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润物细有声(2/2)
还有,缎纹组织浮线过长容易受摩擦。
接着,她并未指责江南工艺,而是以“因地制宜、精益求精”为出发点,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在选丝和脱胶环节,可尝试调整工艺参数,保留适量丝胶以增强纤维韧性。
在并捻环节,可稍增加捻度,或采用特殊的复合捻法,在保证光滑度的同时增强纱线强度。
至于在织造环节嘛,可微调经纬密度,或在线材中加入极少量的特定植物浆液,用以增加纱线表面的耐磨性。
每条建议后,她都附上了简明的原理解释和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平实,数据清晰,避免使用过于玄奥的术语。
最后,她还提出,若条件允许,研习所可先用普通丝线小规模试制样本,进行对比测试,以验证效果。
写完后,她又反复修改了几遍,确保逻辑严谨,表述谦逊,将功劳归于“查阅旧档、结合众匠师经验所得”,而非个人独断。
她并未直接将条陈交给王副使,而是在一次王副使路过她公廨时,看似无意地提起:“王副使,关于绶带之事,下官这几日查阅旧档,有些粗浅想法,草拟了一份条陈,不知是否僭越……”
她姿态放得极低,双手将条陈奉上。
王副使正为此事焦头烂额,本不抱希望,但见宓瑶态度恭谨,便随手接过,漫不经心地扫了几眼。
起初神色尚还平淡,但越看,脸色越是凝重,眼神也亮了起来!
他猛地抬头,仔细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沉静的女子:“这……这都是你写的?”
“是下官的一点愚见,还需副使和各位老师傅斧正。”宓瑶垂眸道。
王副使不再多言,拿着条陈快步回了自己的值房,关上门仔细研读起来。
半晌,他推开房门,脸上带着一种如释重负又夹杂着惊异的复杂表情,高声吩咐:“去,请李师傅、陈师傅他们几位过来!”
几位老匠师被匆匆召来,王副使将宓瑶的条陈给他们传看。
匠师们初时疑惑,待看明白内容后,纷纷露出震惊之色。
“妙啊!增加捻度,微调密度……老夫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
“这植物浆液的说法,似是民间土法,但经这么一点拨,倒真有可能奏效!”
“条陈写得明白,数据也像是那么回事,不是空谈!”
王副使拍板:“就按这个思路来!宓匠师,你牵头,陈师傅你们配合,立刻用库里的普通丝线,先试制几条样本出来!要快!”
这一次,无人再因宓瑶的年纪和性别而轻视。
她的条陈,用实实在在的技术思路,赢得了话语权。
小小的工坊立刻忙碌起来。
宓瑶并非只动嘴皮子,她也参与到试制的每一个环节,与匠人们一起调整织机,试验不同的捻度和浆液浓度。
过程中,她尊重老匠人的经验,又能提出关键的建议,双方合作颇为顺畅。
数日后,几种不同工艺试制的绶带样本出来了。
经过简单的耐磨测试,果然,采用宓瑶建议方法制作的样本,起毛情况明显改善!
消息传出,整个研习所都对这位新来不声不响的宓匠师刮目相看。
王副使更是亲自将修改润色后的条陈,连同样本,郑重地呈送了上去。
宓瑶依旧每日点卯、看图录、去工坊,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分内之事。
但她能感觉到,周围的目光变了。
那是一种带着探究认可,甚至是一丝敬畏的目光。
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但这一次悄无声息的“润物”,已经让她的名字,第一次真正地以专业能力而非某种模糊的背景,印在了这座京城官署之中。
立足,有时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在关键处,发出属于自己坚实而清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