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看房奇遇(2/2)
晓雅的脸瞬间红了,攥着衣角往后缩了缩。沈浩抿着嘴,手里的笔记本被捏得皱起来,却不知道怎么反驳。
“您这话不对。”苏晴往前站了半步,声音不大,却透着股坚定。她把年鉴摊在桌上,指尖划过表格里的数字:“1995年学区房800块,1996年848,1997年900,每年都涨12%。明年再买,两套就得多花1.26万,这笔账我们算过。”
她又翻开沈浩的笔记本,指着“余12.6万”那行字:“家里能随时用的钱有17万,付完首付还剩12.6万。小卖部每月进2万货,够6个月周转;夏天买冰柜800块,沈浩下半年学费1000块,剩下的钱还能留着应急,一点不影响生计。”
她的目光扫过沈建国和李秀莲,语气软了些,却更实在:“我家现在租的房子,每年涨50块房租;晓雅家离学校要骑20分钟自行车,冬天冻得手都握不住车把;沈浩想跟我们一起考县一中高中部——买这两套相邻的房子,不是一时冲动,是想以后能踏实过日子。”
男人愣住了,他拿起笔记本,指尖划过那些歪歪扭扭却工整的数字,又翻了翻年鉴上的官方印章。眼前的女孩不过十四岁,扎着马尾辫,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可说出的话条理分明,连“进货钱够不够”“应急钱剩多少”都算得比大人还细。他卖了快一年集资房,还是头回被小孩说得哑口无言。
沈建国拍了拍苏晴的肩膀,指节轻轻碰了碰她的书包带——那是去年冬天李秀莲给她缝的,现在还没磨破。他转头对男人说:“孩子说得没错,我们今天就是来定房的。首付4.4万,剩下的8.2万办贷款,小卖部每月盈利1500多,覆盖月供绰绰有余。”
李秀莲这时才打开布包,掏出两本存折。红色封面的是活期,封皮上印着的“中国农业银行”字样有点模糊;蓝色封面的是她攒的私房钱,里面夹着几张毛票——都是卖糖果、铅笔攒的零钱。她把存折摊在桌上,指了指上面的数字:“钱都在这儿,随时能取,定金今天就能交。”
男人看着存折上的数字,又看了看三个孩子亮闪闪的眼睛——晓雅正盯着户型图上的阳台,沈浩在笔记本上画着向日葵,苏晴则轻轻摸着合同的边角。他终于收起了轻慢的态度,起身从抽屉里翻出本牛皮纸封面的合同,指尖在“201”“202”的房号上顿了顿:“你们运气好,这两套是最后相邻的两居室,昨天还有个中学老师来问,没定下来。”
他一边填信息,一边解释流程:“今天交2000块定金,下周带身份证、户口本过来交剩下的4.2万首付,再去银行签贷款合同。月供从下个月开始还,集资房的产权,得等两年后统一办。”
沈浩凑在旁边,看着男人在“买方”那一栏写下“沈建国”“林志强”的名字,心里像揣了只蹦跳的小兔子。他想起前两晚在灯下算房价,苏晴帮他查年鉴,晓雅在旁边画向日葵的样子,那些画面现在都要变成真的了。
“晴姐,”晓雅拉了拉苏晴的手,小声嘀咕,“以后我把向日葵种在阳台东侧,夏天不会晒着你写作业。”
苏晴笑着点头,指尖碰了碰合同上的“201”:“我要在房间里放个小书架,把咱们的物理错题本和语文笔记都放进去,一起复习。”
签合同的时候,沈建国突然把笔递给三个孩子。钢笔是他用了十年的英雄牌,笔尖有点钝:“这房子是为你们买的,你们也得在副本上签个名。”他指了指笔记本上的数字:“记住算这些账的辛苦,以后要一起努力,考上县一中高中部。”
沈浩握着笔,手有点抖,“沈浩”两个字写得比平时大了些;苏晴的字迹清秀,落在“201”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向日葵;晓雅写得慢,一笔一划地描“林晓雅”,写完还抬头问:“叔叔,我签得好不好?”
走出售楼处时,夕阳已经斜斜地挂在西边,把小区的水泥墙染成了暖橙色。晓雅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嘴里哼着《相约98》,是除夕那天在沈家听的歌;苏晴和李秀莲走在中间,聊着装修的事——“201刷浅绿吧,显亮”“202刷浅粉,小雅肯定喜欢”;沈建国走在最后,手里攥着合同,指尖能摸到纸页的温度,之前皱着的眉头,现在彻底舒展开了。
路过县一中门口时,正好赶上初中生放学。蓝白校服的身影挤在门口,有人举着大大泡泡糖,有人讨论着数学作业,笑声顺着风飘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