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周皇商 > 第356章 双童混迹军器营,魏老惊见小天才

第356章 双童混迹军器营,魏老惊见小天才(2/2)

目录

柴熙诲攥紧了衣角,不肯露身份,只道:“俺们从金陵来,爹是做木匠的,常给军器局送木料,俺们耳濡目染,就记了些。”他怕说漏嘴,拉了拉陈恪的手,“俺们就是想当个学徒,学手艺混口饭吃。”

魏铁山盯着他看了半晌,见这孩子眼神坚定,不像说谎,便起身道:“好,我信你们一次。”他对工匠头喊,“取剪刀来,把这架神火飞鸦的引信剪短半寸;再取些硝石和炭末,把那桶火药的硫磺减一成,重新配比。”

工匠们虽疑惑,却还是照做了。不多时,改良后的神火飞鸦和火药便准备好了。魏铁山让人抬着神火飞鸦,带着两个孩子去了营外的试射场——他倒要看看,这俩孩子说的到底准不准。

试射场的土坡前,十几个工匠围了过来,都想看看这“孩子改的火器”能不能用。魏铁山亲自点燃引信,只见剪短后的引信“滋滋”烧得极快,刚烧到根部,神火飞鸦的木翼便“呼”地一下展开,带着火星朝着远处的靶场飞去。

“比之前远了!”有工匠惊呼。原来的神火飞鸦最多能飞三百丈,这次竟飞过了四百丈的标记,而且引信点燃后瞬间发射,连眨眼的功夫都没有,若是在战场上,敌人根本来不及反应。

魏铁山又让人用改良后的火药装了门霹雳炮,试射时炮声比往常更沉,弹片散落的范围也更广,工匠头摸着炮身,感慨道:“老魏,这火药改得好!威力大了,还没炸膛的风险!”

魏铁山转身看向两个孩子,眼中满是惊赞。他活了五十多岁,在旧时军工监都待了三十年,在军器局呆了十年了,见过的能工巧匠不计其数,却从没见过这么小的孩子,对火器有这般敏锐的洞察力——柴熙诲能精准判断引信长短,陈恪能凭气味辨火药配比,这哪是“耳濡目染”,分明是天生的火器奇才!

四、稚童留营中,巧手助防务

“你们俩,跟我来。”魏铁山带着柴熙诲和陈恪回了工坊,从柜子里取出两件半旧的棉布袄,递给他们,“天还冷,别冻着。从今日起,你们就留在我身边,负责调试火器——神火飞鸦的引信、霹雳炮的火药,都由你们先查验,再送往前线。”

柴熙诲接过棉袄,心里一阵暖——这是他们从金陵跑出来后,第一次穿上干净暖和的衣服。他拉着陈恪,对着魏铁山躬身:“谢大叔!俺们一定好好干!”

魏铁山笑着摆摆手,又让人端来两碗热粥、两个肉包子:“先吃饭,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看着两个孩子狼吞虎咽的模样,他心里忽然想起自己远在金陵的孙儿——若是还活着,也该有陈恪这么大了。他暗自打定主意,定要护好这两个孩子,等战事平息了,再慢慢查他们的来历。

接下来的几日,柴熙诲和陈恪便在军器营扎下了根。柴熙诲每天盯着神火飞鸦的引信,凡过长或过短的,都一一调整;陈恪则守着火药桶,闻着气味就能分辨出配比是否准确,连老工匠都忍不住夸:“这小娃娃的鼻子,比狗还灵!”

有一次,军需官送来一批新造的神臂弩,魏铁山检查时没发现问题,柴熙诲却指着弩机上的小齿轮:“大叔,这齿轮的齿距太密了,上弦时容易卡壳。”魏铁山一试,果然如孩子所说,连忙让人拆开重做——若是这弩机送到前线卡了壳,士兵们怕是要送命。

消息渐渐传到陈琅耳中,他正忙着部署黄河防线,听闻军器营来了两个“小天才”,能调试火器,只当是魏铁山招的学徒,便没太在意。他不知道,自己日思夜想的两个孩子,此刻就在离他不过三里地的军器营里,用他们的小聪明,为寿州的防务默默出力。

而远在金陵的符清漪,还在夜夜守着府门,盼着孩子的消息。乳母抱着陈衍,轻声安慰:“夫人,您别担心,小郎君们那么聪明,定能平安的。”符清漪望着北方,眼泪又掉了下来——她只愿,战火能晚些再烧到寿州,只愿她的孩子,能早日回到她身边。

寿州军器营的炉火,依旧日夜不熄。柴熙诲和陈恪趴在工坊的案上,借着烛光画着神火飞鸦的改良图,小脸上满是认真。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此刻调试的每一件火器,日后都将成为击败赵宋主力的利器;而他们在军器营的日子,也将成为这场北伐战争中,一段传奇的插曲。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