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成都府内说利害,蜀公终念先帝恩(1/2)
一、深夜秘访,府门映月
显德十四年五月初,成都府的夜色浸着蜀地特有的湿意,月光透过榕树的枝叶,在蜀国公府的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碎银。陈琅跟着一名身着锦袍的中年男子,踏着月影往里走——这男子是张永德的妻舅柳彦,也是符后提前联络好的内应,正是他借着“送蜀锦”的由头,将陈琅悄悄引进府中。
府内静得出奇,只有巡夜卫兵的脚步声偶尔从回廊尽头传来,甲叶碰撞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柳彦在一扇朱红门前停下,低声道:“陈公,蜀公就在里面,他性子刚直,若言语间有冒犯,还望先生海涵。”陈琅点头,整理了下身上的粗布长衫,推开门走了进去。
堂内只点着一盏油灯,昏黄的光将张永德的身影拉得很长。他身着紫色公服,端坐于堂上的太师椅中,双手按在扶手上,眉头微蹙,目光扫过陈琅时,带着明显的疏离——这位蜀地的实际掌控者,自柴荣平后蜀后便镇守此地,五年间将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此刻最忌惮的,便是卷入中原的纷争。
陈琅跨步进屋,目光在张永德脸上凝住,拱手一礼,语气里带着三分故人重逢的感慨:永德兄,一别数载,可还安好?见对方神色冷淡,他顿了顿,又道:柳彦所言不假,我此番前来,确有要事相商。蜀地安稳,实乃百姓之福,但如今局势波谲云诡,有些事,恐怕不是偏安一隅便能置身事外的。张永德抬手轻叩扶手,声线沉稳中带着几分审视:陈相公大名早有耳闻。柳彦说你此番远道而来必有要事,但蜀地经先帝恩泽,如今百姓方得安稳。朝廷更迭自有定数,阁下又何必强求我等卷入这风波?
陈琅没有急于辩解,只是躬身行礼,缓缓说道:“蜀公所言,陈某理解。但‘安稳’二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赵氏若坐稳汴京,蜀地的安稳,还能保得住吗?”
二、玉带牵情,先帝遗诺
张永德冷哼一声,刚要开口,却见陈琅从怀中取出一个锦盒,打开时,一枚玉带在油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玉带的扣头处,刻着一个小小的“柴”字,边缘还留着常年摩挲的包浆,正是柴荣当年御赐给张永德的“定蜀带”。
“这是先帝平后蜀时,亲手赐给蜀公的玉带。”陈琅捧着锦盒,缓步走到堂中,“先帝曾对蜀公说‘他日若有乱,蜀地当为大周后盾’,这句话,蜀公还记得吗?”
张永德的目光瞬间凝固在玉带上,身体微微一颤。他起身走到锦盒前,指尖轻轻抚过那个“柴”字,眼中的疏离渐渐被复杂的情绪取代——当年柴荣命他率军入蜀,接替作乱蜀地的赵匡胤和殿前司众将,他还亲手斩杀后蜀大将王昭远,战后柴荣将这枚玉带赐他,说“蜀地就交给你了,我信你能保它安稳”。那场景,仿佛就在昨日。
“先帝待我不薄,我自然记得。”张永德的声音软了些,却仍有顾虑,“可如今先帝已逝,幼帝远在金陵,赵氏兵强马壮,我若出兵助你,万一败了,蜀地百姓怎么办?我岂能因一己之念,让蜀地再遭战火?”
“蜀公以为,不出兵就能保住蜀地?”陈琅话锋一转,将锦盒放在案上,又取出一张地图,展开在张永德面前,“蜀公请看,赵匡胤已派使者赴辽,许以燕云三州换契丹出兵;他若平定江南,下一步必征蜀地——赵氏的殿前司兵,再加上契丹的重甲骑,蜀地十万兵,能挡得住吗?”
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蜀地与中原的通道,全在三峡。赵氏若派曹翰率军攻蜀,再让契丹从河西牵制,蜀地便是孤城一座,到那时,百姓的安稳,又从何说起?”
张永德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击,眉头皱得更紧。他不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一直心存侥幸,如今被陈琅点破,才惊觉自己的“保蜀”之念,竟如此脆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