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清谈惊雷(1/2)
兰亭茶舍内,落针可闻。
所有士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青衣布履、神色平静的北地青年身上。他方才那句“神州沉陆,问谁挽、中流砥柱?”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在这偏安一隅的江南,如此直指核心、饱含血性与忧思的诘问,已经太久没有听到了。
谢安目光灼灼,看着林辞,等待着他的下文。王羲之、许询等人亦收敛了名士的疏狂,神色肃然。他们能感觉到,眼前之人,绝非寻常夸夸其谈之辈。
林辞迎着众人的目光,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高见不敢当。林某自北而来,沿途所见,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胡骑所过,城郭为墟,文明崩坏。我汉家苗裔,或被屠戮,或为奴仆,或苟延残喘于坞堡荒野之间。”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茶舍内诸多衣着光鲜的士人:“而江南之地,秦淮风月,兰亭清谈,固然风雅。然,玄理再妙,可能退胡虏百万兵?诗文再工,可能活北地饿殍命?”
此言一出,不少士人面露不豫之色,有人忍不住出声反驳:“阁下此言差矣!礼乐文章,乃立国之本!若无我辈维系斯文于不坠,与胡虏何异?”
“维系斯文,自无不可。”林辞目光转向那人,语气依旧平淡,“但若只知清谈玄理,醉心门户私计,视北地烽火如隔岸观火,将黎民苦难置若罔闻,此等‘斯文’,不过是无根浮萍,空中楼阁!一旦胡骑踏过长江,今日之清谈,皆成明日之绝响!”
“你!”那士子脸色涨红,却一时语塞。
谢安抬手,止住了可能的争论,他看向林辞的眼神更加深邃:“林兄所言,振聋发聩。然北伐之事,牵涉甚广,兵甲、粮饷、朝局、人心,无一不难。岂是空有血性便可成事?”
“谢公子所言甚是。”林辞点头,并未一味激愤,“北伐确非易事,需天时、地利、人和。但首先,需有不可磨灭之志!需知,胡人无百年之运!其恃强凌弱,暴虐失道,岂能长久?我华夏屡经磨难,而文明不绝,靠的便是这薪火相传、百折不挠的根骨!”
他声音渐沉,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昔日勾践卧薪尝胆,终能复国。如今之势,比之当年如何?关键在于,是甘于偏安,坐待时机流逝;还是戮力同心,主动创造时机!祖逖将军于谯城枕戈待旦,便是此志不堕的明证!若江南士人,皆能如祖将军般,心系故土,力挽狂澜,何愁胡虏不灭?何愁神州不复?”
他这番话,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又有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更隐隐点出了南北隔阂、士族苟安的现状。不仅谢安等人陷入沉思,连茶舍内许多原本不以为然的士人,也面露惭色,或低头不语,或暗暗握拳。
王羲之轻叹一声:“林兄之论,如暮鼓晨钟,令人深省。逸少平日沉溺书道,于国事……确有懈怠了。”
许询亦道:“玄度受教。”
谢安沉默良久,方才长长吐出一口气,对着林辞郑重一揖:“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安石往日虽也心怀天下,却难免流于空谈,困于门户之见。今日方知,何为真正的‘中流砥柱’之志!林兄若不嫌弃,可否移步寒舍,再作详谈?”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谢安石竟主动邀请一个来历不明的北地流人回府深谈?这可是极高的礼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