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隋朝18(2/2)
-石敢当
-铁疙瘩
-木小芽
-赵监工
-百余名工匠
-四名府兵
(场景:塔身已建到九层,只剩塔顶的“宝瓶”还没安装。这晚突降暴雪,雪花像鹅毛一样砸下来,工地被白雪覆盖,寒风呼啸,刮得脚手架“嘎吱”响。石敢当、铁疙瘩、木小芽和百余名工匠站在塔下,都裹着厚棉衣,却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赵监工带着府兵,手里拿着黄色圣旨,脸色比天气还冷。)
赵监工:(展开圣旨,声音因寒冷发颤,却依旧严厉)奉陛下口谕,法王塔需在腊月二十五前举行舍利供奉仪式,今日已是腊月十五,只剩十天,宝瓶必须安装完毕!若逾期,你们所有人都要流放三千里!
铁疙瘩:(忍不住怒吼)赵监工!这雪下得没腰深,宝瓶有一千多斤重,要运到九层塔顶,脚手架上全是冰,踩上去就滑,这不是逼死人吗!
赵监工:(瞪着铁疙瘩,把圣旨抖得哗哗响)陛下的旨意,谁敢违抗?你们宫束班不是有“憨法子”吗?再想一个啊!
(工匠们都低着头,没人说话,寒风卷着雪花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木小芽悄悄拉了拉石敢当的衣角,石敢当却抬起头,目光扫过每一名工匠,声音沙哑却坚定)
石敢当:兄弟们,咱们建这塔快两年了,从地基到九层,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大家心里都清楚。现在就差最后一步,咱们不能退!宝瓶重,咱们就拆成底座、瓶身、顶珠三部分运;雪滑,咱们就在脚手架上铺草绳,再用铁链绑住腰;天寒,伙房熬姜汤,轮班干,歇人不歇活!
瓦匠王:(大声喊)石班主说得对!咱们工匠有的是力气,这点雪不算啥,干!
百余名工匠:(齐声响应)干!干!
(赵监工没想到工匠们会答应,愣了一下,随即冷哼一声)好!我就看着你们干,要是出了岔子,可别怨我!
(接下来的十天,工地成了雪地里的“战场”。铁疙瘩带领工匠拆宝瓶,一千多斤的宝瓶,硬是拆成三部分;木小芽带人在脚手架上铺草绳,每铺一段就用钉子固定,工匠们腰间拴着铁链,像壁虎一样在塔上爬;石敢当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给工匠们端姜汤,盯着每一步工序,晚上只睡一个时辰,左腿的旧伤因受寒,疼得他直冒冷汗,却从没说过一句。)
(第五天,宝瓶底座运到九层;第七天,瓶身运上去;第九天晚上,只剩最后一部分顶珠。这时,阿大在运顶珠时脚下打滑,整个人挂在铁链上,吓得脸色惨白,铁疙瘩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他的胳膊,把他拽到塔架上。)
阿大:(瘫在塔架上,眼泪混着雪花往下流)班主,我怕……
石敢当:(在塔下大喊,声音穿透风雪)阿大,别怕!咱们工匠的命,硬着呢!喝碗姜汤暖暖,咱们一起把顶珠装上去!
(第十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雪地上时,顶珠终于稳稳安装在宝瓶顶端。工匠们都累得坐在雪地里,大口喘着气,脸上却带着笑——他们做到了!)
木小芽:(指着塔顶的宝瓶,兴奋地喊)叔!你看!阳光照在宝瓶上,亮闪闪的,真好看!
石敢当:(看着塔顶,眼眶有些湿润)是啊,好看……咱们这群“憨货”,真把这旷世精品立起来了。
第五幕:供奉日扬名,憨名传后世
时间:隋仁寿二年,腊月二十五,辰时
地点:法王塔下,广场
人物:
-石敢当
-铁疙瘩
-木小芽
-慧海法师
-李督造
-赵监工
-汴州百姓(数千人,男女老少皆有)
-三名高僧(来自长安、洛阳、太原)
(场景:雪停了,阳光照在法王塔上,九层塔身洁白如玉,塔顶的宝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颗巨大的宝石。广场上挤满了百姓,有的提着祭品,有的抱着孩子,都来观看舍利供奉仪式。慧海法师和三名高僧站在塔前,身后摆放着供奉舍利的金函,李督造站在一旁,神色庄重,赵监工则站在角落,脸色有些不自然。陈石、周铁、林木和百余名工匠站在另一侧,身上穿着新做的蓝色布衣,脸上带着疲惫却自豪的笑容。)
慧海法师:(高声说道)今日乃法王塔舍利供奉之日,此塔高九层,历时两年,由汴州“宫束班”石敢当班主带领百余名工匠建造,砖石坚牢,木构精巧,实乃旷世之作!老衲代表兴国寺,感谢各位工匠的心血,感谢朝廷的支持,感谢百姓的期盼!
(百姓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高喊:“石班主辛苦!”“工匠们厉害!”)
李督造:(走上前,对石敢当拱手,语气诚恳)石班主,之前本督造多有催促,是我心急了。这法王塔能如期落成,你们是汴州的功臣,我会向陛下上奏,为你们请赏,赐“天下第一匠班”的匾额!
石敢当:(摆手,笑容朴实)李督造客气了,咱们只是做了工匠该做的事。这塔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工匠的血汗,是朝廷给的支持,更是百姓的盼头。只要塔能护佑汴州百姓平安,比什么赏都强。
隋·法王塔
第五幕:供奉日扬名,憨名传后世(续)
(三名高僧开始主持舍利供奉仪式,梵音响起,慧海法师手持金函,缓步走向塔门——塔门是木小芽设计的“格栅门”,雕着缠枝莲纹,轻轻一推便缓缓打开,没有半点卡顿。百姓们纷纷跪地叩拜,广场上鸦雀无声,只有梵音和风吹过塔檐铜铃的声音。)
木小芽:(拉着铁疙瘩的衣角,小声说)铁叔,你看塔门!我雕的缠枝莲,阳光照在上面,纹路都透着亮呢!
铁疙瘩:(咧嘴笑,黑灰早已洗净的脸上露出憨态)那是!咱们小芽的手艺,比城里木匠铺的师傅还强!当初你说要在门上加雕纹,我还担心耽误工期,现在看来,这雕纹配塔,正好!
(金函送入塔内供奉完毕,慧海法师转身面对众人,双手合十)舍利归位,法王塔正式落成!此塔不仅是佛之居所,更是汴州工匠智慧与心血的见证,愿它护佑此方水土,岁岁平安!
(百姓们再次欢呼,有人捧着自家做的馒头、咸菜送到工匠面前,一名老妇人拉着石敢当的手,眼眶泛红)石班主,俺们汴州终于有了法王塔,以后走夜路都觉得亮堂,你们是大好人啊!
赵监工:(走上前,难得露出愧疚神色)石班主,之前是我不懂工匠的难处,总催着赶工期,多亏你们没听我的瞎指挥,这塔才能建得这么好。我会跟李督造一起上书,把你们的功劳都写清楚。
石敢当:(看着眼前的法王塔,塔身笔直,塔檐舒展,阳光洒在青石砖上,泛着温润的光)赵监工不必多礼,咱们都是为了法王塔。这塔立在这,就像咱们工匠的魂,只要塔不倒,汴州工匠的手艺就不会断。
(李督造招手让差役抬来一块红绸覆盖的匾额,亲手揭开——匾额上“天下第一匠班”六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耀眼夺目。)
李督造:石班主,这是陛下特批的匾额,从今往后,“宫束班”就是朝廷认证的第一匠班,往后各州府建桥修路、造楼筑塔,都要优先请你们去!
石敢当:(接过匾额,转手递给木小芽)这匾额不是我一个人的,也不是“宫束班”的,是所有参与建塔工匠的。小芽,你是最年轻的,这匾额由你捧着,记住,以后不管做什么活,都要像建法王塔一样,用料真、手艺精,不能丢了汴州工匠的脸!
木小芽:(双手接过匾额,用力点头,声音哽咽却坚定)叔,我记住了!以后我要带更多工匠,建更多像法王塔一样的好东西,让天下人都知道汴州工匠的能耐!
(百姓们围上来,簇拥着工匠们往作坊走,有人敲起了铜锣,有人唱起了汴州小调,声音顺着风飘向法王塔——塔檐的铜铃轻轻晃动,仿佛在应和着这热闹的声响。石敢当走在人群中,时不时回头看一眼法王塔,左腿的旧伤还在隐隐作痛,可他的脸上,却满是踏实的笑容。)
第六幕:岁月证匠心,憨魂永流传
时间:隋大业元年,秋,申时
地点:法王塔下,宫束班新作坊
人物:
-石敢当:五十岁,头发添了些白发,腰间仍别着墨斗
-铁疙瘩:四十岁,成了宫束班二把手,脸上少了黑灰,多了几分沉稳
-木小芽:二十三岁,已能独立带队干活,怀里依旧揣着小锯子和木片
-小匠人(五名,年龄十五六岁,是木小芽收的学徒)
(场景:法王塔下新盖了一间宽敞的作坊,作坊门前立着“天下第一匠班”的匾额,门前晒着新做的木构件,几名小匠人围在木小芽身边,听他讲解榫卯的做法。石敢当坐在作坊门口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块木片,慢慢打磨着,铁疙瘩在一旁整理建塔时留下的图纸——图纸上密密麻麻画着地基、塔身、塔檐的尺寸,还有三角支架、定滑轮的设计图,边角虽有些磨损,却依旧清晰。)
小匠人阿明:(指着图纸上的法王塔地基图,好奇地问)木师傅,为什么地基要铺碎石和芦苇灰啊?直接用黄土夯不行吗?
木小芽:(拿起一块碎石和一把芦苇灰,放在地上演示)你看,黄土遇水会软,时间长了塔基会陷;铺碎石能防陷,芦苇灰能吸水,这样地基就像长在土里的根,怎么都稳。当年建塔时,石班主盯着地基夯了一个月,每层都要用铁钎扎,扎不进去一寸才算合格,这就是“慢工出细活”。
铁疙瘩:(拿起一张三角支架的图纸,笑着补充)还有这三角支架,当年咱们没试过,石班主就让做模型,试了三天才成。你们以后干活,可别想着走捷径,没试过的法子,宁肯多花几天功夫试,也不能随便用在正经活上。
石敢当:(放下木片,看向法王塔)你们看那塔,两年了,不管刮大风、下大雨,塔身连个缝都没裂。这就是咱们工匠的本分——做活的时候,多想想十年后、百年后,这东西会不会坏,会不会塌,要是对得起自己的手艺,才算真的把活干好了。
(一名小匠人指着塔檐,突然喊道)石班主!你看塔檐上的铜铃,风一吹还是那么响,一点都没锈!
石敢当:(笑了)那是铁疙瘩当年选的铜料,加了锡和锌,特意在火里炼了三遍,才能经得住风吹雨淋。咱们工匠,手里的手艺是“憨手艺”,不偷工、不减料,看着傻,可做出的东西,能经得起岁月磨。
(木小芽从怀里掏出一个新的木塔模型,比当年建塔时的模型更精致,塔身上雕着细小的佛龛)叔,我新做的法王塔模型,打算送给长安来的使者,让他们带回去给陛下看,让陛下知道,汴州工匠还能建更好的东西。
石敢当:(接过模型,仔细看着,眼里满是欣慰)好,送!让陛下知道,咱们“宫束班”,还有汴州的工匠,不管过多少年,都能做出旷世精品。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法王塔上,塔身被染成暖红色,塔檐的铜铃在风中轻轻作响。石敢当、铁疙瘩、木小芽和小匠人们站在作坊前,望着法王塔,身影被拉得很长——他们或许是别人口中的“憨货”,不懂投机取巧,只认“手艺”二字,可正是这份“憨劲”,让一座旷世精品立在汴州大地,让工匠的匠心,随着法王塔的岁月,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