论。”
老费力面前那人拿起一份文件,轻轻拍了拍桌面,说道:“爱德华確信,工业劳动力未获得其应得的关注。”
“从这个前提出发,他设计了一套评分系统,以评估公司完成的每一项工作”
。
“这个想法立即获得美国工业界的许多部门採纳。到1960年代末,联合碳化物公司也是最热衷於使用他这种方法的公司之一。”
“所有的工业项目都会根据这套系统,按照建厂的重要性、规模以及复杂程度,自动分配一个分数。项目越多、越复杂,得分就越高。”
“因为每一分都对应著工资优势,所以对於被指派去规划或实施任何工业项目的工程师来说,看到从一开始给的分数越高就越符合他们的利益。”
“印度是一个有3亿农民的市场,而且很快就会有5亿。”
“这意味著...分数。”
老费力面前那人嘆了口气,眼神中透著一丝无奈:“別担心,老总,我们会卖掉5000吨,甚至更多!”这是临联合碳化物公司全体一致坚持的观点。”
“这个阿根廷人拿出自己的文件给他们看,竭力向团队解释印度市场的独特性。”
“只不过,他的说明引不起这些人的兴趣。”
老费力面前那人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印度政府的许可证是年產5000吨农药,所以我们有责任盖一座年產5000吨的工厂,这是他们工程师说的。”
“显然,那个阿根廷人的商业论点与那些年轻气盛的人无关,”
“他们不受任何营利指標的约束,他们只是渴望在印度农村建立他们的工厂、火炉、反应器和数英里长的管道。”
“面对这样的固执,那个阿根廷人也只能转而寻求妥协。”
“他的妥协方案很简单,分阶段进行,他建议道先盖一座產量2000吨的工厂,如果市场看好再扩建。”
“然而他的问题引来了那些人的冷言冷语。”
“那些年轻的工程师告诉他,因为爱德华,也就是先前提到的那位银行职员,这种工厂的工程运作需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確定生產规模。”
“一家生產2000吨西维因的工厂,不论是反应器、储罐和控制机制的水平与规模,都和產量是它两倍半的工厂完全不一样。生產目標一旦设定,就无法更改了。
“”
老费力面前那人又做了一个场景模擬。
“我接受你的观点。”那人模仿著阿根廷人的语气,並且让表达更加委婉,“正如我所设想的那样,倘若工厂的规模超出了实际所需的產量,那么是否有可能適当放慢生產速度呢”
“完全正確。”那人又模仿项目负责人点头表示赞同。
“两人就这样达成了共识。”
“然而,这种共识不过是一种幻觉罢了。”
说到这里,老费力面前那人停下了。
而老费力,也问出了他的问题,“你到底是什么人”
“一名记者,一名本该离开的记者。”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