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梭位面?转手跟国家合作! > 第40章 朝廷反应

第40章 朝廷反应(2/2)

目录

是的,议和。

其实这也并不是明清的第一次议和,早在天启七年,当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就和后金接触过,双方进行过和谈。

当时双方拟定的基本条件,金方每年以东珠10颗,貂皮1000张,人参1000斤交给明方。

明方则以黄金1万两,白银10万两,缎匹10匹,布匹30万匹,交给金方,作为双方的馈送。

但是这次议和,随着8月份的崇祯执政而暂时作罢。

如今,随着松锦大战的落幕,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锦州、松山等众多城池、要塞陷落。

洪承畴、祖大寿以及一大批将领投降,明军只得困守宁远、山海关等少数据点,至此再无反击能力。

然而,皇太极就是在这样有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与崇祯皇帝进行议和。

皇太极对此自然有自己的考虑,清朝在关外的时候,生产力非常低,极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事实上,此前清军数次对于明朝的用兵,包括入侵,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劫掠,以缓解内部的需求压力,同时也是用武力强迫崇祯皇帝开放贸易。

不仅如此,此次议和皇太极还“降低姿态”,刻意抬高崇祯皇帝的地位,特别是在与崇祯皇帝的文书中,也用到了崇祯年号。这些都表明了皇太极想要同明朝进行正常贸易往来的愿望。

其次,此时的皇太极也并没有做好继续南下入关的准备。

在清朝的朝堂上,满汉官员对于明朝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大部分满洲贵族们对于现有的状况已然非常满意。

反而是诸如范文程、孔有德、尚可喜这样的汉族官员和将领们对于攻灭明朝的态度更为坚决些。

同时,皇太极也非常担心过早的南下的不仅会让满洲人被汉族人“同化”,也会丧失掉满族的民族特性。

皇太极忧虑的还是清朝内部的问题,特别是满洲贵族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会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大而爆发出来,因而皇太极也是要在继续南下入关之前,优先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还有就是清军也需要休整了,松锦大战中不单单是明朝这面损兵折将,清军同样遭受了非常严重的伤亡,也急需要进行休整,皇太极这也是在给自己争取时间。

这一年皇太极刚满五十岁,也没有料到在不久后京师就会被李自成攻破,所以他也不急于南下,继续入关攻明。

就在皇太极主动抛出和谈的“橄榄枝”的同时,兵部尚书陈新甲也有了议和的想法,甚至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有了私下的接触。

但陈新甲将此事告诉了当时的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三边军务的傅宗龙。

傅宗龙离开京师去边关前,将此事又告诉了大学士谢升,谢升后来看边疆危急,就把傅宗龙的话讲给了崇祯。

听到上知道了他们的秘密,顿时叩头谢罪。

此时在皇上身边的谢升乘机进言道:“那边如果肯议和,和也可以。”

听了此话,崇祯也有自己的考量,于是崇祯默然不语——不反对自然就是代表默许了。

随后又特别交代陈新甲,所有的议和举动都要秘密进行,不能让议和之事为朝臣所知。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皇帝和陈新甲选择安排马绍愉等人秘密出使盛京。

为再次表明自己的诚意,皇太极特意率领文武官员出城20里迎接,并且在与马绍愉等人的和谈中,皇太极提出的条件,也并不苛刻,堪称明清之间的“澶渊之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