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西汉)赵氏孤儿图(2/2)
阿禾:(看着作坊前排队的人,挠了挠头)没想到“赵氏孤儿”这么受欢迎!昨天有个老伯伯来订门,说要画程婴藏孤的样子,给他远在边关的儿子看,让儿子知道啥叫忠啥叫义。
老木:(笑着拍了拍阿禾的肩膀)这就是故事的力气。咱们画在门板上,它就成了活的——能让人看,让人说,让人记在心里。日子久了,这些故事里的气性,就慢慢融进老百姓的日子里了。
第四幕:气入九鼎
时间:一月后,深夜
地点:长安宫城,九鼎殿;宫束班作坊
(深夜的宫城一片寂静,只有九鼎殿外的灯笼泛着微弱的光。殿内,九尊巨大的铜鼎并排而立,鼎身刻着山川河流,铜锈在暗处泛着青黑色的光。守鼎吏提着灯笼走在鼎间,脚步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忽然,他停住脚步,目光落在中间那尊“冀州鼎”上——鼎身原本暗沉的纹路,竟隐隐透出一丝暖光,像有什么东西在鼎里流动。)
守鼎吏:(揉了揉眼睛,凑近鼎身细看)奇怪……这鼎怎么会发光?莫非是殿里的灯笼照的?
(他举起灯笼绕着鼎走了一圈,可那暖光却不是灯笼的颜色,反而像极了赭石颜料的暖,混着一点石青的凉,顺着鼎身的纹路慢慢游走。守鼎吏心里犯嘀咕,又走到旁边的“兖州鼎”前,竟也看见鼎身有微光闪动,那光里仿佛能看见模糊的人影——像是有人抱着孩子,有人手持长剑,有人昂首而立。)
(与此同时,宫束班的作坊里,老木、阿禾、石头、瘦马正围着刚画好的另一扇“赵氏孤儿”门板,借着油灯的光检查细节。忽然,阿禾觉得指尖传来一阵轻痒,像是有什么温热的东西从门板上飘起来,顺着指尖往胳膊上爬。)
阿禾:(皱了皱眉,晃了晃胳膊)你们有没有觉得……有点不一样?刚才我摸门板,好像有股热气往手里钻。
石头:(伸手摸了摸门板,又摸了摸自己的脸)有吗?我咋没感觉?倒是你,是不是画门画得太投入,手都热了?
老木:(没有说话,只是盯着门板上的人物看。油灯的光晃在门板上,程婴的眉眼、韩厥的盔甲、公孙杵臼的衣角,竟像是动了一下——不是真的动,是那颜料里的光,好像活了过来,顺着门板的纹路慢慢往上飘,飘出作坊的窗棂,融进深夜的空气里。)
瘦马:(看着那缕飘走的微光,声音轻得像耳语)我调颜料的时候,总觉得这颜色里藏着点东西……不是颜料本身,是咱们画的时候,心里想的那些——想程婴的难,想韩厥的刚,想公孙杵臼的义。
(老木点了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的夜空,好像能看见那缕微光飘向宫城的方向。他想起年轻时听老匠人说过的话:“好的工艺,是能聚气的。你把心放进活计里,活计就会把气还给天地。”)
(九鼎殿里,守鼎吏看着鼎身的微光渐渐淡去,却觉得鼎里的“气”更足了——原本透着冷意的铜鼎,竟有了一丝暖意,像是把什么温热的东西收进了鼎里。他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觉得心里忽然踏实起来,仿佛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被好好地护在了鼎里。)
(次日清晨,宫束班的作坊前,有人来报说,城里不少人家的“故事门”都被人夸赞“有灵气”,甚至有老人说,看着门板上的画,心里就觉得安稳。老木站在作坊门口,看着朝阳照在刚做好的门板上,颜料的颜色愈发鲜亮。阿禾和石头又在闹着要画新的故事,瘦马则在案前调着新的颜料,阳光落在他们身上,像裹了一层暖纱。)
老木:(轻声感叹)咱们就是群画门的憨货,没想到这点笔墨,倒也能聚起老百姓心里的气性。这气性顺着故事走,顺着门板走,最后走到九鼎里,也算是给这天下,添了点忠勇的底气。
(阿禾没听清老木说的话,只是举着炭笔朝他喊:“老木叔!下一扇门咱们画‘苏武牧羊’好不好?李老丈说,那也是个有骨气的故事!”石头在一旁附和,瘦马则点了点头,开始往颜料碟里加新的赭石。作坊里的嬉笑声又响了起来,和着阳光、墨香、木味,飘向长安的街头巷尾,也飘向那座藏着九鼎的宫城——鼎里的气,正随着这些故事,慢慢融进九州的土地里。)
墨痕入鼎
主歌1
长安秋光漏窗棂,木坊里锉声轻
阿禾炭笔描孤影,石头蹭了墨满襟
老木笑叹少年性,瘦马调得赭石明
赵氏故事刚起兴,门板上渐成形
副歌
一笔勾忠勇,二笔染孤勇
墨色里藏着春秋风
百姓传街巷诵,故事长出烟火浓
这点憨气聚成了人间种
主歌2
程婴臂弯护幼婴,韩厥剑指浊世宁
公孙傲骨立柴荆,屠岸阴云终会晴
张府门前人潮涌,茶摊说书声不停
货郎摇鼓传远听,边关也闻其名
副歌
一笔勾忠勇,二笔染孤勇
墨色里藏着春秋风
百姓传街巷诵,故事长出烟火浓
这点憨气聚成了人间种
桥段
深夜宫城铜鼎静,微光漫过锈迹青
似有赭石融凉影,又带石青映月明
守鼎人疑眼凝,不知气自民间生
那扇门那方景,早把魂魄入九鼎
尾声
木坊晨光又初醒,新墨再蘸旧笔锋
故事还随门板动,九州鼎里气长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