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望凝眉 > 第114章 旧梦新织,心安处即吾乡

第114章 旧梦新织,心安处即吾乡(1/2)

目录

自那日与工坊的小女孩们短暂相遇后,宓瑶的心境似乎进入了一种新的平缓期。

她不再抗拒脑海中偶尔闪回的、属于陆铮的思维习惯,也不再为沈清辞残留的情感记忆而困扰。

她开始以一种近乎观察者的冷静视角,审视着这具身体里发生的一切化学反应。

她发现,当遇到技术难题时,陆铮那种“发现问题-分析逻辑-寻找最优解”的思维模式会自动上线,犀利而高效;而当与坊里的女工、甚至那些小女孩相处时,沈清辞的细腻共情和对女性命运的体察又会自然流露,让她更能理解她们的困境与渴望。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竟在她的日常中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与协作。

她开始有意识地整合这种力量。在教授“技习班”的女工们时,她不仅传授操作技巧,更会鼓励她们提问、思考原理,甚至偶尔会讲述一些历史上杰出女性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拓宽她们的视野,给予她们精神上的鼓励。

女工们对她愈发爱戴,不仅仅是出于对技艺的崇拜,更带有一种近乎对师长、甚至对姐姐般的亲近与信任。

这天夜里,她又一次梦到了现代都市。

不再是光怪陆离的碎片,而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场景:她窝在电脑椅里,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屏幕上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设计图纸,旁边还开着十几个搜索页面和聊天窗口,和一群看不见的同事激烈地讨论着一个技术参数。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外卖的味道。

梦里没有喧嚣的骂战,只有专注的思考和解谜的乐趣。

然后场景模糊切换,她又看到了侯府的书房,年少的沈清辞偷偷地点着灯,如饥似渴地读着一本被继母列为“禁书”的游记,眼中闪烁着对窗外广阔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两个梦境平静地交替,没有冲突,没有撕裂。

宓瑶从梦中醒来,窗外天光微熹。她没有立刻起身,而是静静地回味着梦中的感受。

她忽然意识到,无论是陆铮对技术极致的追求,还是沈清辞对知识对外界的渴望,其内核,其实并无不同——那都是生命对“创造”和“探索”的本能向往。

只是他们所处的时空和身份,赋予了这种向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遭遇了不同的阻碍。

而现在,她,这个奇特的融合体,正拥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去同时践行这两种向往——用创造性的技术,去探索和改变自身及更多人的命运。

这个认知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充实。

清晨的工坊还很安静,只有几个早到的工匠在做着准备工作。

宓瑶没有惊动任何人,独自走到那台最新的改良织机前。

她伸出手,轻轻抚过每一个熟悉的部件,感受着木质的光滑和金属的冰凉。

这不是冰冷的机器,这是她思维的延伸,是她与这个世界对话的语言,是她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连接她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她拿起一束原色的生丝,又挑了几种不同颜色的染料样本,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

她没有绘制复杂的图纸,而是完全凭借内心的感觉和对手中材料特性的理解,开始亲自操作织机。

她不再追求极致的效率或完全符合规范,而是像画家调色、诗人炼字一般,随心所欲地尝试着经纬的交错、颜色的叠加、疏密的变化。

梭子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织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像一首即兴创作的乐曲。

她织得浑然忘我,完全沉浸在创造的愉悦之中。

脑海中,陆铮的工程学知识、沈清辞对色彩和纹样的审美、宓瑶对手工技艺的体会,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通过她的手指,流淌到逐渐成型的织物上。

当最后一梭打完,她剪断纬线,将那块不过尺许见方的织物取下。

那不是规整的锦缎,更像是一幅织物小品。底色是温润的米白,上面用深浅不一的青、灰、金三色丝线,交织出抽象而富有韵律的纹路,似山峦起伏,又似水波荡漾,光影流动间,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坚韧与蓬勃生机交织的美感。

这完全不同于锦云坊以往的任何产品,甚至不同于她之前为了实用目的而设计的一切。

王师傅等人不知何时已围了过来,看着这块小小的织物,眼中都露出惊叹迷惑之色。

“宓师傅,这是……新的花样?好像从未见过?”

“这纹理……这配色……真是别致,看着就让人心里头觉得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