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望凝眉 > 第146章 细物润无声

第146章 细物润无声(1/2)

目录

江宁织造局的贪墨案虽暂告段落,但引发的余波远未平息。

萧景珩肩伤未愈,便不得不投入更为繁剧的善后与清算之中。

而宓瑶,在经历了码头惊魂、确认身孕以及与萧景珩关系实质性的深化后,并未沉溺于个人情感的温存或安养胎息的闲适。

她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之处——如何将此次危机转化为契机,为这片土地留下些真正有益且能持续生长的东西。

织造局内部经历了一番清洗,留下的匠人、吏员大多战战兢兢,却也难免人心浮动,对未来充满迷茫。

宓瑶没有急于推出宏大的改革方案,而是每日依旧准时出现在织造局的工坊或账房,只是身边多了秦太医和更加警惕的护卫。

她先是与陈匠人等几位踏实肯干的老匠人深入交谈,了解他们多年的经验、困惑,以及对织造局积弊最切身的体会。

“匠籍世袭,子承父业,本是为了技艺传承,却也固化了阶层,扼杀了有天分者的上升之路。”

一位老染匠叹道,“且官局制作,只求符合规制,不求精美创新,做好了无功,做差了有过,久而久之,谁还愿意费心钻研?”

“物料采购,层层盘剥,以次充好已是常态。上等丝线被换成劣品,好的染料被克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负责丝线库房的老吏也大着胆子抱怨。

宓瑶静静听着,将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一一记下。

这些问题盘根错节,牵涉到整个官营手工业的体制沉疴,非一朝一夕、一人之力能彻底扭转。

直接照搬现代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模式,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无异于空中楼阁,甚至会引来更激烈的反弹。

她必须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既能切中时弊,又能在现有框架下推行,如同细雨润物,悄无声息地渗透、改变。

她首先从最易推行、也最能见到实效的技术环节入手。

利用萧景珩此次查案树立的权威,她争取到了对织造局物料采购和验收标准的微调权限。

她并未大幅改动原有流程,而是增加了几个关键的检验节点和更明确的责任人签押制度,尤其强调了对于丝线强度、染料纯度的简易鉴别方法,并允许匠人在领料时若发现品质低劣,有权要求更换并上报。

同时,她将几种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植物染料配方无偿传授给染坊的匠人。

起初,匠人们将信将疑,但试行半月后,新方法染出的布匹色泽更鲜亮,色牢度也更好,且因成本下降,节省下的银钱部分被用作对出色匠人的“赏红”。

虽钱不多,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匠人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新规的抵触便少了许多,甚至开始主动琢磨如何进一步改进手艺。

接着,宓瑶向萧景珩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建议——

在江宁织造局下,设立一个非正式的“匠学研习班”。

不设门槛,不论匠籍、学徒还是民间巧手,只要通过基本考核,皆可入学。

由织造局内经验丰富、且愿意传授的老匠人轮流授课,讲授织、染、绣等方面的基础技艺与新知,并定期组织切磋评比。

优秀者不仅可获得物质奖励,其作品还有机会被选为贡品参考样式,甚至破格提拔。

这个建议触及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也挑战了固有的等级观念。

萧景珩听后,沉吟良久。他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开创性价值,也预见了可能遇到的阻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