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三国36(2/2)
宫束班:(抬头看见貂蝉,站起身,拱手行礼)姑娘是府里的人吧?这么晚了,怎么过来了?
貂蝉:(走上前,笑着摇了摇头)我只是路过,听见这里有声音,就过来看看。这凤仪亭,比我想象中还要好看,你们做活真细致。
小石:(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都是班头教得好,他对每一处都要较真,我们都叫他“憨班头”呢。
貂蝉:(看向宫束班,眼神里满是敬佩)这不是憨,是匠心。我见过很多工匠,都是想着赶紧完工,只有你们,愿意花时间磨细节。这亭柱上的花纹,是这位姑娘织的吧?真灵动。
阿禾:(脸颊微红,点了点头)是我织的,能帮上忙就好。
貂蝉:(从袖中拿出一块玉佩,递给宫束班)这玉佩不值钱,但也是我的一点心意,谢谢你们,把凤仪亭建得这么好。要是李监工再来刁难,你们可以提我的名字,或许能帮上忙。
宫束班:(接过玉佩,双手捧着,连忙道谢)多谢姑娘!我们就是做本分活,不敢要姑娘的东西……
貂蝉:(笑了笑)拿着吧,这是你们应得的。时间不早了,你们也早点休息,别累着了。(提着灯笼,转身慢慢走远)
【宫束班看着貂蝉的背影,又看了看手里的玉佩,把玉佩递给阿禾:“阿禾姑娘,这玉佩你拿着,你帮咱们织花纹,辛苦你了。”】
阿禾:(摇摇头,把玉佩推回去)班头,这是姑娘给你的,你拿着吧。再说,能和你们一起建亭台,我已经很开心了。
【老木咳嗽了一声,站起身:“时候不早了,明天还要架亭顶,大家都回去休息吧。”众人应着,收拾好工具,陆续离开工地,只有宫束班还站在亭柱旁,抬头望着月光下的亭柱,手指轻轻拂过阿禾织的花纹,嘴角露出满足的笑。】
场景四:凤仪亭工地日外
【亭顶已经架好,工匠们正在给亭顶铺瓦片,宫束班站在梯子上,手里拿着瓦刀,仔细调整每一片瓦的位置。吕布骑着马,带着几个侍卫来到工地旁,勒住马绳,看着正在忙碌的工匠们。】
侍卫:(大声喊)都停下!吕将军来了,还不快过来行礼!
【工匠们停下手里的活,纷纷围过来,宫束班从梯子上下来,走到吕布面前,拱手行礼:“草民宫束班,见过吕将军。”】
吕布:(翻身下马,走到凤仪亭前,抬头看了看亭顶,又走到亭柱旁,用手摸了摸柱上的花纹)这亭台建得不错,亭顶的飞檐翘得正好,既好看,又能挡雨;柱上的花纹,也比图纸上的更生动。
宫束班:(恭敬地说)将军过奖了,都是兄弟们用心做的活。亭顶的飞檐,我们特意加了两根木撑,这样能抗住大风;柱上的花纹,是阿禾姑娘织的,比刻的更有灵气。
吕布:(看向阿禾,点了点头)姑娘手艺不错。宫束班,我听说李监工总来刁难你们,还催着赶工期?
宫束班:(笑了笑)李监工也是为了早点完工,我们理解。只是我们工匠做活,慢工才能出细活,要是为了快,坏了手艺,反而对不起将军和丞相的信任。
吕布:(拍了拍宫束班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欣赏)好一个“慢工出细活”!我吕布打仗,讲究“稳准狠”,你们做活,讲究“细精实”,都是一个道理。以后李监工再来刁难,你直接找我,我给你们撑腰。
【李监工远远看见吕布,赶紧跑过来,脸上堆着笑:“将军,您怎么来了?这凤仪亭再过三天就能完工,我正准备向您汇报呢。”】
吕布:(瞥了李监工一眼,语气冷淡)这亭台建得好,是宫束班他们的功劳,你少来邀功。以后不许再催他们,要是耽误了他们做活,我唯你是问。
李监工:(连忙点头哈腰)是是是,将军说得对,我以后一定不催了,让他们慢慢做,做细点!
【吕布又看了看凤仪亭,对宫束班说:“好好做,等亭台完工,我请你们喝酒。”说完,翻身上马,带着侍卫离开了。】
小石:(凑到宫束班身边,兴奋地说)班头,你太厉害了!连吕将军都夸你了,以后谁还敢说你憨啊!
宫束班:(笑着摇了摇头)将军夸的是咱们大家的活,不是我一个人。还有三天,咱们加把劲,把最后收尾的活做好,不能出一点差错。
【阿禾拿着最后一块花纹布走过来,递给宫束班:“班头,最后一块花纹织好了,你看贴在横梁中间,行吗?”】
宫束班:(接过布,看了看横梁的位置,点了点头)正好!老木师叔,你帮我搭个架子,我把这块布贴上去,再刷层漆,凤仪亭就差不多完工了。
【老木点点头,和工匠们一起搭起架子,宫束班爬上架子,小心翼翼地把花纹布贴在横梁上,阿禾站在片泛着金光,柱上的鸾凤纹在光下仿佛要飞起来,工匠们看着渐渐完工的亭台,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
第三幕:传世
场景五:凤仪亭日外
【凤仪亭完全完工,亭顶飞檐翘角,像展翅的凤凰;亭柱上的鸾凤纹栩栩如生,横梁上的缠枝莲绕着鸾凤,色彩鲜艳;亭内摆着石桌石凳,石面上刻着简单的云纹。董卓带着众人来到亭前,看着凤仪亭,眼睛都亮了。】
董卓:(捋着胡子,笑着说)好!好一座凤仪亭!比我想象中还要好看!李监工,这是谁建的?赏!
李监工:(赶紧拉了拉宫束班的袖子,压低声音)你疯了?丞相赏你金银你不要,要刻什么破字?小心丞相生气!
董卓:(抬手拦住李监工,盯着宫束班看了片刻,突然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就依你!不仅要刻,还要用青石刻,让这行字和凤仪亭一起,立在这里!来人,取五十两银子,分给工匠们,再找最好的石匠,帮他们刻字!
【工匠们听到这话,都激动地互相看着,小石更是涨红了脸,用力拍了下手。老木看着宫束班,眼里满是欣慰,阿禾也笑着点了点头。】
貂蝉:(站在董卓身后,看着凤仪亭的飞檐,轻声说)丞相,这亭台建得这么好,不如让宫班头他们再做几盏宫灯,挂在亭檐下,晚上亮起来,肯定更好看。
董卓:(点头赞同)还是貂蝉姑娘心思细!宫束班,这事就交给你了,做得好,再加赏!
宫束班:(拱手应下)谢丞相,谢姑娘!我们一定把宫灯做好,配得上这凤仪亭。
【众人走进亭内,董卓坐在石凳上,摸着石面的云纹,又抬头看亭顶的榫卯,忍不住赞叹:“这做工,比宫里的亭台还细!以后我就在这亭里议事、赏景。”吕布站在亭边,看着柱上的鸾凤纹,悄悄对宫束班说:“你这活,够传世了。”宫束班笑了笑,没说话,只是看着工匠们围在亭柱旁,讨论着刻字的位置,眼里满是满足。】
场景六:凤仪亭夜外
【亭檐下挂着四盏宫灯,都是宫束班和工匠们做的,灯面上画着荷花、鸳鸯,蜡烛点亮后,灯光透过灯面,在地上映出斑斓的光影。工匠们坐在亭内,围着石桌喝酒,桌上摆着几碟小菜。】
小石:(举起酒杯,敬宫束班)班头,以前我总说你憨,现在我知道,你那不是憨,是真的把手艺当回事!这凤仪亭,以后肯定有人记得!
宫束班:(接过酒杯,喝了一口)不是我厉害,是大家都没偷懒。老木师叔,要是你没算准柱础尺寸,亭台也站不稳;阿禾姑娘,要是你没织那些花纹,亭柱也没这么好看。
老木:(放下酒杯,看着亭外的月光)我做了一辈子木工,从没见过这么齐心的班子。以前总有人说,我们手艺人低人一等,但今天在丞相面前,咱们没丢手艺的脸。
阿禾:(拿起一块点心,递给宫束班)我以前只知道织花纹,没想到能和你们一起建这么好看的亭台。以后我要织更多好看的花纹,贴在你们做的木头上,让更多人知道,手艺人的活,能有多美。
【宫束班看着眼前的众人,又抬头看了看亭檐下的宫灯,灯光照在他脸上,满是笑意。他站起身,走到亭柱旁,摸着还没刻字的地方,轻声说:“爹,您以前总说,工匠的名字会跟着活计走,今天我信了。以后不管过多少年,只要这凤仪亭还在,就有人知道,我们工艺门的人,都是用心做活的憨货。”】
小石:(也站起身,走到宫束班身边)班头,以后我跟着你学手艺,再也不毛躁了,我也要做一个“憨货”,把活做细、做精!
其他工匠也纷纷站起身,举起酒杯:“我们都做‘憨货’!跟着宫班头,好好做手艺!”
【酒杯碰撞的声音在亭内响起,和着宫灯的光影,映在凤仪亭的每一处角落。月光洒在亭顶的飞檐上,仿佛给这精美的亭台,镀上了一层永恒的光。】
尾声:凤仪遗韵
场景七:凤仪亭年外(若干年后)
【凤仪亭依旧立在原地,亭柱下的青石上,“工艺门众匠,建安三年造”的字迹清晰可见。亭柱上的鸾凤纹虽然有些褪色,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灵动,亭顶的榫卯依旧牢固,没有一丝松动。】
一个老石匠带着小徒弟走到亭前,小徒弟指着亭柱上的字,好奇地问:“师傅,这工艺门是什么地方?他们做的亭台,怎么这么结实?”
老石匠:(摸了摸亭柱,眼里满是敬佩)以前听我师傅说,这工艺门里,有一群最“憨”的工匠。当年建这亭台的时候,他们为了选一根好木头,跑遍了长安的木料铺;为了让花纹不掉色,用糯米胶一层一层地贴;为了让亭台稳当,柱础埋了三尺深。别人说他们憨,可就是这份憨,让这亭台站了这么多年。
小徒弟:(抬头看着亭顶的飞檐,小声说)我以后也要做“憨”工匠,把活做扎实,让我的名字,也能跟着活计走。
老石匠:(笑了笑,摸了摸小徒弟的头)好啊,只要你记住,手艺人的本分,就是不偷工、不减料,用心对待每一块木头、每一块石头,就算是“憨”,也是最值得骄傲的憨。
【风轻轻吹过亭檐,宫灯的骨架还在,虽然没有了灯面,却依旧朝着月光的方向。亭内的石桌石凳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却依旧能看出当年工匠们刻下的云纹,那是一群“憨货”,用手艺留给岁月的,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