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265章 三国10

第265章 三国10(2/2)

目录

小刻:(蹲在地上,看着断弦的弩机,突然指着弩臂上的槽位)师父,或许不是弓弦的问题,是箭槽太浅了!箭在槽里晃来晃去,一拉弦就歪了,所以才会弹回来。

【这时,诸葛亮带着侍卫路过,看到试验场的狼狈样子,笑着走过来。】

诸葛亮:(看到断弦的弩机和地上的箭)怎么,遇到难题了?

老木:(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回丞相,这模型不争气,弓弦断了,还差点伤了人……是我们太冒失了。

诸葛亮:(拿起弩机,仔细查看箭槽和扳机)冒失倒不至于,做军械本就是“试错”的过程。你们看,箭槽浅,箭身不稳,这是第一个问题;扳机只能控制一次发射,无法依次释放箭支,这是第二个问题。(突然看向瘦竹)瘦竹,你之前说《考工记》里有弩机的结构,能不能在扳机上加个“转轮”,让转轮控制箭支的释放顺序?

瘦竹:(眼睛一亮,立刻拿出纸笔画图)转轮!对呀!如果在扳机后面装个小转轮,转轮上刻上卡槽,每转动一次,就释放一支箭,这样就能依次发射了!

阿槌:(拍着胸脯)那弓弦的问题交给我!我去后山找最粗的牛筋,再用两根牛筋拧成一股,拉力肯定够!

小刻:(也凑过来)我来加深箭槽,再在箭槽里刻上小纹路,让箭身能稳稳卡在里面,不会晃!

老木:(看着徒弟们干劲十足的样子,又看向诸葛亮)丞相,那我们再试一次!这次一定不让您失望!

诸葛亮:(笑着点头)好,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不过要记住,安全第一,别再像刚才那样“险象环生”了。

【诸葛亮离开后,宫束班四人立刻忙碌起来:阿槌扛着斧头去后山找牛筋,小刻拿着凿子加深箭槽,瘦竹趴在桌上画转轮图纸,老木则在一旁打磨新的弩臂坯料,原本的“憨货”们,此刻都透着一股较真的劲儿。】

第三幕:柳暗花明,连弩初成显威力

场景三

木巧坊主工坊——三日后清晨

【工坊里,宫束班四人围着一张桌子,桌上摆着改良后的弩机:加宽的楠木弩臂,上面刻着五个深槽,每个槽里都放着一支箭;扳机处装着一个木质转轮,转轮上刻着五个卡槽,与箭槽一一对应;弓弦是两根粗牛筋拧成的,牢牢固定在弩臂两端。】

瘦竹:(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转轮)师父,阿槌哥,小刻,转轮装好了,每个卡槽都能卡住一支箭的尾部,转动转轮,就能依次释放箭支。弓弦我也测试过了,拉力有一百二十斤,能射百步远。

小刻:(拿起一支箭,放进箭槽)箭槽里的纹路也刻好了,箭身能稳稳卡住,不会晃动。

阿槌:(搓着手,跃跃欲试)那还等什么?咱们去试验场试试!

【四人抬着弩机来到后院试验场,老木让士兵丙、丁搬来一块更厚的木板当靶心,距离弩机百步远。阿槌走到弩机前,深吸一口气,双手拉住弓弦,使劲往后拉——这次弓弦没断,稳稳扣进了扳机。】

老木:(紧张地喊道)阿槌,慢点扣扳机,先试试转轮能不能用!

阿槌:(点点头,手指扣住扳机旁的转轮,轻轻转动——“咻”的一声,第一支箭射了出去,稳稳钉在靶心中央。)中了!

【众人都兴奋地叫了起来,阿槌继续转动转轮,“咻咻咻咻”,剩下的四支箭依次射向靶心,虽然后两支箭的力道稍弱,落在了靶心边缘,但五支箭都成功射了出去,没有卡壳,也没有出现之前的“反噬”情况。】

小刻:(跳起来抱住阿槌)阿槌哥!成功了!我们真的做出能连发的弩机了!

瘦竹:(激动地手抖,手里的图纸都掉在了地上)《考工记》里没有的东西,我们做出来了!

老木:(看着靶心上的箭,眼眶有些发红,又赶紧抹了把脸,故作严肃地说)别高兴得太早!还有很多地方要改呢,比如后两支箭力道不足,转轮转动还不够灵活,这些都得调整!

【就在这时,诸葛亮带着一群将领走进试验场,看到靶心上的五支箭,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诸葛亮:(走到弩机前,仔细查看转轮和箭槽)太好了!你们真的做出来了!这弩机能连发五支箭,百步之内能中靶,比普通弩机的效率提高了五倍!

将领甲:(惊讶地看着弩机)丞相,有了这弩机,咱们北伐的时候,对付曹魏的骑兵就更有把握了!

诸葛亮:(看向宫束班四人,语气诚恳)老木班头,阿槌,小刻,瘦竹,你们立了大功!之前大家都叫你们“憨货班”,可现在看来,你们的“憨劲”,就是做军械最需要的“较真劲”!

阿槌:(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丞相,我们就是瞎琢磨,没想到真能帮上忙……

小刻:(也笑着说)以后我们再也不瞎玩闹了,一定好好做军械,帮丞相打胜仗!

老木:(瞪了小刻一眼,又看向诸葛亮)丞相,您放心,我们宫束班以后一定尽心尽力,把这弩机再改良改良,争取能连发十支箭,射程再远些!

诸葛亮:(笑着摇了摇羽扇)好!我就等着你们的“十箭弩”!从今日起,这弩机就叫“诸葛连弩”,而你们宫束班,就是这连弩的“第一功臣”!

【阳光照在试验场上,宫束班四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之前的“憨货”名声,此刻都变成了“功臣”的荣光。远处,士兵们已经开始欢呼,而木巧坊里的刨子声、凿子声,又再次响了起来,这一次,每一声都透着希望与力量。】

第四幕:尾声——匠心传承,连弩护蜀

场景四

木巧坊门口——数月后,黄昏

【木巧坊门口挂着一块新牌匾,上面写着“宫束连弩坊”,落款是诸葛亮的亲笔。阿槌正带着几个新徒弟,教他们如何打磨弩臂;小刻在一旁指导徒弟刻箭槽;瘦竹则拿着图纸,给徒弟们讲解转轮的原理;老木坐在门槛上,叼着竹烟斗,看着徒弟们忙碌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诸葛亮带着侍卫路过,看到这一幕,停下脚步,羽扇轻摇,眼中满是欣慰。】

老木:(看到诸葛亮,赶紧站起来)丞相!

诸葛亮:(摆摆手,示意老木坐下)不用多礼,看你们教新徒弟,我就放心了。如今前线传来消息,咱们的诸葛连弩在战场上立了大功,曹魏的骑兵看到连弩,都不敢轻易冲锋了。

阿槌:(听到这话,立刻跑过来)真的吗?丞相!我们做的连弩真的帮上忙了?

诸葛亮:(笑着点头)当然是真的。你们这群“憨货”,用玩闹的心思,做出了护国的军械,这就是“匠心”——不管是正经琢磨,还是误打误撞,只要能为家国出力,就是好本事。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宫束连弩坊”的牌匾上,也洒在宫束班众人的脸上。老木的烟斗冒着烟圈,阿槌的笑声洪亮,小刻的手指在木头上灵活地移动,瘦竹的图纸在风中轻轻翻动,这一群曾经被叫做“憨货”的工匠,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为三国的历史,添上了一笔“匠心”的亮色。】

【镜头慢慢拉远,木巧坊的轮廓渐渐模糊,只留下“诸葛连弩”的传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流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