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289章 三国34

第289章 三国34(2/2)

目录

曹操:(摆摆手,走到台基边,弯腰摸了摸青石榫卯处)这石缝嵌得严实,看不见一点灰浆,倒是少见。

老木:(拱手)回魏王,这是“干摆榫卯”,青石榫槽严丝合缝,不用灰浆也能嵌紧,将来就算台基微沉,石缝也不会裂。

曹操:(点头,又走到夯土处,用脚踩了踩)这夯土倒是硬实,比我去年修的军营地基还结实。

石夯:(大声回话)回魏王!这夯土每层都砸了五十下,还掺了糯米汁和石灰,晒干后比青石还硬,您就是让骑兵在上面跑,也踩不出坑!

曹操:(笑了,看向杨修)你说民间工匠“粗鄙”,依我看,这“憨劲”才是真本事——不贪快,不欺心,做出来的活才经得起看,经得起用。(转头对老木)我听说你们为了挑一块好青石,能在石料场待一整天?

老木:(老实回话)回魏王,青石是台基的骨,骨要是弱了,楼就站不稳。咱“宫束班”做了三代工匠,规矩就是“料要真,活要细”,哪怕多费点功夫,也不能让后人戳脊梁骨。

曹操:(眼神亮了,指着台基转角处的雕花石片)那石片上的雀尾纹,是你画的?

竹篾:(连忙拱手)回魏王,是老民画的。您要是觉得不好,老民再改。

曹操:(摇头)不用改,这纹样活,像真雀尾巴似的,比宫里画工画的还灵动。我要的铜雀台,不仅要高,还要“活”,要让后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大魏的台,是用心造的台。(对杨修)往后这铜雀台的木构、雕花,都让“宫束班”牵头,谁也别瞎指挥——这样的“憨货”,比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匠人强十倍!

第三幕:铜雀台·楼阁施工现场

【时间】建安十五年,秋,黄昏

【场景】台基已完工,十丈高的楼阁木构正往上搭,木梁上缠着麻绳,工匠们在木架上穿梭,老木站在高台上,指挥工匠对接主梁榫卯,竹篾在木柱上画着云纹,石夯在台下搬运木料,小钉拿着小凿子,帮竹篾修刻纹样

竹篾:(抬头对高台上的老木喊)班主!这主梁上的“铜雀衔枝”纹,我画好了,您看位置对不对?

老木:(拿着望远镜往下看——那是他让铁匠打的简易望远镜,为了看清楚木构细节)往左挪一寸!要对着台基的雀尾纹,上下对齐才好看!

石夯:(扛着一根木方过来,对小钉喊)憨娃子!递个凿子来,这木方的榫头得再削一点,不然嵌不进主梁!

小钉:(连忙递过凿子,眼睛盯着木柱上的云纹)竹篾哥,你这云纹咋画得这么顺?我画了好几次,都跟断了似的。

竹篾:(笑了,拿起炭条在小钉手上画了个小圈)你得跟着木柱的弧度走,云纹的卷边要“绕着柱走”,不是直愣愣画上去——就像你走路,遇到石头得绕,不能硬撞,这纹样也一样,得“活”。

【杨修走上台来,手里拿着一卷图纸,身后跟着几个宫廷匠人】

杨修:(对老木拱手)老班主,魏王看了你们搭的木构,说比图纸上的还好看。这是楼阁顶层的铜雀雕塑图纸,宫里的匠人说,要铸一对铜雀,放在顶层檐角,您看这木构能不能承重?

老木:(接过图纸,仔细看了看)铜雀重三百斤,放在檐角,得在檐角下加一根“斜撑木”,斜撑木的榫头要嵌进主梁里,这样才稳。(转头对石夯喊)石夯!明天去选一根硬木,做斜撑木,榫头要凿得深,嵌进去后,再用铁钉钉死!

石夯:(大声应)知道了!保证选最硬的木,凿得严丝合缝!

宫廷匠人甲:(小声对杨修说)主簿,民间工匠哪懂铜器承重?万一斜撑木撑不住,铜雀掉下来,可不是小事。

竹篾:(听见了,停下手里的活,走到宫廷匠人甲面前)匠人师傅,您看这木柱(指着身边的木柱),这是我跟石夯哥选的楠木,泡在水里三年都不腐,斜撑木用的是枣木,比楠木还硬。我们算过,一根枣木斜撑能扛五百斤,铜雀才三百斤,稳得很——您要是不放心,等铜雀装上去,我第一个站在檐角下,要是掉下来,先砸我!

杨修:(连忙拦住)别冲动,都是为了铜雀台好。老班主,你们的心思,我懂了——就按你说的,加斜撑木,宫里的匠人配合你们铸铜雀。

【黄昏的阳光洒在木构上,金色的光落在老木、石夯、竹篾、小钉的脸上,他们的脸上沾着木屑、炭灰,却笑得格外实在】

小钉:(抬头看着越来越高的楼阁,兴奋地喊)班主!等铜雀台造好,咱是不是能上去看看?听说站在十丈高的台上,能看见邺城的全貌呢!

老木:(笑着点头)能!等造好了,咱“宫束班”的人,第一个上去——看看咱亲手造的台,看看这铜雀,是不是真能“栖”在台上,让后人记住,咱民间工匠,也能造出让人叫绝的活!

石夯:(拍着胸脯)到时候我要在台上喊一声,让邺城的人都知道,这铜雀台的台基,是我石夯一块一块凿出来的!

竹篾:(拿起炭条,在木柱上画了一只小小的铜雀)我要在这木柱上留个记号,等百年后,要是有人拆这楼,能看见咱“宫束班”的名字——咱是憨,可咱的活,能留百年!

第四幕:铜雀台·竣工大典

【时间】建安十六年,春,清晨

【场景】铜雀台竣工,十丈高台矗立在邺城郊外,顶层檐角蹲着一对铜雀,阳光洒在铜雀上,泛着金光,台下站满了官员、百姓,曹操站在台门前,杨修陪在身边,老木、石夯、竹篾、小钉穿着干净的布衣,站在工匠队伍最前面

曹操:(抬手,台下安静下来)铜雀台历时一年建成,高十丈,台有三层,上有铜雀,下有楼阁——这不是一座台,是大魏的气象,是天下工匠的心血!(目光转向老木一行人)尤其是“宫束班”的工匠们,他们憨,不懂得投机取巧;他们轴,非要把每一块石、每一根木都做到最好。可正是这份憨劲、轴劲,才造出了这精美绝伦的铜雀台!

【台下响起掌声,百姓们纷纷看向老木一行人,眼神里满是敬佩】

杨修:(对老木拱手)老班主,魏王要赏你们黄金百两,还要封你为“工部匠师”,以后宫里的营造,都请你们“宫束班”牵头。

老木:(连忙拱手,摆手)魏王的心意,老民领了,黄金和官职就免了。咱“宫束班”是民间工匠,就想守着“料真活细”的规矩,多造几座经得起看的房子、台子,比啥都强。

石夯:(大声说)对!咱不要官,也不要多的钱,就想让魏王答应,以后造活,都让咱按规矩来,别逼着赶工期——好活,得慢慢来!

曹操:(笑了,点头)好!我答应你们!以后大魏的营造,都以“宫束班”的规矩为准,谁也不能逼你们赶工期、用次品!(转头对众人)你们看,这就是咱大魏的工匠——他们憨,却憨得可爱;他们轴,却轴得可敬。这铜雀台,不仅是石头和木头搭的,更是用这份“憨劲”、这份“匠心”搭的!

【老木从怀里掏出一块木牌,木牌上刻着“宫束班”三个字,还有一行小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