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首辅:杨士奇 > 第42章 重入洪炉

第42章 重入洪炉(1/2)

目录

西苑暖阁的那场召对,如同一声春雷,惊破了笼罩在杨士奇头顶的阴霾。陛下金口一开,他便不再是那个在职方司角落“戴罪反省”的失意协理,而是重披绯袍、再入翰林、行走东宫的“杨侍讲”。

旨意下达,朝野反应各异。太子朱高炽自然是欣喜万分,立刻召见慰勉,言语间更添倚重。郑和虽未多言,但眼中那份“果不其然”的意味,已说明一切。翰林院中,那些曾对他冷眼旁观的同僚,此刻再见,脸上也纷纷堆起了或真或假的笑容,言语间多了几分小心翼翼的奉承。便是那孙员外郎,在职方司见了他,也远远便躬身行礼,脸上那笑容仿佛用刻刀雕琢上去一般,标准而毫无温度。

世态炎凉,杨士奇早已看惯。他心中并无多少得意,反而更加警惕。陛下让他复职,是肯定了他的能力与忠诚,但也将他重新放回了这口名为“权力”的洪炉之中炙烤。汉王北伐未归,但其党羽在京中的势力盘根错节,绝不会因他复职便偃旗息鼓。那条秘密航道的发现,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他成为了某些隐藏势力的眼中钉。

他首先回到翰林院侍讲学士的岗位上。经筵讲读依旧,但经历此番起伏,他的心境与见解已大不相同。讲解经义时,少了些书生意气,多了几分经世致用的沉稳。陛下偶尔垂询,他也能结合自己在龙江、苏州乃至职方司的实务经验,给出更为贴切时务的见解,愈发显得与众不同。

在东宫,他的回归更是意义非凡。太子朱高炽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不仅日常讲读更加倚重,许多涉及监国理政的棘手事务,也开始私下征询他的意见。杨士奇谨慎应对,既为太子分忧,又时刻注意分寸,绝不逾矩,更不轻易卷入东宫属官内部可能存在的纷争。他知道,自己如今是东宫的一面旗帜,亦是靶子,行差踏错,牵连的不仅是自身,更是太子的地位。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日,他正在詹事府处理文书,忽闻外面传来一阵喧哗。一名东宫属官急匆匆进来禀报,说是都察院几位御史联名上疏,弹劾他“结交内侍(指郑和),窥探宫禁(指西苑召对),以奇技淫巧(指海图勘误)蛊惑圣听,意图幸进”,并再次翻出他在苏州“罗织罪名、株连过甚”的旧账,言辞激烈,请求陛下“罢黜此僚,以正视听”。

奏疏的副本,不知通过何种渠道,竟也流传到了詹事府。

杨士奇看着那熟悉的攻讦之词,面色平静。他知道,这不过是汉王党羽的又一次反扑,试图在他立足未稳之时,再次将他打压下去。此番弹劾,重点落在了他“结交内侍”与“以技幸进”上,显然是针对他与郑和的关系以及此次因海图之事复职而来,可谓毒辣。

太子朱高炽闻讯,又惊又怒,拍案道:“岂有此理!东里乃凭真才实学复职,于国于社稷皆有功,岂容彼等如此污蔑!孤这就去面见父皇,陈明是非!”

“殿下息怒。”杨士奇拦住太子,冷静道,“此等攻讦,并非首次。陛下圣明,自有公断。殿下若此时急切出面,反显得臣与殿下结党,授人以柄。不若静观其变,陛下自有处置。”

他深知,陛下最忌惮的便是结党营私。此时太子若强力维护,只会适得其反。

果然,这份弹劾奏疏呈上后,如同石沉大海,并未在朱棣那里激起任何波澜。陛下甚至在某次听政时,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为官当以实心任事为本,终日攻讦,非人臣之体。”算是间接表明了态度。

汉王党羽的这次发难,再次无功而返。但杨士奇知道,他们绝不会罢休。真正的威胁,或许并非来自这些明面上的弹劾,而是隐藏在那条秘密航道之后的、更为庞大的阴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