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以退为进(2/2)
奏疏一经传出,立刻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太子朱高炽率先表示支持。他正愁无法在军政事务上有所建树,杨士奇此举,恰好给了他一个展现“心系海疆、注重武备”的机会。他在朝会上力陈海防之重,认为杨士奇所奏“老成谋国,深合时宜”。
清流言官中,亦有不少人对此表示赞同。毕竟,巩固海防、整顿武备,是关乎国家安全的正当议题,无人能够公开反对。
然而,反对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以兵部某些官员、以及部分与东南沿海利益攸关的勋贵为代表,纷纷上疏,或言“海疆靖平,无需劳民伤财”,或言“增设御史,恐滋扰地方”,或言“军械管理自有章程,无需另立名目”。虽然理由各异,但核心意图一致——阻止这项可能触及他们利益的政策推行。
其中,跳得最凶的,赫然是那位曾阻拦杨士奇查阅军械档案的兵部武库清吏司吴郎中!他引经据典,大谈祖制,认为现行制度已臻完善,妄加改动只会生乱。
杨士奇冷眼旁观,将这些反对者的名字、言论一一记在心里。这些,都是潜在的“蛇”。
争议之中,最终拍板的仍是永乐皇帝朱棣。他雄才大略,岂不知海防重要?更何况,他心中还装着那条秘密航道和私运军械的阴影。杨士奇的奏疏,正好给了他一个整饬海防的由头。
数日后,圣旨下达:准杨士奇所奏,着兵部、都察院会同拟定加强海防、整饬沿海卫所事宜细则,巡海御史增设之议,容后再酌。命郑和督率水师,加强对东南沿海,特别是陌生航道的巡弋力度。
这是一个平衡的结果,既采纳了杨士奇的核心建议,开启了整饬海防的进程,又没有立刻触动最敏感的“增设御史”一事,给了反对派一个台阶,也避免了朝局过度震荡。
但对杨士奇而言,这已是巨大的胜利!他成功地将暗战引入了明处,为后续调查赢得了合法的外衣和更大的空间。陛下让郑和加强巡弋“陌生航道”,更是直接肯定了他之前密奏的价值!
退朝之后,杨士奇身着绯袍,走在出宫的甬道上。阳光明媚,他却能感受到身后那几道冰冷刺骨的目光。
吴郎中从后面快步跟上,与他并肩而行,脸上挤出一丝僵硬的笑容:“杨侍讲,恭喜啊!此番建言获准,杨侍讲简在帝心,指日可待!”
杨士奇停下脚步,转头看着他,目光平静无波:“吴大人言重了。杨某所为,不过人臣本分。倒是吴大人,对军械核销之事如此熟稔,日后整饬卫所,还需吴大人多多出力才是。”
他语气温和,但“军械核销”四字,却像一根针,轻轻扎在了吴郎中的心上。
吴郎中脸色微变,干笑两声:“好说,好说……”便匆匆拱手离去,背影略显仓惶。
杨士奇看着他远去的方向,嘴角泛起一丝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