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苏小厨”(2/2)
大学毕业时,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做出了让父母大跌眼镜的决定——放弃寻求专业对口的艺术工作,投身餐饮行业。
“你疯了苏琪!辛辛苦苦供你读美院,你去当厨子?”电话里,父亲的声音几乎是咆哮。
“爸,这不是简单的当厨子。我觉得我能在这行做出不一样的东西。”苏琪试图解释,但收效甚微。
“不一样?能有什么不一样!”
与家里的关系再次降至冰点。但这一次,苏琪更加坚定。她凭借“苏小厨”积累的经验和之前在一些小比赛中获得的名次,加上美院毕业带来的独特审美视角,成功应聘上了沿海大城市一家颇具口碑、注重创意融合菜的“璞味”餐厅,职位是最基础的砧板学徒。
从“苏小厨”的“老板”到专业厨房最底层的学徒,落差巨大。在这里,她不再是主角,每天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需要清洗、削皮、切配的食材,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厨房里温度高,环境嘈杂,主厨和资深厨师脾气一个比一个大。
“苏琪!洋葱丝!要均匀!你这切的什么?滚粗细!”
“速度!速度!没吃饭吗?客人都等着呢!”
“你那美术生的眼光呢?摆个盘都摆不利索!”
嘲笑、斥责是家常便饭。她那点“野路子”基本功,在专业后厨严苛的标准下,显得漏洞百出。她无数次在深夜回到租住的狭小房间后累得瘫倒在地,怀疑自己的选择。
但苏琪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这或许是奶奶无形中传给她的。她咬着牙,把所有的委屈和疲惫都咽进肚子里。别人下班了她还留下练习刀工,研究不同食材的特性,偷偷观察主厨和其他资深厨师的技巧。她开始系统性地学习专业厨房的运作流程、食材管理、标准化调味。
她的美术功底也开始在不起眼的地方发挥作用。她切的配菜,形状、大小、色泽搭配总是比别人更和谐;她参与摆盘的冷盘,即使是最简单的食材,也总能呈现出一种别致的构图感。渐渐地,厨房里那些原本看不起她的人,开始对她有所改观,给她起了个外号叫“砧板苏”,带着点揶揄,也带着点认可。
在“璞味”工作的第二年,她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参与了一次重要宴会的后备工作。当时负责一道创新前菜的厨师突然身体不适,主厨情急之下,让平时表现沉稳、想法独特的苏琪顶替。
那道菜需要用到一种名贵的菌类,数量有限,不容有失。苏琪临危受命,压力巨大。她回想起奶奶处理珍贵食材时那种近乎虔诚的专注,也调动起自己所有的专业积累和艺术直觉。她没有追求过于花哨的做法,而是极尽所能地突出食材本身的风味和质感,在摆盘上,她用可食用的花草和酱汁,勾勒出一幅极简却意境深远的“山野小景”。
菜品呈上后,获得了客人的好评,主厨也对她刮目相看。这次事件后,她被调到了协助热菜岗,开始接触灶台,真正向一名厨师迈进。
也就是在“璞味”工作期间,因为餐厅定位和创意理念,她第一次听说了美食评论界一个特立独行的名字——陈默。据说此人点评极其毒舌,眼光刁钻,从不给任何餐厅面子,但他的一句肯定,却能在业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餐厅主厨提起他,都是又恨又怕,私下称其为“美食界的黑面判官”。
苏琪曾在行业内的杂志和网络上读过陈默的几篇评论,那精准到近乎冷酷的分析、毫不留情的批判,以及偶尔流露出的、对真正美好食物的一丝近乎偏执的追求,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甚至偷偷想过,如果有一天自己做的菜能被这样的人物点评,会得到怎样的评价?是劈头盖脸的毒舌,还是……
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悄悄埋在了心里。她知道,现在的自己,还远远不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