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周皇商 > 第381章 金鳞岂是池中物 虎啸已惊紫宸殿

第381章 金鳞岂是池中物 虎啸已惊紫宸殿(2/2)

目录

韩令坤亦急忙出列,殿前司令牌几乎要按进金砖:“太后所言极是!末将请陛下三思!昔年李从珂以藩镇子弟练兵,终成‘凤翔之叛’;今甲字营聚四方藩镇子弟,若荣王调度失当,恐成第二个李从珂!殿下可入营观摩,待及冠再掌兵,方为稳妥!”

柴熙诲却似未闻劝阻,膝行两步,目光死死盯住陈琅,声音里竟裹着寿州城头的血腥气:“义父!寿州东门之战,我军八百团结兵挡赵军三万之众,若那时已有甲字营这般锐卒,何至折损三千弟兄?!”他猛地攥紧拳头,指甲掐进掌心,“纸上谈兵纵读万卷,不如亲手练出一支能护民、能复仇的军队!甲字营若不由臣弟亲掌,何人能知藩镇子弟习性?何人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用朝廷火器、练朝廷阵法?!”

他环视殿内,一字一顿如敲战鼓:“臣弟,愿立军令状!若有差池,以死谢罪!”

这一刻,满殿寂静。连符后都沉默了——透过珠帘,她看到少年挺直的脊梁上,竟隐约有柴荣当年“亲征南北,一匡天下”的孤勇。陈琅凝视着柴熙诲眼中的偏执,心中翻涌着矛盾:这孩子的“极端”源于寿州血火,若一味压制,恐成隐患;可若放任掌兵,又怕他重蹈“武夫干政”的覆辙。

他指尖重重按在《五代兵变录》上——那页正记着“赵匡胤陈桥兵变,借藩镇子弟造势”的旧事。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宰执的决断:“殿下请起。”

柴熙诲眼中瞬间迸出光亮,却未立刻起身,仍保持着跪地的姿态,静待下文。

“军学新建,当弃旧制、立新规。”陈琅的目光扫过殿中文武,最终落回御阶,“各营以天干地支为序,此营便称‘甲字营’——非止练兵,更是朝廷与藩镇的纽带。”他顿了顿,抛出制衡之策:“擢荣王柴熙诲为总教头,主掌训练;着禁军副都指挥使呼延琮为副教头,掌军纪、辖兵权;枢密院判官郭守文协理军制,按月详呈训练、粮饷、军械调度,不得有半分隐瞒。”

这话既给了柴熙诲掌兵的机会,又以“兵权拆分”堵死了专权可能。李重进、韩令坤等武将暗自颔首,连杨业都悄悄松开了攥紧的弯刀。

陈琅转向珠帘,声音沉浑如钟:“太后,甲字营非止为练将,更是为磨殿下心性——让他知‘治军非止杀伐,更在抚士卒、安民生’,知‘藩镇子弟非私兵,乃大周之兵’。若他能悟此理,便是大周储君之福。”

珠帘后沉默了近一炷香的时间,珠玉碰撞声渐歇。符后的声音带着疲惫却不容置疑的决断:“依齐王所奏。再加一条铁律:甲字营军械需由军器局统一拨付,荣王不得私调、私造火器;藩镇子弟赏罚,需经枢密院核查,不得凭一己之私定论!”

“儿臣——领旨谢恩!”柴熙诲伏地叩首,额头触到金砖的冰凉时,嘴角却悄悄勾起一丝弧度。起身时,他的目光先扫过杨延昭、潘惟熙,再飞快瞥了一眼殿外军器局的方向——那里,魏铁山正等着他商议改良神火弩的细节。那双亮得惊人的眸子里,已不只是“练兵复仇”的执念,更藏着“借甲字营掌火器、联藩镇”的隐秘心思。

陈琅看着少年转身离去的背影,忽然想起寿州城头那枚被血染红的“周”字旗——这孩子心中的火,究竟会成为光复大周的烈焰,还是焚毁一切的野火?他抬手按住案上的《新军构想》,指尖竟有些发凉。

而殿外,晨光正洒在“金陵军学”的匾额上,鎏金大字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似在预示着一场关乎大周命运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