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回黄金年代 > 第16章 布票价格翻倍

第16章 布票价格翻倍(2/2)

目录

苏晴听到“小铺子”,立刻放下纸船跑过来,大眼睛亮晶晶的,拽着苏嫂子的衣角问:“妈妈,小铺子里有糖吗?有像小浩弟弟那样的电子表吗?”

“有,要是开了铺子,叔叔肯定给晴晴留最甜的水果糖,还有带亮灯的电子表。”沈建国摸了摸苏晴的头,又看向苏嫂子,“你要是愿意,到时候一个月给你开些工钱,也能帮你贴补家用,比在家缝衣服轻松些。不过现在先不说这个,等咱把布卖了钱,手里宽裕了,再慢慢合计。”

苏嫂子眼眶有些发热,用力点了点头,声音带着点哽咽:“建国兄弟,弟妹,你们这么帮我,我……我都不知道该咋谢你们。要是真开了铺子,我肯定来帮忙,搬货、看店都行,绝不给你们添麻烦。”

坐了一会儿,眼看快到和张婶约定的时间,一家三口起身告辞。苏晴抱着装水果糖的小袋子,送到门口还舍不得撒手,拉着沈浩的手小声问:“小浩弟弟,明天你还来跟我玩吗?”沈浩点点头,嘴里念叨着“明天、来”,才跟着父母转身离开。

张婶家住在胡同东口,是个带院子的小平房。刚走到门口,就看到张婶在院子里扫雪,竹扫帚划过积雪,堆起一小堆雪;她侄子李建军则坐在屋里,手里拿着块布料,正跟伙计算着什么,桌上还摊着几本账本。“建国,秀莲,你们可算来了!”张婶看到他们,连忙放下扫帚迎上来,拍了拍身上的雪,“快进来坐,建军正说要找你们呢,他这裁缝铺缺布缺得急,昨天还跟我念叨‘要是找不到好布,订单都要黄了’。”

进了屋,李建军连忙起身打招呼,手里还拿着块灰色布料:“沈叔,秀莲婶,快坐。我这刚跟伙计算完账,正愁白布不够用呢,你们就来了。”他二十多岁,穿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袖口挽着,脸上带着生意人特有的精明,目光落在沈建国自行车上的白布上,眼睛立刻亮了,快步走过去伸手摸了摸布料的厚度,又凑到窗边看了看布的纹理,“沈叔,这布是纯棉的吧?摸着手感就不一样,厚实还密实,做被面、衬衫正合适。”

“没错,都是去年从乡下亲戚那换的好布,每匹都是挑过的,没杂质没断纱。”沈建国把白布从自行车上卸下来,展开一匹让李建军仔细看,“你要多少?要是诚心要,价格好商量,都是熟人,不坑你。”

李建军拿着布,又翻了翻桌上的订单,沉吟了片刻,才开口说:“沈叔,我看你这布至少有五十匹,要是全卖给我,我给你两块八一尺,怎么样?我这裁缝铺刚开没多久,小本生意,利润薄,你多担待。”

李秀莲心里“咯噔”一下——之前跟张婶打听时,说供销社的白布都卖到三块一尺了,李建军给的价格比预期少了两毛钱,五十匹布算下来,就要少赚三百块。她刚想开口说“能不能再涨点,供销社都卖三块了”,沈浩突然从李秀莲怀里滑下来,小短腿跑到李建军身边,伸手抓住他的衣角,把手里攥了一路的水果糖递了过去。他刚才进门时,看到李建军桌上放着个红色拨浪鼓,知道他有个三岁的女儿,这招“以糖换价”,是昨晚躺在炕上琢磨好的——用孩子的心意拉近距离,比直接还价更管用。

李建军被他逗笑了,弯腰接过糖,捏了捏沈浩的脸蛋:“这孩子真机灵,还知道给叔叔送糖。行,看在小浩的面子上,布就按三块一尺算,五十匹布,一匹三十尺,一共四千五百块,我今天就给你们结账,绝不拖欠。”他顿了顿,又想起什么,“对了,沈叔,前阵子听张婶说你从深圳带回来电子表,我这裁缝铺也想摆几块卖,年轻人来做衣服时看到,说不定就买了,要是你以后开铺子进货,给我留十块呗?”

“没问题,以后要是进货,肯定先想着你,价格也给你算便宜点。”沈建国笑着说,心里松了口气——没想到儿子还能帮上这大忙,不仅没让价格谈崩,还比预期的顺利。

李建军喊来两个伙计,跟着沈建国回沈家拉布。两人踩着木梯,把房梁上的白布一匹匹卸下来,捆好往自行车上搬,李秀莲在旁边帮忙清点数量,沈浩也没闲着,帮着递麻绳、扶木梯,小脸上满是认真。五十匹布搬了三趟才全部运到裁缝铺,看着房梁上空荡荡的,李秀莲心里既轻松又激动——压在手里快一年的布,终于能换成钱了。

等最后一匹布搬完,李建军从里屋拿出一个黑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一沓沓崭新的人民币,整整四十五张“大团结”,放在桌上红彤彤的,格外显眼。“沈叔,你点点,四千五百块,一分不少。”

沈建国拿起钱,一张一张地数着,手指都在微微颤抖——他在农机厂仓库一个月工资才四十二块,这四千五百块,相当于他干十年才能赚到的钱!李秀莲站在旁边,眼睛紧紧盯着那些钱,眼圈都红了,伸手摸了摸钱的纹路,像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沈浩趴在桌边,看着父亲数钱的动作,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心里也跟着激动——有了这笔钱,家里开铺子的想法,就不再是“随口说说”,而是真的能慢慢落地了。

从张婶家出来,天色已经渐渐暗了。胡同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昏黄的光洒在积雪上,映得路面格外亮堂,偶尔有晚归的邻居路过,笑着跟他们打招呼。沈建国推着自行车,李秀莲抱着沈浩走在旁边,手里紧紧攥着装钱的黑布包,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了些。

“明天咱就去银行把钱存起来,留五百块应急,剩下的先放着,等我再去深圳看看行情。”沈建国的语气里满是期待,目光望着县城的方向,“这次去就不一样了,手里有本钱,政策也明了,咱好好摸摸电子表的进货价、销路,要是真能行,就把仓库的工作先停薪留职,专心试试开铺子的事。”

李秀莲点了点头,嘴角忍不住上扬:“好,听你的。以前怕这怕那,现在有了卖布的这笔钱,心里也踏实了。你去深圳时多留意,要是遇到啥问题,就往家里捎信。”

沈浩靠在母亲怀里,看着天上的星星,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卖布赚的这笔钱,不仅是家里的“第一桶金”,更是打破顾虑、迈向新日子的钥匙。秋天时因为“铁饭碗”、本钱、政策的顾虑没敢迈出的步子,如今终于有了底气。而“开杂货铺”的想法,也从这一刻起,悄悄在父母心里扎了根。这一世,他们不仅能摆脱贫困,还能一步步朝着更好的日子走。

回到家,李秀莲把钱铺在炕上,跟沈建国一起数了又数,数完后又小心叠好,放进贴身的布包里。沈浩趴在旁边,看着父母脸上藏不住的笑容,心里也充满了期待——属于这个家的黄金年代,才刚刚开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