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同心断金破险关(1/2)
接下来的几日,五皇子府与“金缕记”如同两部精密咬合的机器,在压抑的沉默中高速运转。
萧景珩动用了所有明里暗里的人情与筹码,亲自拜访了几位虽持中立但尚存家国大义的勋贵老臣,又连夜与户部、兵部中仍可争取的官员密谈——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温润的五皇子,言辞间时而恳切陈情,时而锋芒毕露,将前线危局与朝中某些人的龌龊勾当隐隐点破,逼着他们站队。
而沈清辞这边,则是另一番景象——
“金缕记”的银钱如同开闸洪水般涌出,派往江南的信使带着不惜代价的采购指令星夜兼程。
更令人动容的是“蕙质堂”与工坊内的景象。
秀珠和几位女管事将情况简单说明后,并未强求,只道是东家和五皇子遇到了难处,需紧急筹措粮草支援边关。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消息传开,响应者云集。
一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织女,当日下午便将自己攒了多年,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的十两银子塞到了秀珠手里,嗫嚅着说:“俺不懂那些大道理,但俺知道,没有边关的将士,哪有俺们现在的安稳日子?东家是好人,俺信东家。”
阿阮将刚领到不久、还带着体温的工钱全数捐出,只低声说了一句:“当年若不是东家收留,我和娃早就……这钱,该出。”
周静婉回到家中,第一次鼓起勇气,向母亲恳求,动用了自己的份例银子,又说服母亲从府中公账里借支了一笔。
连崔文茵也写信回滁州,请求父亲在当地尽量收购些粮食,虽远水难解近渴,却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
更有许多女子,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她们回到家中,对父兄、夫婿软语恳求,分析利害——
“爹爹,若前线失利,咱们家的绸缎庄还能安稳开到几时?”
“夫君,听闻五殿下此次是被人构陷,我们若能雪中送炭,岂不胜过锦上添花万千?”
这些来自内宅的、看似柔风细雨的力量,却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些原本犹豫的商贾、官员,在家眷的劝说下,也纷纷解囊或以合理价格售粮。
沈清辞坐镇中枢,统筹全局。
她面前摊开着巨大的账册,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笔筹到的款项、粮食的来源与数目。
她眼下一片青黑,却目光如炬,指挥若定。
“江南来的第一批粮食,走漕运太慢,风险也大,立刻组织可靠的车马行,分批陆路北运,多派护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