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隋朝26(2/2)
杨契丹(放下笔,用手背擦了擦汗,看着宣纸上的旌旗,皱了皱眉):不对,这旌旗的纹路太乱了,看着不像龙纹,倒像一团乱麻。
张五郎(放下手里的笔,走到杨契丹身边,仔细看了看旌旗):是龙纹的角度不对。龙纹要画得舒展,龙的爪子要张开,鳞片要一片一片顺着龙的身体画,不能横着画。你看,这里的鳞片画反了,所以看着乱。
赵小娘子(拿起一支小号的狼毫笔,蘸了一点黑色的颜料,在旌旗的空白处轻轻画了几笔):我觉得,龙的眼睛要画得有神些,用黑色的颜料点一点,再用白色的颜料在旁边画一点高光,这样龙就像活过来一样。
杨契丹(点点头,接过赵小娘子手里的笔,按照张五郎说的,重新勾勒龙纹的鳞片,又在龙的眼睛处点了一点黑色,加了一点白色高光):哎,这么一改,果然不一样了!你们俩真是我的救星,不然我这画,就得成“乱麻旌旗图”了。
李三郎(端着一个木盘走进来,盘子里放着四碗粟米粥和几碟小菜,有腌黄瓜和酱萝卜):杨大哥,张五郎,赵小娘子,吃饭了!王阿婆说,先喝粥垫垫肚子,下午再接着画。
【几人放下手里的笔,围坐在桌旁,拿起碗喝粥。李三郎喝得最快,几口就把碗里的粥喝完了,又拿起一根腌黄瓜,咯吱咯吱地嚼着】
李三郎:杨大哥,下午咱们画使臣吧!我昨天听侍卫说,突厥的使臣有个大胡子,都快到胸口了,还编了小辫子,可有意思了。
杨契丹(咽下嘴里的粥,笑着说):行,下午就画使臣。不过你可别捣乱,使臣的打扮不能画错,要是画错了,传到陛下耳朵里,咱们几个憨货,可就惨了。
张五郎(慢条斯理地喝着粥,放下碗说):画使臣时,要注意他们的贡品。突厥的贡品是骏马,西域的贡品是琉璃瓶和象牙,这些都要画在使臣的手里或身边,不能漏了。
赵小娘子(拿起一块酱萝卜,小口咬着):我觉得,使臣的表情也很重要。突厥的使臣性格豪爽,表情要画得开朗些,嘴角上扬;西域的使臣比较拘谨,表情要画得严肃些,眉头微微皱着。
王阿婆(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筐新鲜的桃子,放在桌上):刚从宫里的桃树上摘的桃子,新鲜得很,你们吃完粥,吃个桃子解解渴。
杨契丹(拿起一个桃子,擦了擦上面的绒毛,咬了一口,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真甜!王阿婆,谢谢您!您这桃子,比市面上买的甜多了。
王阿婆(笑着摆手):谢什么,都是自家孩子。你们好好画画,要是缺什么,就跟我说,我去给你们找。
【几人吃完午饭,李三郎收拾好碗筷,杨契丹和张五郎又回到桌旁,拿起笔继续画。赵小娘子坐在一旁,帮他们整理颜料,偶尔提点建议。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身上,画面温馨又热闹】
第三幕:画成之日
场景三:宫束班画师院-暮-内
【傍晚的夕阳,把天边染成了橘红色,余晖洒在画师院的宣纸上。《隋朝正会图》已经基本完成,大兴殿巍峨耸立,朱红的柱子,黄色的瓦片,透着皇家的气派。殿内,隋炀帝坐在龙椅上,身穿明黄色的龙袍,神情威严。殿外的台阶上,文武百官整齐排列,绯色和紫色的朝服交相辉映,腰间的玉带闪闪发光。台阶下,突厥使臣穿着黑色皮袍,帽子上插着羽毛,手里牵着一匹骏马;西域使臣穿着蓝色长袍,手里捧着琉璃瓶,表情拘谨。仪仗队里,举着旌旗的士兵,敲编钟的乐师,都画得栩栩如生】
杨契丹(后退几步,看着《隋朝正会图》,忍不住拍手叫好):成了!成了!咱们这几个憨货,总算把这画给画成了!
张五郎(也后退几步,仔细看着画,嘴角微微上扬):细节都没问题,百官的品级,使臣的打扮,仪仗的排列,都和当时的场面一样。
李三郎(凑到画旁,指着突厥使臣的大胡子,笑得合不拢嘴):你们看,这突厥使臣的大胡子,我让杨大哥画得又长又卷,还编了小辫子,跟我昨天听侍卫说的一模一样!
赵小娘子(看着画中的颜色,点点头):颜色也搭配得很好,大兴殿的黄色透亮,百官朝服的绯色和紫色鲜艳,使臣衣服的颜色多样,看着不杂乱,反而很有层次感。
王阿婆(端着一盏油灯走进来,把油灯放在桌上,灯光照亮了画纸):哎哟,这画得可真好!跟我当年在宫里看见的正会场面一模一样!你们这几个孩子,真是有本事。
杨契丹(拿起画,小心翼翼地卷起来,用绳子系好):这画,咱们得好好保存。说不定哪天,陛下看见了,还会夸咱们几句呢!
张五郎(看着杨契丹手里的画,说):其实,咱们画这画,也不是为了让陛下夸。就是闲得没事,想把隋朝的热闹场面画下来,等以后老了,再拿出来看看,也能想起咱们现在的日子。
李三郎(拍了拍胸脯):不管陛下夸不夸,咱们这几个憨货,能画出这么好的画,就很厉害!以后要是再闲下来,咱们再画别的,比如《洛阳繁华图》,把洛阳城的热闹场面也画下来。
赵小娘子(笑着说):好啊,要是你们画《洛阳繁华图》,我还来给你们提建议,帮你们整理颜料。
王阿婆(拿起桌上的桃子,递给几人):好了好了,别光顾着说画了,快吃桃子,再不吃,就不新鲜了。
【几人拿起桃子,一边吃,一边围着油灯,说着画里的细节,笑声在画师院里回荡。夕阳的余晖渐渐消失,油灯的光芒越来越亮,照亮了他们脸上的笑容,也照亮了桌上那卷《隋朝正会图》,仿佛把隋朝的繁华,都定格在了这画卷之中】
第四幕:后记
场景四:宫束班画师院-日-内
【几天后,宫束班的管事来到画师院,看到了桌上的《隋朝正会图》,大为赞赏,立刻把画送到了宫里。隋炀帝看到画后,龙颜大悦,称赞杨契丹等人“技艺精湛,能再现正会盛况”,还赏赐了他们绸缎和银两】
杨契丹(拿着赏赐的绸缎,笑着对张五郎、李三郎和赵小娘子说):没想到咱们这几个憨货闲时画的画,还能得到陛下的赏赐。
张五郎(手里拿着银两,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这赏赐是其次,重要的是,咱们把隋朝的热闹场面画下来了,以后后人看到这画,就能知道咱们隋朝有多繁华。
李三郎(拿着绸缎,在身上比量着):我要把这绸缎做成新衣服,穿出去,让别人知道,咱们宫束班的画师,不仅会做工艺,还会画画!
赵小娘子(笑着说):以后咱们再闲下来,就接着画画,把隋朝的大好河山,热闹场面,都画下来,编成一本《隋风图册》,流传后世。
王阿婆(提着铜壶走进来,给几人倒上热水):你们这几个孩子,真是有出息!以后肯定能画出更多好画,让后人记住咱们隋朝的繁华。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几人身上,他们围坐在桌旁,说着未来的计划,脸上满是憧憬。桌上的《隋朝正会图》,静静地躺着,仿佛在诉说着隋朝的故事,也诉说着宫束班一群憨货,在闲暇时光里,用画笔留住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