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闲话清史 >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大权独揽的“铁腕女主”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大权独揽的“铁腕女主”(2/2)

目录

而且,慈禧太后虽然支持洋务运动,但对洋务派的官员却并不完全信任。她时不时地就会插手洋务派的事务,让他们不能放开手脚去干。所以啊,这洋务运动在慈禧太后的“关照”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终究只是一块遮羞布,没能真正改变大清落后挨打的局面。

十二、后宫生活揭秘:慈禧的奢华日常与奇葩癖好

慈禧太后在后宫的生活,那奢华程度简直超乎想象。她住的宫殿,那装修得比现在的五星级酒店还豪华,到处都是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她每天早上起床,光洗漱这一项,就得花上一个多小时。用的洗脸水都是用各种鲜花浸泡过的,说是能美容养颜。

吃的就更讲究了,每餐都得有一百多道菜,摆满了好几张大桌子。可她呢,每道菜就吃那么一两口,剩下的就全浪费了。而且,她吃饭的时候,还有一群太监宫女在旁边伺候着,那场面,真是威风凛凛。

除了这些,慈禧太后还有一些奇葩癖好。比如说,她喜欢闻水果的香味,于是就在宫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每天都要换一批,就为了闻个味儿。还有,她对自己的头发那是宝贝得不得了,专门找了个太监给她梳头,要是梳得不好,那太监可就惨了。这慈禧太后在后宫的奢华日常和奇葩癖好,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也难怪老百姓对她意见那么大。

十三、对外宣战的迷之操作:无知无畏的“疯狂冒险”

在1900年的时候,慈禧太后干了一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儿,那就是向十一国列强同时宣战。这可真是一场无知无畏的“疯狂冒险”。

当时,慈禧太后被一些守旧派大臣忽悠,再加上她对西方列强干涉她废黜光绪帝一事心怀不满,脑子一热,就做出了这个疯狂的决定。她也不想想,就大清那点家底,怎么可能打得过十一个列强国家。

这宣战诏书一下,大臣们都傻眼了,纷纷劝谏慈禧太后不要冲动。可慈禧太后这时候就像着了魔一样,根本听不进去。结果呢,八国联军很快就打到了北京,慈禧太后吓得屁滚尿流,带着光绪帝灰溜溜地往西跑。这一路跑得那叫一个狼狈,吃不好睡不好,往日的威风荡然无存。

这场对外宣战,把大清推向了更深的深渊。北京城被洗劫一空,老百姓遭了殃,国家也陷入了更加严重的危机。慈禧太后这迷之操作,充分暴露了她的无知和短视,也让大清在灭亡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十四、临死前的挣扎:妄图维持统治的“最后疯狂”

慈禧太后到了晚年,身体越来越差,可她还是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在她临死前,还在做着最后的挣扎,妄图维持自己的统治。

她先是立了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想着溥仪年纪小,好控制,自己就算死了,也能继续掌控朝政。可她也不想想,自己都快不行了,还怎么掌控大局。

而且,她在临死前还下了一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懿旨,说什么“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您瞧瞧,她自己掌权这么多年,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临死了才说女人不能干政,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嘛。

慈禧太后的这些临死前的挣扎,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妄图在最后一刻翻盘。可她不知道,大清这艘破船,在她的折腾下,早就千疮百孔,无论她怎么挣扎,都已经无力回天了。她这“最后疯狂”,也只能成为历史的笑柄。

十五、慈禧与李莲英:主仆之间的微妙共生

在慈禧太后那漫长又充满争议的统治生涯里,李莲英这个名字如影随形,他们之间的关系堪称一段微妙的共生传奇。李莲英,这位在晚清宫廷权势滔天的大太监,能说会道且心思极为细腻,仿佛肚子里装着一台精密的“揣摩人心机器”。

他深知慈禧太后的喜好,为了给慈禧梳出满意的发型,愣是自己苦练梳头技巧,把各种流行的发式研究了个透。每次梳头,那手法轻柔得像春风拂过,还总能别出心裁地设计些新花样,把慈禧哄得眉开眼笑。慈禧太后对他的梳头手艺那是赞不绝口,一来二去,李莲英就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

李莲英可不单单只会梳头这点本事。在日常相处中,他简直就是慈禧太后肚子里的蛔虫,慈禧一个眼神,他就能立马领会意图,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慈禧喜欢听戏,李莲英就满北京城搜罗那些名角儿,还亲自盯着戏班子排练,就为了让慈禧看得开心。而且啊,李莲英还特别擅长在慈禧太后心烦的时候,讲些宫外的奇闻趣事,逗她解闷。

而慈禧呢,对李莲英也是信任有加。在那尔虞我诈的宫廷里,慈禧太后觉得李莲英是个靠得住的贴心人。很多事儿她不放心交给别人,就只信李莲英。李莲英也仗着慈禧的宠爱,在宫里宫外那是威风八面。大臣们想讨好慈禧,都得先过李莲英这一关,给他送各种奇珍异宝,就盼着他能在慈禧面前美言几句。这主仆二人,一个借另一个稳固权力、享受生活,另一个则借主子的威风权势滔天,在晚清宫廷演绎着一段别样的故事。

十六、慈禧的画像风波:虚荣背后的荒诞闹剧

慈禧太后这人,对自己的形象那是极为在意,为了留下“光辉形象”,还闹了一场画像风波,简直就是一出荒诞闹剧。

当时,西方的摄影和绘画技术已经传入中国。慈禧太后听闻西方有画师能把人画得栩栩如生,就动了心思,想让画师给自己画幅像,好在国际上展示一下自己的“威严”。她特意挑选了美国女画家卡尔为自己画像。

这卡尔刚开始给慈禧画像的时候,可算是开了眼界。慈禧为了画像,那准备工作做得叫一个夸张。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梳妆打扮,穿着华丽得能闪瞎眼的服饰,佩戴的珠宝多得像小山一样。而且,慈禧对画像的要求那是极其苛刻,一会儿觉得姿势不够威严,一会儿又觉得光线不好,折腾得卡尔苦不堪言。

更荒诞的是,慈禧对自己脸上的皱纹那是深恶痛绝,坚决不让卡尔如实画出来。卡尔没办法,只能按照慈禧的要求,把她画得年轻漂亮,跟实际年龄那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画像完成后,慈禧看着倒是满意了,可拿出去给外国人一看,大家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暗地里不知笑成什么样。这画像风波,充分暴露了慈禧太后爱慕虚荣的本性,在国际上也成了一个笑话,让人哭笑不得。

十七、慈禧与荣禄:暧昧不清的情感疑云

在野史的渲染下,慈禧太后与荣禄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团迷雾,充满了暧昧不清的情感疑云,给晚清宫廷又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传说慈禧太后在入宫之前,就与荣禄相识,二人曾有过一段青梅竹马的恋情。后来慈禧入宫,两人虽天各一方,但心中似乎还保留着那份情谊。等到慈禧掌权后,荣禄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与慈禧的这层特殊关系,在官场那是平步青云。

荣禄对慈禧那是忠心耿耿,在慈禧面临各种政治危机的时候,他总是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而慈禧呢,对荣禄也是格外关照,很多重要的事务都交给他处理,给予他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有人说,荣禄能如此得宠,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还因为他们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甚至有传闻说,荣禄曾秘密进宫与慈禧幽会,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但这些说法在正史中并无确凿证据,大多是野史的猜测和演绎。不过,慈禧与荣禄之间那种超乎寻常的亲密关系,确实引发了后人无尽的遐想,成为晚清宫廷历史中一段充满桃色的神秘故事。

十八、慈禧与珍妃:婆媳之间的权力博弈与恩怨情仇

慈禧太后与珍妃这对婆媳,那关系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宫斗大戏”,充满了权力博弈与恩怨情仇。

珍妃,这位光绪帝最宠爱的妃子,性格活泼开朗,思想也比较新潮,和慈禧太后那保守刻板的性格简直是天壤之别。珍妃刚进宫的时候,因为年轻漂亮、聪明伶俐,很得光绪帝的欢心。可这在慈禧太后眼里,就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珍妃对西方的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还经常女扮男装,这可把慈禧太后气得不轻。在慈禧看来,珍妃这是不守妇道,有失皇家体面。而且,珍妃还支持光绪帝变法,这更是触碰到了慈禧太后的底线。

慈禧太后开始时不时地找珍妃的麻烦,先是降了她的位分,后来又把她幽禁起来。珍妃被幽禁的日子那叫一个惨,只能住在一个小屋子里,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还时不时地受到太监的刁难。

到了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在西逃之前,居然命人把珍妃扔到了井里。可怜的珍妃,就这样香消玉殒。这慈禧与珍妃之间的恩怨情仇,从权力博弈开始,以珍妃的悲惨死亡告终,成为晚清宫廷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十九、慈禧对晚清文化的影响:扭曲与阻碍的双重奏

慈禧太后统治晚清这么多年,对文化的影响那可真是双重奏,不过这旋律可不怎么美妙,更多的是扭曲与阻碍。

在教育方面,慈禧太后虽然在洋务运动期间同意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但她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培养一些能为自己统治服务的人才,并非真正想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这些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都受到慈禧保守思想的严重束缚。她害怕新思想会冲击自己的统治,所以对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文化,那是又想用又不敢完全放开。

在文学艺术领域,慈禧太后喜欢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为了迎合她,很多文人都不敢写出真实反映社会现状的作品,导致晚清文学艺术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而且,慈禧太后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需求,把大量的钱财花在宫廷戏曲等娱乐活动上,却对民间文化的发展不管不顾。很多民间艺人生活困苦,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思想文化上,慈禧太后顽固地维护封建礼教,打压新思想的传播。她对那些倡导民主、科学的进步思想深恶痛绝,使得晚清社会思想僵化,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总之,慈禧太后对晚清文化的影响,就像给文化发展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二十、慈禧的历史功过:争议背后的复杂审视

慈禧太后的一生,那可真是充满了争议,就像一团乱麻,得仔仔细细地梳理,才能看清她的历史功过。

从“功”的方面来看,她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洋务运动,虽说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客观上还是引进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了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一点推动作用。而且,在辛酉政变后,她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欣,清除了“顾命八大臣”势力,实现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相对稳定。

然而,她的“过”那可就多了去了。为了独揽大权,她不择手段,打压异己,搞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政治腐败不堪。她生活奢靡无度,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困苦的时候,还大肆挥霍钱财,六十大寿花费巨资,全然不顾国家危亡。在对外政策上,她更是一塌糊涂,面对列强的侵略,一味地妥协求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把中国的领土、主权拱手相让,让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的一生,“过”远远大于“功”。她的统治加速了大清王朝的灭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我们在审视她的历史时,也应该考虑到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不过这并不能成为她诸多恶行的借口。慈禧太后就像一个复杂又矛盾的历史符号,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供后人不断反思和批判。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