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执玺人,横推五千载 > 第158章 秣陵初至 瑜亮风采

第158章 秣陵初至 瑜亮风采(1/2)

目录

扁舟顺流而下,不一日,便抵达了江东的核心——秣陵(即后来的建业)。相较于芜湖的临江小城气象,秣陵作为孙权新的统治中心,虽尚未有后来六朝金粉的繁华,却也已显露出虎踞龙盘之势。城池依山傍水而建,墙高池深,码头舟楫林立,旌旗招展,兵甲鲜明的军士肃立巡逻,一股锐意进取而又外松内紧的氛围笼罩着整座城池。

林辞缴纳了入城税,随着人流踏入城中。街道宽阔,市井喧嚣,虽不及许都那般沉淀着深厚的政治权谋,却另有一股勃发的生机与混杂着水汽的躁动。南腔北调在此交汇,谈论的话题,十之八九离不开北方的威胁与即将到来的大战。

他寻了一处不算起眼但也干净的客舍住下,位置选在靠近市集与官署区域的交界,既便于打探消息,又不至于太过引人注目。

安顿下来后,林辞并未急于行动。他深知,在这人生地不熟、且暗藏杀机的江东权力中心,贸然接触高层或显露不凡,绝非明智之举。他需要先摸清这里的水有多深。

接下来的几日,他如同一个真正好奇的游学士子,流连于茶楼酒肆,旁听士人清谈,与商贾攀谈,甚至偶尔在江边观看水军操练的依稀身影。凭借过人的耳力与心神感知,海量的信息被他收集、整理、分析。

他了解到,孙权虽年轻,但手段不凡,在周瑜、张昭等文武辅佐下,已初步稳定了内部。然而,面对曹操号称“八十万”的水陆大军(实际应在二十余万),江东内部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以张昭、秦松为首的文官集团,多主张迎降,认为曹操势大,不可力敌;而以周瑜、鲁肃、程普、黄盖等为首的武将及部分少壮派文臣,则力主抗战。

而近日,从荆州来的刘备军师诸葛亮,无疑给主战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他穿梭于秣陵的权贵府邸之间,凭借超凡的口才与对局势的洞察,竭力游说孙刘联盟,共抗曹操。

这一日,林辞正在一处临江的茶楼二层凭窗而坐,听着邻桌几位士人激昂地争论着战和之策,忽闻楼下传来一阵不小的骚动。他向下望去,只见一队精锐骑兵护卫着一辆马车,正从不远处的官道上缓缓行过。

“是周都督的车驾!”

“还有鲁子敬先生!”

“咦?车旁那位青衣文士,莫非就是近日名声大噪的诸葛孔明?”

人群低声议论着,目光中带着敬畏、好奇与种种复杂的情绪。

林辞的目光也投向了那辆马车,以及车旁并辔而行的几人。为首一人,年约三旬,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身着锦袍,顾盼之间自有雄烈之气,正是江东水军大都督周瑜周公瑾。他身旁一位文士,面容敦厚,目光却沉稳睿智,乃是鲁肃鲁子敬。而与周瑜几乎并驾齐驱的,是一位身着青色布袍,头戴葛巾,手执羽扇的年轻文士,他面容清癯,眼神明亮如星,嘴角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天地万物皆在掌握之中,正是诸葛亮!

这三人并行,虽未交谈,却自有一股无形的气场散发开来,那是智慧、勇气与决断的碰撞,是即将搅动天下风云的弄潮儿!

林辞能清晰地感觉到,怀中的玉玺,在这一刻,竟微微悸动了一下!并非针对某个人,而是对这三股凝聚在一起的、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磅礴“人势”产生了反应!尤其是那诸葛亮,其身上似乎萦绕着一股极其隐晦、却与天地气机紧密相连的玄妙波动,连玉玺都为之侧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