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月赚2000元的秘密(1/1)
5月的县城,槐花开得正盛。胡同里的老槐树枝桠伸到各家院墙里,细碎的白花瓣落在青砖路上,踩上去带着淡淡的甜香。“小浩小卖部”的红招牌下,多了个临时的小木桌——每天清晨六点到七点半、下午五点到七点,这里会摆上成箱的磁带和叠得整齐的明星海报,是沈浩的“磁带摊”。其余时间,小木桌干干净净,因为沈浩要去学校上学,只有放学或周末,才会围着一群学生,比零食柜台还热闹。
清晨六点,天刚亮,沈浩就跟着妈妈去车站接货。绿色的金杯中巴车刚停稳,司机王叔就帮着搬下两个印着“磁带”字样的纸箱:“小浩,你要的500盒都在这儿,张国荣的新专辑多装了20盒,上周你说卖得快。”沈浩赶紧递过提前热好的馒头(妈妈早上蒸的),笑着说:“谢谢王叔,运费我放你车上了,下周还是这个点来。”两人麻利地把纸箱搬回小卖部,外婆已经在门口等着,手里拿着块湿抹布:“快把货搬进去,别耽误你上学,我来擦桌子摆海报。”
七点整,沈浩把当天要卖的20盒热门磁带(刘德华、beyond各10盒)放在小木桌最上层,又压了5张海报,跟外婆叮嘱:“外婆,要是有同学来买,就说我放学再来补存货,8块钱一盒,买两盒送海报,钱您收好了,我晚上回来对账。”说完背上帆布书包,里面装着语文课本和晓雅托他带的练习册,往胡同口跑——七点半要到校早读,迟到会被李老师罚站。
刚跑到老槐树下,就看见晓雅背着书包等在那儿,手里拎着个保温袋:“沈浩,你今天接货没迟到?我妈让我给你带的豆浆,还热着,路上喝。”两人并肩往学校跑,晓雅边跑边叹气:“昨天写作文,我那支钢笔又漏墨了,把作业本都弄脏了,李老师还让我重写。”沈浩接过豆浆,喝了一口,甜丝丝的——心里却悄悄记下:晓雅的钢笔该换了,英雄牌的那支上次在文具店见过,15元一支,这个月赚的钱足够买,等周末就去挑。但他嘴上只说:“不行就跟你妈说,再买一支新的,写作业也顺手。”
上午的课从八点到十二点,四节课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和自然。数学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百分数应用题”:“比如商店进了100元的货,卖了150元,利润率是多少?”沈浩指尖转着铅笔,眼神看似跟着老师的粉笔头,实则在草稿纸边缘算着磁带利润——“500盒x4元利润=2000元,扣除50元运费,净赚1950元,比上周多120元,买钢笔的钱早够了”。但他没敢表现出丝毫懈怠:老师提问时,他会故意顿两秒再举手,回答时还装作“刚想明白”的样子;晓雅偷偷递来纸条“这题我没懂”,他也会在纸条上画个简单的线段图,标上“成本、售价”,像刚从老师那学来的一样。
他心里清楚:自己是“老灵魂”的事绝不能暴露。要是上课走神、甚至直接说出“这题太简单”,不仅老师会觉得奇怪,晓雅也会疑惑“沈浩怎么突然什么都会了”——他不想破坏这份自然的同桌关系,更想以“一起进步”的姿态,陪晓雅冲刺一中。所以哪怕知识点烂熟于心,他也要装作“认真听课、慢慢理解”,跟普通孩子没两样。
中午十二点放学,沈浩和晓雅没直接回家,先绕到小卖部帮外婆看摊。外婆正给一个穿中学校服的学生拿beyond的磁带,笑着说:“这一上午卖了8盒,赚了32块,都给你记在小本子上了。”沈浩接过账本,快速扫了一眼,又从纸箱里补了10盒磁带:“外婆,您中午别在这儿守着了,回家吃饭,我和晓雅帮您看会儿,一点前肯定去学校。”
晓雅帮着整理海报,把被风吹乱的张国荣海报重新贴好,又想起钢笔的事,小声抱怨:“我妈说等月底发工资再给我买钢笔,可我这支出墨总断,写作文太费劲了。”沈浩听着,从兜里掏出颗橘子糖递给她:“再等等,说不定很快就能换了。对了,下午自习课咱们一起背语文作文素材,李老师说下次模拟考要考‘我的理想’,咱们可以写‘想考上一中’。”他说“一起背”,其实早把作文素材背得滚瓜烂熟,不过是想多些和晓雅一起学习的时间,也悄悄在心里确认:周末就去文具店,把那支英雄钢笔买回来,给她个惊喜。
一点整,两人准时往学校走,路上还在互相抽查英语单词。沈浩故意说错两个简单的单词,让晓雅纠正——他知道晓雅英语比自己“弱”,这样能让她更有自信,也更愿意跟自己一起复习。下午的课结束后,自习课上,沈浩帮晓雅补语文阅读理解,教她“找中心句时先看首尾段”;轮到晓雅“教”他数学时,他会故意把“行程问题”的线段图画错一点,等着晓雅指出来:“沈浩,你这里方向标反了,跟老师上课讲的不一样!”看着晓雅认真纠正的样子,沈浩心里暖暖的——这种“互相请教”的感觉,比独自掌握所有知识更珍贵。
五点放学铃声响后,两人背着书包往小卖部跑——这是一天中生意最忙的时候,学生们都放学了,不少人会来买磁带或海报。“老板,要一盒刘德华的《爱在刻骨铭心时》,再要一张海报!”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举着10元钱跑过来,沈浩熟练地递过磁带和海报,找零2元:“下次来买记得说你是老顾客,给你留热门款。”晓雅帮着收钱、记账,把每笔收入都写在“磁带生意账本”上,字迹工整:“5月12日,刘德华磁带1盒8元,海报1张(送),收入8元;beyond磁带2盒16元,送海报2张,收入16元……”
晚上七点,天渐渐黑了,小卖部的灯亮了起来。沈浩把剩下的磁带收进纸箱,跟外婆对账:“今天总共卖了35盒,收入280元,减去成本140元,净赚140元。”李秀莲从厨房端着饭菜出来,笑着说:“别对账了,先吃饭,你爸今天炖了鱼,给你留了最大的一块。”吃饭时,妈妈翻着沈浩的模拟考卷,忍不住说:“你这磁带生意做得好,学习也没落下,这次语文88分、数学95分,全班第二,比你爸当年强多了。”沈浩笑着应和——这分数是他故意控制的,既不会太拔尖引人注意,也不会落后,刚好能跟晓雅“并肩”。
沈浩扒着米饭,心里却在盘算:今天赚的140元加上之前的积蓄,买钢笔的钱早够了,周末借口“去买复习资料”,跟晓雅一起去文具店,到时候直接把钢笔给她,她肯定会开心。他想起床底的铁盒,里面已经攒了206元,足够买钢笔,还能多买一本晓雅想要的《语文阅读理解大全》。
晚上关店后,沈浩回到房间,从床底拖出铁盒(爸爸以前装工具的,绿色漆掉了大半,里面铺着妈妈缝的红布),把当天的140元倒进去,按面额码整齐:10元的12张、5元的4张、1元的20个硬币。他数出15元单独放在一边,又拿出一张纸条,用铅笔写上:“周末买英雄钢笔(给晓雅),再买《语文阅读理解大全》”,压在钱
刚把铁盒推回床底,妈妈端着苹果进来,一眼看见桌上的15元和纸条。“给晓雅买钢笔啊?”妈妈拿起纸条,笑着说,“英雄牌的确实好,以前隔壁王老师给她儿子买过,说写字顺溜还不漏墨,晓雅用正合适。周末让你爸陪你去,别自己扛着,要是钱不够,跟妈说。”沈浩赶紧摆手:“不用,我自己去就行,钱够了,还能给晓雅买本辅导书。”妈妈笑着揉他的头:“行,不过别耽误写作业,下周还有模拟考呢。”
接下来的日子,沈浩依旧“认真”上课:数学课上跟着老师画线段图,语文课上假装背课文,英语课上故意错两个单词。但没人知道,他的草稿纸边缘除了记磁带利润,还多了行小字“周末买钢笔”,他的“不懂”是为了让晓雅多些自信,他的“认真”是为了不打破这份属于11岁的、纯粹的成长时光。每月磁带生意能赚2000元(比小卖部1200元盈利多),他的成绩始终稳定在全班前三,李老师总在班会说:“沈浩是‘会学习也会做事’的榜样,大家要学他合理安排时间。”只有沈浩自己知道,这份“榜样”背后,藏着一个老灵魂对当下生活的珍视,还有对给晓雅送惊喜的期待。
5月底的一个周末前,沈浩和晓雅在小卖部复习,晓雅又抱怨了一句“钢笔漏墨写不快”。沈浩假装没在意,心里却已经定好:明天早上先去文具店挑钢笔,再约晓雅来小卖部“一起看新到的辅导书”,到时候把钢笔和书一起给她。他看着窗外的槐花,手指轻轻划过草稿纸上的“钢笔15元+辅导书12元=27元”——老灵魂的世界里,曾有过复杂的算计和远大的目标,但此刻,他最期待的,不过是周末看到晓雅收到礼物时,眼里亮起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