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高育良的第一堂经济课(1/2)
高育良轻叹口气,叹息摇头:“哎…...”
“还有经济增长点啊!”
“三季度的GDP涨势最猛的吕州、京州这两个龙头。这两个城市靠的是什么?”
“吕州靠的是高端制造,京州靠的是新兴产业,可以说正是有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才带动了汉东的其他城市......”
高育良指着报告单,继续讲解:“各个城市、各个省,都有其特色发展的专长项目,发展经济就要把其专长优势利用起来。”
“比如吕州,三季度他的经济增速全省第一。知道它凭什么吗?”
祁同伟略作思索:“因为它基础好,底子厚?”
“没错!”高育良赞许地点头:“在别人都去搞房地产的时候,吕州选择了最苦最累的实体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地基和基础,所以现在机会来了,他的提速也是最快。”
“就拿大疆来说,我为什么要把他安排在吕州?因为那里有完整的无人机零部件制造产业链,在吕州建厂能最快投入生产、产生效益。”
“再看京州,他的增速全省第二又是凭的什么?达康书记的深抓猛干固然起到了不少的作用,但究其根本也还是前几年基础打得好,凭借京州早些年拼命转型,软件、新能源、信息技术,打造出来的新增长极。”
祁同伟认真听取着,并及时反问:“所以说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实基础,脚踏实地。”
“嗯。”高育良十指交叉,叠在办公桌上:“你一直来都在政法线上工作,对发展经济知识欠缺,今天正好给你补一补。”
接下来的时间里,高育良细致地剖析了泡沫经济的危害,以及发展实体经济的必要性。祁同伟则像一块海绵,全力吸收着老师的每一句教诲。
......
事实上高育良发展经济水平并不比李达康差,只不过李达康爱剑走偏锋,用奇路子,所以见效快;
高育良走的则是稳健务实路线,扎实基础的大道。
虽然见效不如达康书记的快,不够惊艳,但却胜在扎实,一步一个台阶,稳步向前。
......
“发展经济和政法工作最大的区别,就是政法工作有时候你可以出奇制胜、剑走偏锋,但是发展经济不能这样。”
“比如前些年的房地产,以及现在的共享经济、数字货币等项目。
从短期上看这些项目的见效确实是快,建几栋房子,几个企业相互融融资、换换股,资产几倍几倍的往上翻。”
“做出来的表单也很漂亮,鲜红鲜红的,增长段的柱形图一幅比一幅高。”
“但这些柱子都是空心的啊,内里的装的全是烂棉絮!”
高育良二郎腿一翘,索性拉过张椅子、坐着跟祁同伟闲聊了起来:“就说房地产吧,恒印集团负债上万个亿,但人家该拿地皮还是拿,该建的房子还是建,GDP多漂亮啊?”
“但这种靠杠杆靠融资堆起来的繁荣是经不起考究的,就像沙滩上建城堡,一个浪头打来就全垮了。”
“甚至有些房企把心思全放在了找银行贷款到处圈地,对于本质工作建房子却抛之不顾。画个设计图、建个大门就开始卖房子了。”
“房地产能这么干的?这种情况要是资金链断裂,得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政府经济会受到多大冲击?”
祁同伟神色凝重地点点头。
确实,现在房价这么高,很多老百姓攒一辈子钱也只够买一套房子的,要是钱花了,房子没拿到,会引发怎么样的恶性后果简直无法想象。
“老师,那这样的房地产公司我们汉东省也应该存量不少吧?”祁同伟突然想到了问。
“嗯。”高育良郑重的点点头:“所以我们汉东省的对策是:“一,银行收紧房企贷款,未建设完成或已售出的房产不允许用作抵押;二,建设进度未过半的楼盘不准卖房;三,名下有两处以上楼盘未结顶的房产公司不允许继续参与拍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