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香港回归的商机(1/2)
11月一个周六的早晨,县城彻底浸在初冬里,胡同里的老槐树连最后一片枯叶都落尽了,光秃秃的枝桠伸向灰蒙蒙的天。沈浩蹲在柜台后整理磁带,指尖无意间碰到抽屉深处的一个铁皮小盒子——盒身印着褪色的“牡丹”图案,是爸爸以前装工具用的,里面静静躺着枚去年香港回归时,爸爸从市里带回来的纪念章。
他小心地打开盒子,黄铜材质的纪念章在煤炉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正面印着“1997.7.1香港回归祖国”的烫金字样,边缘还刻着细小的五星花纹,背面是简化的香港地图,连维多利亚港的轮廓都清晰可见。“爸当时说,这是市里百货大楼排队抢的,全市就进了两百枚。”沈浩摩挲着纪念章,老灵魂的商业嗅觉突然被激活——上周去供销社买酱油时,他在日用品柜台瞥见一叠类似的纪念章,包装虽没这个精致,却胜在价格便宜,5块钱一个,要是拿来卖,15块一个肯定有人要。
“晴姐,你看这个。”沈浩把纪念章递过去,声音里藏不住兴奋,“上周我去供销社,看见货架上堆着好多这种纪念章,5块钱一个。现在离回归刚过去四个月,还有不少同学想收藏,街坊也愿意给孩子买个念想——你看咱们班的李明,上个月还在问哪儿能买到回归相关的东西呢。”
苏晴接过纪念章,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心里却轻轻颤了一下,像被煤炉的热汽烫到似的。她低头仔细摩挲着上面的花纹,去年7月1日的场景突然清晰起来:沈家特意做了红烧肉,肥油在锅里滋滋响,李秀莲还煮了玉米粥,一家人围着14寸的黑白电视看回归直播,雪花点时不时飘在屏幕上,沈浩却举着这枚纪念章凑到她眼前,小声说“晴姐你看,香港终于回家了,以后咱们也能去香港玩了”。
“这个主意好。”她抬起头,尽量让语气听起来平静,指尖却在纪念章边缘反复蹭着,“咱们可以搞个优惠,比如‘买纪念章送国旗贴纸’。贴纸成本低,一卷5块钱能贴50个,摊到每个上面才1毛钱,而且国旗贴纸看着喜庆,同学和街坊肯定更喜欢——上次卖海报送优惠券,不就是因为有小赠品才卖得快嘛。”
她没说的是,刚才脑子里已经飞速勾勒出贴纸的样式:要选正红色的哑光彩纸,五角星得用金粉印,这样贴在透明纪念章盒子上,既能和纪念章的五星花纹呼应,又不会显得俗气;甚至连贴纸的尺寸都想好了,比指甲盖大一点,刚好能贴在盒子角落,不遮挡纪念章本身的图案。这些细碎的心思,她不敢说太多,怕沈浩觉得她太主动,更怕自己眼底藏不住的在意会露出来——毕竟,她是受沈家照顾的“姐姐”,不该对“弟弟”有这样沉甸甸的心思。
“我来我来!”晓雅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手里拎着个油纸包,热气从纸缝里冒出来,“我妈说今天冷,让我给你们带两个热乎的烤红薯!”她把红薯往柜台上一放,油纸包上还沾着点炭灰,“刚从胡同口张大爷那儿买的,他烤的红薯最甜,皮都焦了。”听见要卖纪念章,她立刻举着红薯点头,脸颊还沾着点红薯皮的碎屑:“我去咱们小区卖!张奶奶、王婶都认识我,她们肯定信得过——上次卖海报,王婶还帮我吆喝来着!再说我还能跟她们说‘买纪念章送国旗贴纸’,多划算,比供销社光卖纪念章强多了!”
沈浩笑着把红薯接过来,油纸包一打开,甜香瞬间漫满小卖部。他用手掰红薯,热气腾腾的瓤露出来,橙黄橙黄的,还冒着细小的糖泡:“行!咱们分工——我明天去市里进货,专门找上次进海报的那家批发商,他们家东西质量好;晴姐你负责设计贴纸和整理纪念章,你手巧,贴出来肯定好看;晓雅你负责小区叫卖,你的嘴最甜,街坊都喜欢你。咱们争取这周卖完,赚的钱还是咱们三个平分,谁也不少。”
苏晴接过沈浩递过来的半块红薯,指尖碰到他的手,热意顺着指尖传到心里,像揣了个小暖炉。她赶紧低下头,假装专心剥红薯皮,掩饰耳尖的泛红——红薯真甜,甜得她舌尖都发颤,可心里的甜,比红薯还要多几分。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沈浩就背着帆布包出门了。县城的长途车站笼罩在薄雾里,卖豆浆的摊子支在路边,铝壶“咕嘟咕嘟”响,白雾裹着豆香飘得很远。他买了杯热豆浆,站在车站等6点的早班车——绿色的中巴车,车身上印着“县城-市里全程1.5小时票价5元”,车座上还沾着上一趟乘客落下的碎纸屑。沈浩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把帆布包抱在怀里,里面装着1000块进货钱,用手绢包了三层,生怕丢了。
到了市里的批发市场,沈浩没急着拿货,先在里面转了三圈。有的摊位卖的纪念章边缘毛糙,用手一摸还掉漆;有的字迹模糊,“1997.7.1”的字样都歪了;最后他才找到上次进海报的那家“正版授权”摊位,老板正忙着给顾客打包磁带。“老板,我要这种香港回归纪念章,5块钱一个,给我来200个。”沈浩把自己带的纪念章递过去,“就要跟这个差不多的,正面有‘1997.7.1’的字样,背面有香港地图的,质量得跟这个一样好。”
老板接过纪念章看了看,笑着说:“小同学,你眼光真好,这种纪念章是正版的,比外面那些劣质的强多了。不过5块钱一个,200个就是1000块,不能再便宜了。”
“老板,我上次在你这儿进了500张海报,你给我算的2块钱一张,这次我进200个纪念章,你还按5块钱一个,以后我每个月都来你这儿进货,不管是海报还是纪念章,都从你这儿拿。”沈浩故意把“每个月”说得重了些,老灵魂的谈判技巧用得恰到好处——批发商最看重长期客户,果然,老板琢磨了一会儿就点头:“行!200个,5块钱一个,1000块。下次你再来,我给你算便宜点。”沈浩还额外买了10卷国旗贴纸,5块钱一卷,花了50块,老板还多送了他两卷,说“下次再来照顾生意”。
扛着两大箱纪念章回到小卖部时,已经是中午了。苏晴早就坐在柜台后等着了,手里拿着张画好的贴纸设计图,纸上用红笔描了五角星的轮廓,旁边还写着“金粉印,哑光彩纸”:“我早上问了文具店的刘叔,他说这种正红色的哑光彩纸最好卖,不容易掉色,金粉也亮,贴在透明盒子上好看。我还画了几个尺寸,你看这个怎么样?”她把设计图递过去,指尖有点发颤——怕沈浩觉得不好看,又怕他觉得自己太较真。
“好看!比我想的还好看!”沈浩接过设计图,眼睛亮了,“就按这个来,刘叔那儿能做吗?咱们下午就能去拿贴纸。”
“能,刘叔说下午就能做好,我跟他说好了,10卷贴纸,50块钱。”苏晴赶紧点头,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两人蹲在柜台后整理纪念章,煤炉里的蜂窝煤烧得正旺,暖光映在透明盒子上。沈浩负责把纪念章放进盒子,动作小心,生怕碰掉边缘的花纹;苏晴负责贴贴纸,她的手指很巧,先把贴纸在盒子角落比一下,确定位置再贴,金粉五角星正好对着纪念章上的五星花纹,像特意配好的一对。“你贴得真好看,”沈浩忍不住夸她,头凑得很近,呼吸都落在她的发顶,“比我上次贴海报还整齐,我上次贴坏了好几个。”
苏晴的手顿了一下,小声说“就是细心点而已”,耳朵却越来越红。他很少单独夸她,哪怕只是“贴得整齐”,也足够让她开心半天——就像小时候,妈妈夸她辫子梳得好一样,心里甜丝丝的。她偷偷抬眼,看见沈浩正专注地看着纪念章,睫毛在眼下投出淡淡的阴影,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要是能一直这样,跟他一起整理纪念章,一起做事,就好了。
晓雅放学回来时,两人已经整理好了50个纪念章,每个盒子上都贴着亮闪闪的国旗贴纸,还放了张小小的“香港回归小知识”卡片——是苏晴早上熬夜抄的,用红色笔写重点,金色笔描边框,上面写着“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沦为英国殖民地长达99年”“香港区旗为红色底色,旗中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
“哇!真好看!”晓雅拎着装满纪念章的帆布包,像只雀跃的小鸟,“我现在就去小区卖!张奶奶肯定喜欢这个小卡片,她最爱跟我讲以前的事了!”她蹦蹦跳跳地出门,帆布包上的小熊挂件晃来晃去,苏晴看着她的背影,心里既有“晓雅真能干”的欣慰,又藏着点说不出的酸涩——晓雅可以大大方方地跟沈浩一起做事,跟街坊打交道,而自己只能在柜台后贴贴纸、抄卡片,连出门吆喝都不敢。她怕街坊说“沈家照顾的姑娘,怎么还出来卖东西”,更怕自己站在沈浩身边,会忍不住露出不该有的心思。
果然,晓雅的销量比预想中好。不到一个小时,她就跑回来报喜,额头上全是汗,帆布包空了一半:“张奶奶买了两个,说给孙子孙女一人一个,还拿着小卡片跟我讲她年轻时去香港的事;王婶买了三个,要送乡下的亲戚,她说乡下没有这种纪念章;还有李叔,一下子买了五个,说要放在他的杂货铺代卖,他说他的杂货铺有学生来买东西,肯定能卖出去!”
沈浩赶紧给她递水,是凉好的白开水,装在李秀莲的搪瓷杯里:“歇会儿再去,别累着,外面风大,别着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