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执玺人,横推五千载 > 第161章 幕府暗棋 虚实之间

第161章 幕府暗棋 虚实之间(1/2)

目录

成为鲁肃幕僚,对林辞而言,如同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获得了一叶相对稳固的扁舟。他被安排在鲁肃府邸附近的一处独立小院居住,环境清幽,便于他“静思参详”,也便于鲁肃随时召见咨询。鲁肃待他礼遇有加,但并未给予具体的官职,更像是一位被供奉的客卿,这正合林辞之意,既有了接触核心信息的渠道,又保留了相当的行动自由。

他深知自己初来乍到,根基浅薄,且身负秘密,故而行事愈发谨慎。在鲁肃面前,他多听少言,只在被问及水文地理、天象气候或某些涉及古物传说之事时,才依据“师门所学”和玉玺的模糊感应,给出一些精炼而富有启发的见解,从不夸夸其谈,更不涉及具体的军事部署。

鲁肃对他的表现似乎颇为满意,认为他学识渊博而不张扬,是难得的务实之才。偶尔,鲁肃也会带来一些前线周瑜与诸葛亮商议的、关于利用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的难题,与林辞探讨。林辞则凭借超越时代的物理认知和玉玺对能量流动的敏锐,总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却又言之成理的角度,令鲁肃屡有茅塞顿开之感。

然而,林辞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他利用幕僚身份的便利,开始系统地查阅鲁肃府中收藏的江东地理志、水经注疏,乃至一些被视为荒诞不经的地方野史、神怪传说。他明面上是在为抗曹大业“查漏补缺”,实则是在不动声色地搜寻所有可能与禹鼎相关的蛛丝马迹。

同时,他也在暗中留意那伙袭击者的线索。他借“熟悉秣陵风物”为由,在城中看似随意地漫步,实则暗中感应着那夜从杀手记忆中获取的、可能与某个江东家族徽记相似的模糊印记。他走访市井,观察往来车马、府邸门楣,却一无所获。对方显然隐藏极深。

这一日,鲁肃面色凝重地找到林辞。

“林先生,公瑾(周瑜)自前线传回密信,曹军水寨已初步成型,舟船连锁,稳如陆地。虽知火攻为上,然如何将火种送至敌船,并确保其瞬息燎原,实乃难题。且需东南大风相助,此时节……唉。”鲁肃眉头紧锁,显然为此事殚精竭虑。

林辞心知,这便是历史上诸葛亮“借东风”的由来了。他自然不能点破,但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展现价值,并为自己后续的行动铺垫。

他沉吟片刻,道:“子敬先生所虑极是。火攻之要,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地利,在我;人和,在将士用命、计策周详;唯这天时……”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风向流转,看似无常,然天地气机运行,自有其律。在下不才,于观测天象、推演气机流转方面,略有所得。或可尝试推演近期风向变化,未必能精准断定某日某时,但或可窥得大致趋势,以供公瑾都督参详。”

他没有打包票,只说“尝试推演”、“窥得趋势”,留足了余地。

鲁肃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先生竟还精通此道?若真能有所得,于战局便是莫大助益!”

“在下必尽力而为。”林辞拱手,“只是此术需静心凝神,感应天地气机细微变化,最好能寻一地势较高、视野开阔、且气机相对纯净之地,方能减少干扰。”

他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要求,这既是为“推演天象”做铺垫,也是为了自己能有一个更佳的、不受打扰的环境,去感应地脉与可能存在的禹鼎气息。秣陵城内,符合条件的地方并不多。

鲁肃不疑有他,立刻道:“此事易尔!城北有鸡笼山,山势不高,但俯瞰大江,视野极佳,且山上有一废弃观星台,虽已破败,但地基尚存,正合先生之用!我即刻命人清理一番,先生便可前往。”

鸡笼山?林辞心中微动,他之前感应秣陵地脉时,便觉城北方向有一处地气节点较为活跃,似乎正在鸡笼山附近。

“如此甚好,有劳子敬先生。”林辞应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