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玄行天下 > 第65章 风波再起凉州乱

第65章 风波再起凉州乱(2/2)

目录

左昌被戴上枷锁,押上囚车。沿途百姓纷纷围观,有人甚至朝他扔烂菜叶。

“狗官!还我儿子命来!”一个老妇哭喊着,“我儿子就是饿死的!”

“贪官该死!”众人纷纷唾骂。

左昌蜷缩在囚车角落,面如死灰。他曾几何时也是意气风发的刺史大人,如今却成了人人喊打的阶下囚。

囚车缓缓启程,左昌回头望向凉州大地,忽然老泪纵横。他想起自己初到凉州时的雄心壮志,想起第一次收受贿赂时的心惊胆战,想起那些被他克扣军饷的将士……

可惜,悔之晚矣。

左昌被押走后,凉州官场震动。许多与左昌有牵连的官员纷纷自危,有的甚至连夜逃窜。

盖勋雷厉风行,立即彻查贪腐案件。简宇则全力整军经武,防备边章、韩遂反扑。

这日,两人在刺史府商议政务。盖勋叹道:“左昌一案,牵涉甚广。若彻查到底,恐凉州官场为之一空。”

简宇沉吟道:“贪腐之弊,确需根治。但眼下边章、韩遂虎视眈眈,不宜大动干戈。不若暂缓追究,给这些人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盖勋颔首:“乾云果然是深明大义。如此既肃清吏治,又不损边防,实为两全之策。”

两人遂联名上书,请求对涉案官员从轻发落,准其戴罪立功。汉灵帝准奏,凉州官场渐渐安定下来。但两人不知道的是,凉州很快就要迎来更大的风波。

初春的凉州,寒风依旧凛冽。冀县城外,一队车马缓缓行来,为首的马车装饰华丽,与四周荒凉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车内坐着新任凉州刺史宋枭,他年约四旬,面白少须,头戴进贤冠,身穿绛色官袍,手中还捧着一卷《孝经》,正摇头晃脑地诵读着。

“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宋枭闭目吟诵,完全不顾车窗外荒凉的景象和路边饥民哀求的目光。

车驾行至刺史府前,盖勋早已率领州郡官员在门外迎接。盖勋身着朴素的官服,腰佩长剑,神色肃穆。他身后的官员们个个面带忧色,显然对这位新任刺史充满疑虑。

“下官盖勋,恭迎使君。”盖勋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却不失恭敬。

宋枭缓缓下车,打量了一下盖勋,微微颔首:“盖太守不必多礼。本官初来凉州,还需太守多多指教。”

他的语气虽然客气,但眼神中却带着几分倨傲。盖勋心中暗叹,面上却不露声色:“使君言重了。请入内歇息。”

刺史府内,宋枭高坐主位,盖勋与一众官员分坐两侧。

“本官一路行来,见凉州民生凋敝,叛乱不断,甚为痛心。”宋枭摇头叹息,随即话锋一转,“然究其根源,皆因凉州人不知礼义,不读圣贤书所致。”

他举起手中的《孝经》,神情激动:“若使凉州每家每户,皆读此书,懂得忠孝仁义之道,何愁叛乱不平?”

堂下官员面面相觑,有人忍不住低声议论起来。

盖勋眉头紧皱,起身拱手道:“使君,凉州叛乱,实因羌胡侵扰、官吏贪腐、民生困苦所致。当务之急是整饬吏治,安抚流民,加强边防……”

“盖太守此言差矣!”宋枭打断道,面露不悦,“正是因为尔等只知武力镇压,不知教化人心,才致使叛乱不休!”

他站起身,挥舞着《孝经》,情绪激动:“本官意已决!即日下令,全州抄写《孝经》,分发至每家每户。凡能背诵者,赏钱五百;教授他人者,赏钱一千!”

盖勋再也按捺不住,猛地站起身:“使君三思!此举万万不可!”

宋枭脸色一沉:“盖太守这是何意?莫非认为圣人之言不足以教化百姓?”

“非也!”盖勋强压心中怒火,“使君可知,凉州百姓如今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此时让他们读《孝经》,无异于让饥民读食谱,让寒士读衣经!”

他踏前一步,目光如炬:“当初太公封于齐国,而齐国有崔杼弑君之事;伯禽封在鲁国,而鲁国有庆父篡位之事。此二国难道缺少读书人吗?现在不急于筹划消除灾难的方法,而去做一些非常之事,已经足够让凉州人怨恨,又会让朝廷取笑,我实在无法理解!”

堂下官员纷纷点头称是,有人低声道:“盖太守言之有理!”

宋枭脸色铁青,猛地一拍案几:“盖勋!你这是在质疑本官的决定吗?”

盖勋毫不退缩:“下官不敢质疑使君,只是为民请命!使君若执意如此,恐将激起民变!”

“狂妄!”宋枭勃然大怒,“本官乃朝廷钦命的凉州刺史,如何治理凉州,还轮不到你来说教!”

两人对峙着,气氛剑拔弩张。其他官员都屏息凝神,不敢出声。

最终,盖勋长叹一声,拱手道:“既然使君执意如此,下官无话可说。只望使君好自为之。”

说罢,他转身大步离去,官袍在风中猎猎作响。

次日,刺史府发布告示,要求全州抄写《孝经》,每家每户必须有一本。凡能背诵者赏钱五百,教授他人者赏钱一千。

告示一出,凉州哗然。

在冀县街头,几个老农围着告示,摇头叹息。

“这新来的刺史是不是疯了?咱们连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钱买纸笔抄书?”

“还要背诵?我大字不识一个,怎么背?”

“赏钱?怕是骗人的吧!官府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

在凉州边陲,一个羌人部落首领看着告示,冷笑不已。

“汉人官员就会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有这闲工夫,不如想想怎么让咱们吃饱饭!”

“首领,我们要按他们说的做吗?”

“做?做什么做!咱们羌人有自己的传统,读什么汉人经书!”

在陇西,边章和韩遂的探子将这个消息传回山中。

“哈哈哈!这个宋枭,差点没把我笑死!”边章大笑不止,“文约啊,朝廷派了这么个书呆子来凉州,真是天助我等!”

韩遂也笑道:“正好!等民怨沸腾之时,就是我们起事之机!”

宋枭的政令在凉州引起了巨大的混乱。

官府强征民夫抄写《孝经》,耽误农时;强征纸张笔墨,加重百姓负担;更有贪官污吏借机勒索,中饱私囊。

在冀县郊外,一个老农跪在田埂上痛哭:“我的麦子啊!还没收割就被踩坏了!官府的人非要我儿子去抄书,这地里的活谁来做啊!”

在金城郡,一群百姓围在官府前抗议:“我们要吃饭!不要经书!”

“狗官!还我儿子!他因为抄书累倒了,现在还在床上躺着呢!”

在陇西山地,边章和韩遂趁机招募流民,势力迅速壮大。

“兄弟们!朝廷不让我们活,我们就自己找出路!”

“跟着边将军、韩将军,反了他娘的!”

消息传到刺史府,宋枭却不为所动。

“刁民!都是刁民!”他愤怒地摔碎茶杯,“本官一片苦心,他们却不领情!”

“使君,”一个幕僚小心翼翼地说,“是否暂缓推行《孝经》之事?”

“不行!”宋枭断然拒绝,“圣人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些刁民不懂教化的重要性,本官更要坚持,他们迟早会明白本官的一片良苦用心!”

看着凉州乱象的盖勋忍无可忍,写了一封奏报,派人连夜送往雒阳。

雒阳皇宫,汉灵帝看着凉州送来的奏报,脸色越来越难看。

“这个宋枭!真是荒唐!”他猛地将奏报摔在地上,“朕让他去治理凉州,他却在那里搞什么《孝经》教化!”

张让在一旁添油加醋:“陛下息怒。宋使君也是一片好心,只是方法欠妥罢了。”

“好心?”汉灵帝冷笑,“如今凉州民怨沸腾,边章、韩遂的势力死灰复燃,这都是他的‘好心’所致!”

赵忠也道:“陛下,臣听闻,盖勋曾极力劝阻,但宋使君一意孤行。”

汉灵帝深吸一口气:“传旨!宋枭虚慢政事,贻误军机,即刻召回问罪!由杨雍接任凉州刺史!”

刺史府内,宋枭接到圣旨,面如死灰。

“怎么会这样……本官一片苦心,为何会这样……”他喃喃自语,手中的《孝经》,滑落在地。

盖勋站在一旁,神色复杂:“使君,现在明白了吗?凉州需要的不是经书,而是实干。”

宋枭苦笑着摇头:“盖太守,或许你是对的。但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在于济世安民,而非空谈误国。”盖勋不想听他再说下去,打断道,“使君还是好自为之吧。”

宋枭长叹一声,黯然收拾行装。来时浩浩荡荡的车队,走时却冷冷清清。凉州百姓站在路边,无人相送,只有冷漠的目光。

新任刺史杨雍很快到任,他立即废除了宋枭的荒唐政令,全力整饬吏治,安抚流民。但宋枭造成的破坏已经难以挽回,凉州的局势更加动荡了。

杨雍是个干练的中年官员,到任后便立刻巡查军备。看到将士们衣甲鲜明,粮草充足,不禁赞叹:“早就听闻简校尉、盖太守治军有方,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盖勋道:“这都是左昌前车之鉴。如今凉州上下,无人敢克扣军饷。”

杨雍正色道:“本官必以左昌为戒,清廉自守,绝不负陛下所托。”

盖勋拱手道:“有使君此言,凉州幸甚!”

两人相视而笑。阳光洒在城头上,将“杨”字大旗照得格外明亮。凉州,终于迎来了新的希望。

可与此同时……

右扶风,畜官,位于陇西山地与关中平原的交界处,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畜官是汉朝饲养军马、储备粮草的重要基地,也是防御羌人入侵的前线堡垒。

此刻,畜官外围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数以千计的羌族叛军将畜官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的刀枪在火光映照下闪烁着森冷的光芒。

护羌校尉夏育站在畜官高墙上,望着如潮水般涌来的叛军,面色凝重。他身着铁甲,虽已多处破损,但仍挺直腰背,如同一棵不屈的青松。他身边的汉军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却依然坚守岗位,奋力抵抗。

“不好了!校尉,叛军又增兵了!”一名副将满脸焦急地跑来报告。

夏育点了点头,目光坚定:“传令下去,务必坚守畜官,等待援军!”

然而,他们的心里其实都清楚,援军何时能到,还是个未知数。畜官内的粮草虽然充足,但兵力却日渐减少。经过连日的激战,汉军将士死伤惨重,如今只剩下一千余人,且大多带伤。正是:

孤军血战羌骑围,残甲犹擎汉帜飞。

欲知夏育如何脱困,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