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26章 鼙鼓

第26章 鼙鼓(2/2)

目录

老三最绝,嫌凿子费劲,直接用斧头劈,结果把根上好的枣木劈成了柴火。祖师爷路过时见他蹲在地上哭,手里还攥着块劈坏的木头,气得笑出声:\"你这不是做鼓架,是给灶王爷劈柴吧?回头我就跟庖厨说,让他们多蒸两屉馒头,谢你这份孝心。\"

折腾了半个月,总算凑出个能立住的鼓架。可架腿一长一短,老大找来几块石头垫在底下,结果敲鼓时石头打滑,鼓架子带着鼓原地转了半圈,活像个跳摇摆舞的醉汉。内侍来巡查时正好撞见,捂着嘴笑到直不起腰,回去跟帝喾陛下一说,陛下竟来了兴致,特意跑来工坊看\"会转圈的鼓\"。

那天祖师爷脸都白了,可帝喾陛下却没生气,反而摸着鼓架说:\"能让鼓自己转圈,也是桩巧思。\"还赏了宫束班每人两匹麻布。这下可好,那群憨货以为自己发明了新技艺,天天研究怎么让鼓架子转得更顺,后来竟琢磨出带轮子的鼓车,成了行军时的\"移动鼓台\",也算是歪打正着的创举。

绷鼓面:差点把鼓钉吞下去

最关键的绷鼓环节,更是笑料百出。祖师爷说\"绷皮要匀,力道七分\",教他们用十二根麻绳对角拉扯,边拉边敲,听音色调整松紧。可宫束班这群家伙急着完工,竟把麻绳缠成了死结,拉到一半拉不动了,老大急得用牙去咬,结果绳子一松,鼓皮弹回来,正打在他鼻子上,顿时流出鼻血。

更可笑的是钉鼓钉时,老六怕钉子歪了,非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瞄准,结果手一抖,钉子没钉进木头,反而弹起来,擦着他的耳朵飞过去,钉在了身后的柱子上。吓得他抱着柱子直哆嗦,嘴里念叨着\"鼓神饶命\",逗得旁边帮忙的小工笑得把手里的木槌都扔了。

最后还是祖师爷亲自上手,教他们\"先定四角,再匀四边\",用手指按压鼓皮听回声,像给婴儿盖被子似的轻轻调整。可宫束班那群人学样时,竟把耳朵贴在鼓皮上,结果老大一使劲,鼓皮\"嘭\"地一声绷直,震得他耳朵嗡嗡响,半天听不见声音,还以为自己成了聋子,蹲在地上哭着说以后再也不能跟着师父学鼓乐了。

等鼓声终于调得差不多时,宫束班一个个累得像滩泥,浑身是汗,手上全是磨破的茧子。祖师爷敲了敲鼓面,声音虽不如预想中浑厚,却带着股憨直的劲儿,像极了这群徒弟的性子。他叹了口气,又忍不住笑:\"罢了,这鼓虽不完美,却带着股子热闹劲儿,配《九韶》的欢腾,倒也合适。\"

朝堂献鼓:笑倒一片却得称赞

献鼓那天,宫束班抬着鼓上殿,刚走到丹墀下,老五没踩稳,差点把鼓摔了,吓得他抱着鼓滚了半圈,倒让鼓\"咚\"地响了一声,像在给陛下磕头。满朝文武顿时笑成一片,连帝喾陛下都扶着案几直乐。

等正式敲鼓时,更有意思了——老大抡着鼓槌使劲砸,结果鼓槌上的布条没绑紧,飞出去正落在御史大夫的朝冠上。那御史大夫是个老古板,气得吹胡子瞪眼,却被陛下笑着拦住:\"这是鼓神给你戴花呢,是吉兆。\"

可真等鼓声连绵响起,众人却都收了笑。那鼓音虽不算极致浑厚,却透着股鲜活的劲儿,敲到急处像暴雨打芭蕉,缓处像春风拂麦田,竟把《九韶》的韵律烘托得格外生动。帝喾陛下听完,当即下旨:\"此鼓有生趣,留用。\"还赐名\"憨声鼓\",说\"憨中见真,拙里藏巧\"。

后来祖师爷在阁中讲学时总说:\"宫束班那群憨货,制鼓时能把人气死,可他们的手艺里带着股子热乎气,那是真正用心琢磨过的。\"这话后来成了我乐音阁的训诫——工艺再精,不如带着真心;技巧再妙,莫忘那份笨拙里的执着。

如今每当阁里的后生们对着古籍里的精妙图谱发愁时,长老们便会讲起这段往事。毕竟,天下所有巧夺天工的技艺,最初或许都藏在某个憨货手忙脚乱的尝试里,就像帝喾年间那面\"憨声鼓\",虽漏洞百出,却敲开了华夏礼乐文明里最生动的一扇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