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蜀民泣血赴汴京 流民图撼帝王心(2/2)
柴荣看着眼前这个满身伤痕、衣衫褴褛的流民,心中涌起一丝怜悯,却依旧保持着帝王的威严:“你有何冤情?慢慢说。”
李顺颤抖着双手,将《流民图》展开,递到柴荣面前:“陛下,您看!这是成都西市,五月廿一那天,保宁军副帅王全斌下命令,让士兵在城里‘借粮’,实则纵容劫掠!绸缎铺被烧,银号被砸,商户们家破人亡,农户们的种子被抢,田地荒芜……这张图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蜀地百姓的缩影啊!”
柴荣低头看向《流民图》,起初还保持着平静,可当他看到“孩童啃树皮”的画面时,眉头渐渐皱起;看到“妇人倒在血泊中”时,手指不自觉地握紧;当看到“士兵举刀砍向跪地商户”时,他猛地站起身,胸口剧烈起伏。
“砰!”柴荣随手将桌上的茶杯摔在地上,青瓷碎片四溅,茶水洒了一地。“王全斌!赵匡胤!”他怒吼着,声音震得殿内的梁柱仿佛都在颤抖,“朕让他们伐蜀,是为了平定蜀地,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不是让他们纵容士兵劫掠,不是让他们害民!朕的仁政,朕的诺言,全被他们毁了!”
李顺趴在地上,听到柴荣的怒吼,泪水流得更凶:“陛下!蜀地百姓本来以为盼来了救星,可王副帅的士兵比后蜀的兵还狠!陈大人的改革刚让百姓看到希望,就被这场劫掠毁得一干二净!现在蜀地的流民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恐怕会生民变啊!”
柴荣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中的怒火,可眼底的愤怒依旧难以掩饰。他走到李顺面前,弯腰扶起他,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李顺,你受苦了。蜀地百姓的冤屈,朕知道了。你放心,朕一定会为你们做主,绝不会让王全斌、赵匡胤逍遥法外!”
他转身对内侍说:“传朕旨意!即刻召王侁(王朴之子,时任御史台监察御史)赴蜀,查核成都劫掠实情,凡参与劫掠的士兵,一律军法处置;王全斌、赵匡胤暂行停职,听候查核结果;另外,从荆楚惠民仓调粮五万石,运至蜀地,安抚流民,恢复惠民粮铺的供应!”
内侍躬身领旨,快步离去。柴荣看着李顺,又看了看《流民图》,心中满是愧疚与愤怒。他想起陈琅在奏报中写的“蜀地百姓渐信大周”,想起自己对陈琅的嘉奖,想起伐蜀前“不伤百姓”的承诺,如今却全都成了泡影。
“王朴,你看看!”柴荣将《流民图》递给王朴,语气中满是痛心,“朕以为蜀地已经稳定,却没想到会出这样的事。王全斌查核珍宝无果,就纵容士兵劫掠;赵匡胤私藏珍宝、占茶山,却对劫掠视而不见!他们眼里,到底有没有朕,有没有大周的百姓!”
王朴接过图,看着上面的惨状,眉头紧锁:“陛下,王全斌与赵匡胤的争斗,已经影响到了蜀地的稳定。王侁刚正不阿,定能查清实情。只是……蜀地刚经历劫掠,民心涣散,还需尽快派陈琅安抚,否则恐生变故。”
柴荣点头:“你说得对。传旨给陈琅,让他全权负责蜀地的安抚工作,皇商司五局全力配合,务必在一个月内,让蜀地的流民归田,商户复业。告诉陈琅,所需粮草、物资,中枢一律优先供应,绝不能再让蜀地百姓受苦。”
李顺站在一旁,听到柴荣的旨意,激动得泪流满面:“陛下!臣替蜀地百姓,谢陛下恩典!”他再次跪倒在地,对着柴荣重重磕头,额头磕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柴荣扶起他,叹了口气:“你先下去休息,等王侁查核完毕,朕会给蜀地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你也可以回蜀地,告诉那里的百姓,朕不会辜负他们的信任。”
李顺躬身谢恩,在内侍的带领下离开偏殿。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柴荣走到窗前,望着蜀地的方向,眼神复杂。他知道,王全斌与赵匡胤的行为,不仅毁了蜀地的民生,更动摇了大周的根基。若不能妥善处理,恐会引发其他地区的效仿,到时候,统一天下的大业,将变得更加艰难。
“王全斌、赵匡胤……”柴荣低声念着这两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朕若不处置你们,何以面对蜀地百姓?何以面对天下百姓?”
此时的蜀地,王全斌还不知道汴京的变故,依旧在军营中饮酒作乐,看着士兵们“孝敬”的珍宝,笑得合不拢嘴;赵匡胤则在暗中联络心腹,商议如何应对王全斌的挑衅,却没料到柴荣已下令停他的职;而陈琅,正忙着安抚流民、重建市集,他收到柴荣的旨意时,正在惠民粮铺给流民分粮,看着旨意上“全权负责安抚”的字样,他握紧拳头,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恢复蜀地的稳定,不能让陛下失望,不能让百姓再受苦。”
汴京的风,带着初夏的燥热,吹进偏殿。柴荣站在窗前,手中握着那张《流民图》,指尖抚过上面的每一个人物,心中满是沉重。他知道,这场因权力争斗引发的浩劫,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弥补;而蜀地百姓心中的伤口,也需要用更多的仁政,才能慢慢愈合。但他更清楚,作为大周的皇帝,他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为蜀地百姓讨回公道,为大周的统一天下,扫清这些障碍。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偏殿的窗棂上,将柴荣的身影拉得很长。他转身回到案前,拿起笔,在《流民图》的背面写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八个字,字迹力透纸背,仿佛在向天下宣告,他对百姓的承诺,绝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