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河图洛书虚影(2/2)
林辞心中剧震,面上却不动声色,还礼道:“在下林辞,一介游士。路见不平而已,老丈不必多礼。”他目光扫过地上刺客的尸体,“这些人,为何要追杀老丈?”
吕尚(姜子牙)苦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老朽不过知晓了一些不该知晓的事情,触及了某些存在的禁忌罢了。”他看向林辞,目光锐利如能洞穿人心,“倒是林义士,身怀异宝,气度非凡,非常人也。此行……可是欲往西岐?”
林辞心中再震,这姜子牙果然名不虚传,眼力毒辣!他既已出手,便不再隐瞒,点头道:“正是。受友人之邀,前往西岐一行。”
吕尚抚须沉吟片刻,道:“既同往西岐,老朽愿为向导。一来报救命之恩,二来……西岐近日,恐有风雨,义士此去,或正逢其时。”
风雨?林辞想起闳夭密信中提及的“地脉龙气异动”与“河洛之仪”,心中了然。他看向姜子牙,这位在后世传说中执掌封神、奠定周八百年基业的千古名相,此刻虽落魄,却已显露出不凡气度。有他同行,或许能更快了解西岐局势。
“如此,有劳吕老了。”
两人稍作收拾,将遇难者遗体简单掩埋,便继续西行。有姜子牙引路,果然顺畅许多。他对此地山川地理、风土人情极为熟悉,更兼学识渊博,言谈间,对星象、兵略、政道乃至上古秘辛,皆有独到见解,让林辞获益匪浅。
途中,林辞也隐约透露了自己与“秩序行者”的冲突,以及玉玺的些许来历(未言明穿越)。姜子牙听得极为仔细,末了,长叹一声:“‘同契’……老夫游历四方,亦曾听闻此说。彼等视万物为棋,欲以己心代天心,其志非小,其祸深远。西伯侯仁德,近年来却屡有贤才遭厄,境内异象频生,恐皆与此辈脱不开干系。”
数日后,两人终于抵达西岐地界。远远望去,周原沃野千里,屋舍俨然。不同于殷都的雄浑厚重,西岐城邑显得更为开阔、有序,隐隐有一股蓬勃向上的气象。
尚未入城,便见一队人马迎出,为首者正是闳夭。他见到林辞与姜子牙同行,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恢复如常,上前拱手笑道:“林先生果然信人!这位是……”
“这位是吕尚先生,途中偶遇,同行而来。”林辞介绍道。
闳夭显然听过姜子牙之名,神色更为郑重,执礼甚恭:“原来是吕公!侯爷亦久闻公之大名,今日得见,幸甚!”
寒暄已毕,闳夭引二人入城,并未前往侯府,而是径直来到了城郊一处依山傍水、守卫森严的高台之下。那高台以黄土夯筑而成,高约十丈,台上建有殿宇,气势恢宏,台上摆放着各种观测天象的仪器——正是西岐灵台!
“侯爷已在台上恭候多时。”闳夭肃然道,“‘河洛之仪’,即将开始。”
林辞抬头,望向那高耸的灵台,能清晰地感受到,台上正汇聚着一股庞大而纯净的、与星象、地脉紧密相连的能量波动。怀中玉玺与九鼎碎片,同时传来了前所未有的、渴望与共鸣的震颤!
他深吸一口气,与姜子牙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凝重与期待。
踏步,登台。
灵台之巅,视野豁然开朗。一位身着朴素麻衣、面容清癯、目光温润却隐含智慧光芒的老者,正负手立于台边,仰观星辰。正是西伯侯姬昌。
他闻声回头,看到林辞与姜子牙,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如同春风拂面:“林先生,吕公,昌,恭候多时矣。”
他的目光落在林辞身上,更准确地说,是落在他怀中那隐而不发的玉玺之上,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欣慰。
“天道无常,唯德是辅。‘秩序’欲锢苍生,而‘变易’方显生机。”姬昌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睿智与力量,“先生持‘守护’之玺而至,正是应运之人。且看——”
他抬手,指向灵台中央。
那里,并非祭坛,而是一方以白玉垒砌、内蕴清泉的池子!池水清澈,底部竟以各色宝石,镶嵌出了一幅繁复无比、不断流转变化的——河图洛书虚影!而在水池上空,悬浮着三件物品:一枚龟甲,一片龙马之骨,还有……一块与林辞怀中碎片同源、却大了数倍的黑色鼎耳!
龟甲之上,天然纹路玄奥;龙马之骨,蕴藏先天之气;而那鼎耳,更是散发着镇压山河的厚重与威严!
“以此三象,引动河洛真意,沟通天地变易之道。”姬昌目光灼灼,看向林辞,“然,欲成此仪,需一‘引子’。非‘守护’之玺,不足以承其重,启其机。林先生,可愿助昌,共行此仪,窥探天机,以抗‘同契’?”
玉玺在怀中剧烈震颤,九鼎碎片灼热如火。林辞能感觉到,这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机缘,一次可能让他真正理解玉玺本源、甚至修复九鼎的契机!
他迎着姬昌那充满智慧与期盼的目光,又看了一眼身旁神色肃然的姜子牙与闳夭,最终,重重点头。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他踏步上前,来到那方白玉水池之前。在姬昌的指引下,他双手虚托玉玺,将其缓缓置于那河图洛书虚影的正上方。
刹那间——
玉玺、鼎片、龟甲、龙马骨、鼎耳……五者气机交感,与下方河洛真意、天上星辰、脚下地脉,轰然共鸣!
整个灵台,光芒大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