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星火微光渐燎原(1/2)
春深时节,江宁织造局后巷的旧库房已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技术交流中心。
实证带来的说服力,加上萧景珩无形的支持,使得“巧艺切磋会”终于站稳了脚跟。
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织造局的匠人学徒,甚至开始吸引一些家境尚可有心钻研的民间织户子弟。
陈匠人和其他几位老匠师俨然成了核心讲师,他们将毕生经验系统梳理,结合宓瑶引入的简易记录、对比分析方法,形成了更具条理的讲授内容。
然而,商号那边的“软抵抗”并未停止,反而更加系统化。
他们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联合控制了几种关键染料和特定规格优质生丝的流通渠道,并恶意抬价,使得许多依赖这些原料的讲习会成员,尤其是那些尝试制作更高端织品以增加收入的匠人,成本骤增,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更有甚者,开始散布谣言,称讲习会推广的新技法“耗损元气”、“有违祖制”,长期使用会折损织机寿命,影响匠人手感云云。
面对这种来自市场和经济层面的围剿,宓瑶意识到,单靠技术提升和内部互助,已不足以完全抗衡。
她必须帮助这些匠人,在生产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更直接更能自主掌控的桥梁。
这需要更精巧的谋划,更深地触及商业运作规则,却又不能越界成为直接的商业操盘手,引火烧身。
她首先做的,是借助萧景珩的情报网和自己的分析,筛选出几家信誉尚可规模较小,且对织造局依赖不那么深、有意寻找新货源的中等商号。
她并未亲自出面,而是通过陈匠人等可信之人,以“织造局匠人私下结社,欲寻求稳定出货渠道”的名义,与这些商号进行试探性接触。
她为匠人们拟定了简单的分级标准,将织品按工艺复杂度、用料等级、创新程度进行划分,并对应不同的基础报价,使匠人在交易时有据可依,避免被随意压价。
同时,她开始引导讲习会成员进行“差异化”生产。
利用搜集到的行情信息,她指出某些被大商号忽视的小众需求,例如,文人雅士偏好的仿古纹样、特定寺庙所需的幡帐用布、乃至一些追求新奇服饰的富家子弟喜欢的、融合了异域风情的设计。
她鼓励匠人们发挥各自特长,在小批量、高附加值的织品上寻求突破。
“我们不必在所有品类上都与那些大商号硬碰硬。”
她在一次讲习会上,对聚集的匠人们分析道,“他们掌控大宗货品,靠的是量。我们可以靠‘精’,靠‘特’,靠‘不可替代’。一件独具匠心的精品,其价值远胜十件寻常织物。”
为了进一步降低匠人们对特定高价原料的依赖,她组织了一场专门的“原料替代与创新”研讨。
带领匠人们研究本地易得、价格稳定的其他丝线、棉麻材料特性,尝试通过不同的捻线方式、组织结构设计、甚至是混合使用,来模拟甚至创造出优于原有原料的效果。
她还推动了植物染料应用的深入探索,发掘本地野生或易种植的植物,开发出更多独特且成本低廉的色系。
这些举措,如同在坚固的壁垒上寻找缝隙,一点点凿开生存空间。
起初进展缓慢,一些匠人因尝试新原料、新纹样而承受了失败和损失,不免气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