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隋朝28(1/2)
《墨染隋风·幸洛图》剧本
人物表
-杨契丹:38岁,宫束班工艺门画匠之首,性格沉稳,痴迷画艺,对线条、构图有极致追求,偶尔因专注显得刻板
-周阿福:26岁,宫束班画匠,性格活泼跳脱,爱开玩笑,画技中等但脑洞大,擅长捕捉生活细节
-李三郎:24岁,宫束班画匠,憨厚老实,力气大,擅长调制颜料、打磨画板,是团队里的“后勤担当”
-王二柱:29岁,宫束班画匠,心思细腻,精通人物神态刻画,有点完美主义,常因细节和杨契丹争论
-张管事:45岁,宫束班管事,刻板严肃,看重规矩,对画匠们的“闲折腾”既不满又无奈
第一幕:闲庭无事起画兴
场景一:宫束班工艺门作坊-日-内
【作坊宽敞,靠墙摆着数十个木制画架,架上大多是未完成的宫墙纹样、器物装饰画。地面铺着青石板,角落堆着颜料缸、画笔、宣纸。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
【周阿福瘫坐在竹椅上,晃着二郎腿,手里把玩着一支狼毫笔。李三郎蹲在地上,正用细砂纸打磨一块新画板,木屑簌簌落在石板上。王二柱趴在画案前,对着一张人物草图皱眉,时不时用指尖蹭掉纸上的墨痕。】
周阿福:(打了个哈欠,声音拖得老长)这都快入夏了,宫里除了让咱们补补长廊的花纹,连个正经活儿都没有。再这么闲下去,我这手都要生了!
李三郎:(抬头,憨厚地笑)阿福哥,闲着不好吗?前阵子赶制皇后的凤冠纹样,你可是连着熬了三夜,现在正好歇着。
周阿福:歇着?歇着我脑子都要长草了!你看二柱,对着张破草图盯了一上午,眼珠子都快粘纸上了。
王二柱:(头也不抬,语气带着点较真)什么破草图?这是我琢磨的“市井货郎图”,你看这货郎的担子,怎么画才能显得满而不乱,我还没琢磨透呢。
【杨契丹从里间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卷旧画稿,走到窗边的画架旁停下。他穿着青色布衣,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指尖还沾着一点淡墨。】
杨契丹:(展开画稿,目光落在上面)前几日整理旧物,翻出了先帝时期的《洛阳城郭图》,你们看,这洛阳城的宫阙、街道,画得虽粗,却有股子大气劲儿。
周阿福:(立刻凑过去,凑得太近差点撞翻颜料缸)杨大哥,让我瞧瞧!哎哟,这朱雀大街画得真宽,要是能把咱们上次去洛阳看到的景象画下来,肯定比这热闹!
王二柱:(也走过来,指着画稿上的宫阙)上次去洛阳,恰逢陛下幸洛,那仪仗队多气派啊!羽林军护着銮驾,街边百姓跪地迎驾,还有西域来的使者跟着,那场面,光想想就觉得壮观。
李三郎:(放下砂纸,挠挠头)是啊是啊,我还记得当时街上卖胡饼的摊子,香味飘得老远,还有小孩追着卖糖人的跑,可热闹了。
杨契丹:(眼神亮了起来,手指在画稿上轻轻滑动)陛下幸洛,是我大隋的盛事。咱们工艺门虽多画宫室纹样,却也该留下些能记录这般盛景的画作。不如,咱们一起画一幅《幸洛图》?
周阿福:(眼睛瞪得溜圆,拍了下手)好啊好啊!总比对着这些纹样强!杨大哥,你牵头,我们都听你的!
王二柱:(点头,语气认真)我觉得可行。不过要画好这盛景,得先把场景拆解开——宫阙的形制、銮驾的样式、仪仗队的排列,还有百姓的服饰、神态,都得写实。
李三郎:(立刻表态)我来准备画板和颜料!上次采的石青、石绿还剩不少,用来画宫墙和銮驾正合适!
【张管事背着双手,迈着方步走进作坊,听到几人的话,脸色沉了下来。】
张管事:(咳嗽一声,语气严肃)你们几个,又在琢磨什么?宫里没给任务,就该好好打磨技艺,别整天瞎折腾些没用的!
杨契丹:(上前一步,拱手行礼)张管事,我们想画一幅《幸洛图》,记录陛下幸洛的盛景。这既不算瞎折腾,也是对画艺的锤炼。
张管事:(挑眉,打量着几人)《幸洛图》?这般大场面,岂是你们几个能画好的?万一画砸了,传出去丢的可是宫束班的脸!
周阿福:(嬉皮笑脸地凑上去)张管事,您放心,有杨大哥牵头,我们肯定好好画!要是画好了,说不定陛下还能赏咱们呢!
张管事:(哼了一声,摆摆手)行了行了,别指望什么赏赐。你们要画可以,但不能耽误正经活儿,要是宫里来任务,必须立刻停下!
杨契丹:(拱手)谢张管事成全!我们定不耽误正事。
【张管事又叮嘱了几句“别胡闹”,便背着双手离开了。几人对视一眼,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干劲更足了。】
第二幕:笔墨相争显匠心
场景二:宫束班工艺门作坊-日-内
【三日后,作坊里热闹非凡。一张巨大的画板靠在墙边,画板上已经勾勒出洛阳城的大致轮廓——远处是巍峨的宫阙,中间是宽阔的朱雀大街,近处是街边的商铺和人群。】
【杨契丹站在画架前,手里拿着一支大号狼毫笔,正在细化宫阙的飞檐。他眉头微蹙,时不时后退几步,眯着眼睛打量画板,嘴里还小声嘀咕着“弧度再弯一点”“瓦当的间距不对”。】
【周阿福蹲在画板下方,正画街边的商铺。他手里的笔飞快地动着,笔下的包子铺、绸缎庄渐渐成形,还在包子铺门口画了个叼着包子、咧嘴笑的小孩。】
周阿福:(抬头喊杨契丹)杨大哥,你看我画的这小孩,是不是特像上次咱们在洛阳看到的那个?抱着包子跑,差点撞到羽林军的马!
杨契丹:(回头看了一眼,点头)神态挺像,但线条太粗了,小孩的衣服褶皱要柔和些,别画得跟大人似的。
周阿福:(撇撇嘴,却还是拿起细笔修改)知道了知道了,杨大哥你就是太较真。
【王二柱坐在一旁的小画案前,拿着一张小纸,正细致地画銮驾的细节——龙纹的鳞片、车帘的流苏,每一笔都格外小心。李三郎端着一个颜料盘走过来,盘子里放着调好的石青色。】
李三郎:(把颜料盘递给王二柱)二柱哥,石青调好了,你看看颜色合不合适。
王二柱:(放下笔,蘸了一点石青在纸上试色)嗯,颜色正好,不深不浅,用来画銮驾的车辕正合适。三郎,你调颜料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李三郎:(挠挠头,憨厚地笑)都是跟着杨大哥学的,他教我怎么控制水和颜料的比例,说这样颜色才均匀。
【王二柱拿着调好的颜料,走到大画板前,准备给銮驾上色。刚蘸了颜料要画,杨契丹突然开口阻止。】
杨契丹:(放下笔,走到王二柱身边)二柱,等一下。銮驾的车辕是木质的,外面裹了铜皮,用石青不合适,应该用赭石加一点墨,调出铜锈的质感。
王二柱:(皱眉,语气不服气)杨大哥,我觉得石青更显华贵。陛下的銮驾,就该用鲜亮的颜色,才能体现皇家气派。
杨契丹:(摇头,语气坚定)华贵不是靠颜色亮,是靠质感。铜皮长期暴露在外,会有细微的铜锈,用赭石加墨,才能画出这种真实的质感,也更显銮驾的庄重。
王二柱:(还是不服气,指着画板上的宫墙)那宫墙用石青,怎么就合适了?宫墙也是砖石的,不该更写实吗?
杨契丹:(耐心解释)宫墙是新修的,颜色鲜亮,用石青正好。而且宫墙面积大,用鲜亮的颜色能突出宫阙的巍峨;銮驾在画面中间,用偏暗的颜色,反而能让它更突出,这是构图的讲究。
周阿福:(凑过来,看热闹不嫌事大)哎哟,二柱,你就听杨大哥的吧!上次画人物,你非要给文官画红腰带,杨大哥说文官该用青腰带,最后查了《舆服志》,还不是杨大哥对?
王二柱:(脸一红,却还是嘴硬)那不一样!这次是颜色搭配,又没有明确的规矩。
李三郎:(小声说)二柱哥,杨大哥的构图一直很厉害,上次咱们画《宫苑图》,就是他调整了树的位置,画面一下子就平衡了。
【王二柱沉默了一会儿,看着画板上的銮驾,又看了看杨契丹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放下了石青颜料。】
王二柱:(叹了口气)行,听你的。我去调赭石墨色。
杨契丹:(拍了拍王二柱的肩膀,语气缓和下来)不是我要跟你争,咱们画《幸洛图》,是要让后人看到当时的盛景,写实和细节很重要。等画完了,你再看,就知道这样画的好处了。
王二柱:(点头,拿起颜料盘去调色)我知道,我就是觉得颜色亮一点好看。
【周阿福看着两人和好,又开始捣乱,他拿起笔,在画板角落画了一只缩在墙角的小狗,还朝杨契丹挤了挤眼。】
周阿福:杨大哥,你看我加个小狗,是不是更有生活气?上次在洛阳,我就看到一只小狗跟着主人逛街,可可爱了!
杨契丹:(看了一眼,忍不住笑了)行,加得好。不过别画太大,别抢了主体的风头。
【几人又忙碌起来,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专注的脸上,画笔在画板上滑动,发出轻微的“沙沙”声,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颜料的气息。】
第三幕:画成惊鸿传佳话
场景三:宫束班工艺门作坊-暮-内
【半个月后,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巨大的画板上。《幸洛图》已经基本完成——远处的宫阙金碧辉煌,飞檐上的瑞兽栩栩如生;中间的朱雀大街上,銮驾缓缓前行,龙旗飘扬,羽林军身姿挺拔,西域使者穿着异域服饰,跟在銮驾旁;近处的商铺鳞次栉比,百姓们或跪地迎驾,或踮脚张望,脸上满是敬畏和喜悦,连周阿福画的小狗,都缩在主人脚边,抬头望着銮驾。】
【杨契丹、周阿福、李三郎、王二柱围在画板前,都有些激动,又有些紧张。】
周阿福:(声音有些发颤)画……画完了?咱们真的把《幸洛图》画出来了!
李三郎:(看着画板,眼睛发亮)真好看!比我想象中还要好!你看这宫阙,好像真的能看到里面的宫殿似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