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晨雾里的拉勾(1/1)
8月下旬的清晨,北方县城还裹着层淡淡的晨雾。胡同里的青砖地沾着露水,踩上去发潮,“小浩小卖部”的卷帘门刚拉开一半,李秀莲正站在门口的折叠小桌旁收拾早餐——电饭锅里温着白馒头,保温桶里装着刚磨好的豆浆,旁边摆着一碟腌黄瓜。沈浩背着帆布书包,手里拎着个印着卡通图案的布袋子,里面装着给林晓雅留的馒头和豆浆,站在林晓雅家门前,轻轻喊:“晓雅,该去复习啦!”
大门很快推开,林晓雅探出头来,发梢还沾着点睡气,手里攥着本卷边的语文练习册:“来啦!等我两分钟,我把昨天的作文本带上!”没过多久,她就背着书包跑下来,白色的帆布鞋沾了点露水,裤脚卷到膝盖,手里多了个天蓝色的铁皮饭盒:“我妈早上煮了茶叶蛋,给你带了一个,还有点凉拌海带丝,配馒头吃不噎得慌。对了,我还把数学错题本带来了,你上次说行程问题总错,我帮你标了易错点,今天咱们重点讲‘相遇问题’!”
沈浩接过饭盒,指尖碰到温热的铁皮,心里悄悄笑了——前世高考数学接近满分的人,怎么会搞不定小学行程题?不过是上次帮晓雅改语文作文时,发现她盯着自己的数学练习册眼神发怯,才故意说“行程问题总错”。既能让她有机会“教自己”,保全她的面子,又能顺理成章每天一起复习,这算盘他早就打好了。面上却装作感激的样子:“太谢谢你了晓雅,我昨天对着课本看了半小时,还是没搞懂‘相向而行’和‘同向而行’的区别。”
两人并肩往县一中走,晨雾慢慢散开,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细碎的光斑。路上遇到晨练的张大爷,笑着拍了拍沈浩的肩膀:“俩孩子又去一中看书啊?这股用功劲儿,将来肯定能考上!”沈浩笑着应和,眼角余光瞥见晓雅偷偷挺直了背——她大概是因为能帮上自己,心里有点小骄傲,这模样让沈浩更觉得“示弱”值了。
县一中离胡同不算远,走路也就十分钟。校门口的石狮子沾着露水,鬃毛上挂着细小的水珠,显得格外精神。校园里很安静,只有麻雀在树上“叽叽喳喳”叫,偶尔有保洁阿姨推着清洁车路过。因为暑假里常有周边学生来自习,门卫李师傅早就认识他们,笑着挥挥手:“进去吧,老槐树下石桌擦干净了,别踩草坪就行。”
两人熟门熟路地走到教学楼后的老槐树下,树下摆着一套青灰色石桌石凳,桌面被岁月磨得光滑,边角还能看见以前学生刻的“加油”二字,被雨水冲刷得淡淡的。沈浩把布袋子放在石桌上,掏出冒着热气的馒头和豆浆,林晓雅则打开铁皮饭盒,拿出油亮亮的茶叶蛋和翠绿的海带丝,两人边吃边聊昨天的复习内容。
“昨天写《我的暑假》,老师说我开头没点题,结尾也没收好,”林晓雅咬着馒头,眉头轻轻皱着,“我写了好多跟你一起复习的事,却没说这些事让我觉得暑假很充实,最后就草草写了‘暑假快结束了’,老师圈着说‘没升华’。”
沈浩喝了口豆浆,放下杯子就掏出晓雅送的粉色笔记本——这本子他每天都带在身上,里面除了语文复习资料,还夹着张故意画错的数学线段图。他翻到空白页,提笔就写:“8月的晨雾裹着一中的老槐树,石桌上摆着馒头和豆浆,我和沈浩低头改作文——这不是枯燥的复习,是我暑假里最踏实的收获。”边写边在旁边画了个小太阳,心里却在想:晓雅的语文短板在“具象化表达”,用她每天经历的场景当开头,比讲一百个理论都管用。
林晓雅盯着笔记本上的句子,突然“哦”了一声:“我懂了!原来开头不用写‘我的暑假很有趣’,直接写具体的事,就能让人知道暑假的样子!”她赶紧掏出钢笔,把句子抄在作文本上,笔尖在纸上划过,带着点兴奋的力道。沈浩看着她发亮的眼睛,悄悄把准备好的“作文素材清单”往她那边推了推——上面列的全是“小卖部的豆浆”“老槐树的叶子”“晨雾里的脚步声”,都是她熟悉的事。
“对,语文就怕空泛,用咱们每天经历的事当素材,比编故事更真实。”沈浩把剥好的茶叶蛋递过去,话锋一转,“等会儿改完作文,你可得好好教我数学,我昨天画的线段图,自己都看糊涂了。”说着就掏出那张故意画错的草稿纸——把“相向而行”画成了“同向而行”,还在旁边标了个大大的“?”,装出困惑的样子。
吃完早餐,两人把饭盒和塑料袋收拾进布袋子(怕乱扔污染环境),往校园东侧的公告栏走。公告栏上贴着1994年的招生信息,红色的纸张边缘有点褪色,上面用黑色毛笔写着“县一中1994年录取分数线:语文80分,数学85分,总分165分”,的字样用红笔圈了圈,格外显眼。
林晓雅凑上前,手指轻轻点着“语文80分”的字样,小声说:“我上次期末模拟考,语文才72分,还差8分呢……阅读理解总答不全要点,作文也总扣十几分。”她的声音有点低落,垂着的睫毛在眼下投出小小的阴影。
沈浩赶紧掏出笔记本,用铅笔认真画表格——心里早就算好了:晓雅的语文提升空间在作文(每月提0.5分)和阅读(每月提0.3分),10个月刚好够到80分。“你看,离明年6月考试还有10个月,咱们把语文目标拆成小任务。作文重点练开头结尾,我每天帮你改一篇;阅读理解教你找中心句的技巧。”他故意顿了顿,指着表格里的“数学”栏,“我数学得靠你,行程问题、几何题,你每天教我一道,咱们互相补,肯定能一起达标。”
这话果然让晓雅眼睛亮了亮,她掏出钢笔,在表格中见!”写完把笔记本递过来,脸颊红扑扑的:“咱们都签字,以后我要是语文偷懒,你就罚我多写一篇短文;你要是数学不用心,我就罚你重新画线段图!”沈浩接过钢笔,在“沈浩”后面画了个咧嘴笑的小人,心里却在想:这“惩罚”正中下怀,天天能一起做题,比什么都好。
接下来的十几天,每天清晨,县一中的老槐树下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沈浩教语文时,总能精准戳中晓雅的痛点——讲阅读理解,就拿公告栏的招生信息当例子,“你看‘录取32人’这句话,前面说‘录取严格’,后面说‘需努力’,这就是过渡句,找中心句要盯这类句子”;改作文,就把她写的“我很开心”改成“豆浆的甜味裹着晨雾,比吃糖还甜”,让她慢慢学会“用细节代替感受”。
而轮到晓雅教数学时,沈浩总能“恰到好处”地犯错——讲相遇问题,故意把“速度和”算成“速度差”;画线段图,偶尔把“时间”标在“路程”旁边。每次晓雅耐心指出错误,他都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如此!我怎么没想到要先标方向?”看着晓雅因为“教会他”而露出的笑容,沈浩觉得这“装傻”太值了——她不用再因为“只被帮助”而尴尬,反而能在教数学时找到自信,两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有次晓雅用小卖部的货箱举例:“妈妈搬10箱干脆面,每次搬2箱,要搬几次?这就是‘归一问题’,跟行程问题的‘先算单位量’一样。”沈浩故意挠着头说:“用货箱举例我就懂了!早知道我该带你去小卖部看我妈搬货。”这话让晓雅笑出了声,还主动说:“周末我去帮阿姨理货,顺便教你算‘进货成本’,比课本上的例子有意思。”
中午回家,沈浩会趁着小卖部没客人,躲在里屋“偷偷用功”——不是学数学,而是整理给晓雅的语文素材。他从班主任那儿借了1994年语文真题,把作文题拆成“校园”“邻里”“自然”三类,每个类别都配好“晓雅专属素材”:“写邻里,就用‘晓雅妈妈送的茶叶蛋’;写自然,就用‘老槐树的叶子落在作文本上’。”还把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编成口诀,怕她记不住,特意写在彩色便签上,贴在她的语文练习册里。
李秀莲看他总在里屋写满字的草稿纸,偶尔会端杯凉白开进去,看见他笔记本上贴的槐树叶标本(用来帮晓雅记写景素材),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咱们小浩真是上心,连树叶都能当教具了。”沈浩挠了挠头,把草稿纸叠好——里面夹着晓雅教他数学时画的线段图,每一张他都小心收好。“晓雅怕语文空泛,用这些具体的东西当例子,她更容易懂。”这话没说谎,只是没说后半句:用她教数学当借口,才能天天跟她待在一起。
8月的最后一天,两人像往常一样去县一中复习。沈浩掏出刚算好的复习成果表,眼里闪着光:“你看,这十几天,你语文模拟考从72分提到78分,作文从60分提到75分,阅读理解错题少了一半!”其实他早就算出,按这个进度,晓雅期末肯定能超80分。
晓雅也掏出数学练习册,指着沈浩的错题本笑:“你数学也进步了!行程问题从错5道变成错2道,线段图也画得越来越对了!”沈浩看着她手里的练习册——那上面的错题越来越少,都是她耐心讲解的功劳,心里暖烘烘的。
夕阳慢慢落到教学楼后面,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裹着石桌上的语文练习册和数学错题本。两人收拾好东西往校门口走,林晓雅突然停下脚步,从书包里掏出个小玩意儿——是个用彩绳编的小太阳,黄色的绳绕着红色的芯,边缘还系着个银色的小铃铛。“这个给你,”她把小太阳递过去,“我妈教我编的,说像早上的太阳,祝咱们明年语文数学都达标,一起考上一中。以后你做数学题,看见它就能想起我教你的技巧啦!”
沈浩接过小太阳,铃铛轻轻响了一声——这声音比前世听过的任何音乐都好听。他把小太阳挂在书包拉链上,笑着说:“我一定天天带着,等咱们考上一中,就把它挂在新书包上。以后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咱们都一起学。”心里却在想:老灵魂的这点“小心机”,全是为了留住眼前的时光——有她一起改作文、一起算数学题的清晨,比任何成功都珍贵。
两人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胡同里的路灯慢慢亮了起来,“小浩小卖部”的红招牌在灯光下格外显眼。沈浩看着身边的林晓雅,他故意示弱学数学,不是欺骗,而是用最温柔的方式守护她的骄傲;帮她补语文,是想让她有底气站在自己身边。这个暑假的晨雾、老槐树、笔记本上的约定,都是他为两人的未来埋下的种子,只等明年夏天,一起在县一中的校园里发芽。
晚上关店后,沈浩把书包上的小太阳取下来,小心地放在抽屉里,跟晓雅送的笔记本、水浒卡册,还有那叠写满数学题的草稿纸放在一起。他翻开笔记本,看着上面晓雅教他数学时写的公式,还有自己帮她整理的语文素材,忍不住笑了——原来最好的陪伴,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用对方舒服的方式,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