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新的挑战(1/2)
初秋的北京,天空是一种清澈高远的蓝。顾言琛站在新成立的工作室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如织的车流。这里不再是星耀传媒那间可以俯瞰整个CBD的豪华办公室,而是他位于朝阳区一栋创意园区内的个人工作室。面积不大,但采光极好,装修是他偏爱的简约工业风,裸露的砖墙和金属管线透着粗粝的真实感。
墙上没有悬挂他那些耀眼的奖杯和电影海报,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巨大的白板,上面写满了分镜草图、人物关系线和各种颜色的批注。白板最上方,是用黑色马克笔写就的四个大字——《寻踪》。
这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讲述一个失去记忆的老刑警,在追查一桩陈年旧案的过程中,逐渐找回自我与亲情的故事。剧本是他偶然在一个新人编剧比赛中发现的,故事里那种关于时间、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探讨,深深击中了他。
“琛哥,星耀那边的王总又来电话了,”助理小方拿着平板电脑,有些为难地走进来,“还是关于那个科幻大片《星际迷途》的邀约,片酬又往上加了百分之二十,档期也愿意配合我们调整。他们说……这是好莱坞级别的制作,错过可能就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顾言琛的目光依旧停留在楼下的车水马龙上,没有回头。他知道《星际迷途》,顶级IP,巨额投资,国际团队,是多少演员挤破头都想得到的资源。星耀的王总,他以前的老搭档,已经亲自给他打了三个电话,言辞恳切,分析利弊,几乎是在求他接下这个“稳赚不赔”的项目。
如果他接下,意味着在未来至少一年的时间里,他将穿梭于绿幕与特效之间,扮演一个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这会巩固他在商业片领域的顶级地位,带来难以想象的财富和全球知名度。
但代价是,他必须无限期搁置《寻踪》。
“帮我回绝王总吧,”顾言琛转过身,语气平静,眼神里却没有任何犹豫,“替我谢谢他的厚爱,就说……我暂时想走另一条路试试。”
小方张了张嘴,似乎还想劝说,但看到顾言琛眼中那种熟悉的、一旦决定就绝不回头的坚定,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点点头:“好的,琛哥,我这就去回复。”
小方离开后,办公室里只剩下顾言琛一人。他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蓝色记号笔,在“老刑警雨中独行”那个分镜草图旁边,添上了一句注脚:“孤独,但不凄凉。背影要留有希望。”
选择《寻踪》,意味着他主动离开了舒适区,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他不再是那个被各大导演和制片方争相邀请的影帝顾言琛,而是一个需要自己去拉投资、组建团队、应对审查和市场压力的新人导演。片酬?不到《星际迷途》的十分之一。关注度?除了部分铁杆影迷和业内少数看好他的人,更多的声音是质疑和不解。
“顾言琛是不是疯了?放着好好的顶级资源不拍,去搞什么文艺片?”
“导演是那么好当的吗?多少演员转型导演摔得鼻青脸肿。”
“文艺片不赚钱啊,他这纯粹是赔本赚吆喝吧?”
“估计是影帝当腻了,想换个身份玩玩票。”
这些声音,他不是没听到。杨睿也委婉地表达过担忧,怕他“消耗自身价值”。就连一向支持他的沈清玥,在最初听他阐述这个决定时,也沉默了片刻,才握着他的手说:“想清楚了吗?这条路可能会很辛苦。”
他当然知道辛苦。筹备这大半年来,他几乎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商业活动,每天泡在办公室里研究剧本、拉片、画分镜、拜访老导演取经。他需要重新学习如何从全局掌控一个项目,如何与摄影师、美术指导、剪辑师沟通,如何调动演员的情绪,甚至如何计算每一分预算。这比他演任何一个复杂的角色都要耗费心神。
但是,这种创造的快感,这种将脑海中的画面一点点变为现实的掌控感,是单纯作为演员无法体会的。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探险者,虽然步履维艰,但每一步都踩在实实在在的土地上,内心充满了久违的、近乎原始的冲动与激情。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沈清玥也面临着属于自己的“新挑战”。
她的个人工作室会议室里,气氛同样凝重。投影幕布上显示着一份详尽的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清晰地表明,她正在筹备的这部聚焦阿尔茨海默症家庭的情感伦理剧《记住我》,在当前追逐流量和爽感的市场环境下,属于“高风险”项目。
“清玥姐,”发行部门的负责人推了推眼镜,语气谨慎,“平台方的反馈很明确,他们认可剧本和制作团队的专业度,但对收视率和商业回报存有疑虑。他们希望……我们能加入一些更年轻化的元素,或者考虑换一个更有市场号召力的、流量型的男主角。”
会议桌旁的其他团队成员也纷纷附和,分析着市场的残酷与现实。
沈清玥坐在主位,穿着一身干练的白色西装,神情专注地听着每个人的发言。她理解团队的担忧,作为制片人,她必须对项目的商业回报负责。但《记住我》这个项目,对她而言,有着超越商业价值的意义。剧本是她亲自从上百个投稿中筛选出来的,故事里那个在母亲患病后重新审视家庭与爱的女儿,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希望能通过这部剧,让更多人关注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其家庭的困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