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隋朝37(1/2)
隋桥匠心
人物表
-宫束班:男,46岁,工艺门掌事,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性子直爽如石,常因“认死理”被调侃“憨货掌事”,却藏着独运的匠思。
-老木:男,62岁,工艺门资深木作匠人,宫束班的师兄,眼神锐利,擅长木料测算与结构设计,是宫束班的“脑瓜子”。
-铁蛋:男,23岁,年轻石匠,力气大、性子急,总爱跟宫束班“抬杠”,却最服他的手艺,擅长石料开凿与打磨。
-春娘:女,39岁,民工队领头,丈夫曾是石匠,意外去世后她接过担子,带着三十多个乡亲来建桥,做事利落,懂水利、会统筹。
-苏御史:男,36岁,朝廷派来的监造官,出身文官,起初轻视工匠,认为“匠人粗鄙”,后被众人的匠心打动。
-栓子:男,18岁,春娘的侄子,民工里最年轻的,负责递工具、传消息,总爱围着宫束班问“为啥这么干”。
-众工匠:若干,涵盖石匠、木作、铁匠等工种,各有专长。
-众民工:若干,负责搬运石料、夯土等体力活,多是附近村民。
第一幕:洨河受命
场景一:洨河岸边(赵县境内,初春,河面还结着薄冰,岸边堆着刚运来的粗石料)
【晨光刚破雾,洨河的冰面泛着冷光。宫束班蹲在岸边,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泥地上画着桥的轮廓,画了又擦,擦了又画,后脑勺的发髻沾着霜花。老木站在一旁,手里攥着一卷竹册,上面记着往年洨河的水位数据。铁蛋带着几个石匠,正用锤子敲着一块粗石料,火星溅在冰面上】
铁蛋:(甩了甩发酸的胳膊,嗓门盖过凿石声)宫掌事!您这画了半个时辰了,到底要建啥样的桥?朝廷催着三月内开工,您再磨蹭,苏御史来了又要骂咱们“磨洋工”!
宫束班:(头也不抬,树枝往地上一戳)急啥?这洨河每年汛期水急浪大,要是建个普通的多孔桥,桥墩挡水,浪头一冲就垮!得建个“单孔桥”,让水顺顺当当流过去。
老木:(翻开竹册,指着上面的墨迹)铁蛋,你掌事说得在理。去年洨河发大水,下游那座木桥,就是因为桥墩挡水,被冲得连影子都没了。这单孔桥虽然跨度大,但能减少水的阻力,稳当。
春娘:(扛着一把铁锹走过来,棉袄上沾着泥土,声音清亮)宫掌事,俺们民工队三十人,昨儿已经把岸边的冻土刨开了。您说要找“青白石”,俺们也让村里的人去西山采石了,就是这石料重,运到河边得费些劲。
宫束班:(终于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咧嘴一笑)春娘办事,俺放心!石料的事,俺们可以在岸边铺木轨,用牛拉着木车运,能省不少力气。栓子!
栓子:(从人群后跑出来,手里还攥着一个热乎的麦饼)哎!宫掌事!
宫束班:你去村里找些木匠,让他们做二十根粗木轨,再编些草绳,石料装车的时候用草绳裹着,别磕坏了。记住,跟村民好好说,工钱按朝廷的标准给,不许少一分。
栓子:知道啦!俺这就去!(把麦饼揣进怀里,撒腿就跑)
【远处传来马蹄声,苏御史穿着藏青色官服,带着两个随从骑马过来。众人都停下手里的活,看向来人。苏御史翻身下马,掸了掸官服上的尘土,目光扫过岸边的石料和宫束班画的桥样,眉头皱了起来】
苏御史:(走到宫束班面前,语气带着轻视)你就是工艺门的宫束班?陛下命你们在洨河建桥,连通南北官道,限你们一年完工。我看你们这连桥墩的影子都没有,倒像是来河边晒太阳的——听说你们工艺门的人,个个都有点“憨劲”,今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铁蛋:(往前一步,攥紧了手里的锤子)大人这话不对!俺们掌事是在琢磨桥的样式,不是晒太阳!这洨河水情复杂,要是随便建,建好了也是废桥!
宫束班:(拉住铁蛋,对苏御史拱了拱手,动作略显笨拙)苏大人,匠人做事,讲究“先想透,再动手”。这桥要走车马、过行人,还得抗住汛期的大水,要是建得不结实,不仅误了官道,还会害了百姓。您再给俺十日,俺们定能拿出详细的桥样,还能把桥墩的地基打好。
苏御史:(挑眉,打量了宫束班一会儿,又看了看老木手里的竹册)好,我就给你十日。若是十日之内没个像样的进展,休怪我参你们工艺门一本,让你们都回不了家!(说完,翻身上马,带着随从离开)
铁蛋:(看着苏御史的背影,啐了一口)啥文官!就知道摆架子,他懂个屁的建桥!
宫束班:(拍了拍铁蛋的肩膀,笑得憨直)懂不懂不重要,咱把桥建结实了,比啥都强。老木,你跟俺再算算单孔的跨度;春娘,你领民工先铺木轨;铁蛋,你带石匠把粗石料凿成方石,准备打地基。干活!
【众人齐声应和,各自散开忙碌。晨光里,凿石声、吆喝声渐渐响起,与洨河的冰裂声交织在一起】
第二幕:地基风波
场景二:洨河桥址(十日之后,岸边已铺好木轨,十几名民工正用木车运石料,宫束班带着工匠在河床上挖地基,地基坑已挖了两丈深)
【日头升到半空,风还有些凉。老木蹲在地基坑边,用一根木尺测量坑的深度,时不时用手摸一摸坑底的土,眉头紧锁。宫束班光着膀子,黝黑的皮肤上满是汗水,正和几个石匠一起,用石夯砸坑底的土,腰间的布带被汗水浸得发黑】
栓子:(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湿布)掌事!快擦擦汗!苏御史来了,就在岸边!
【宫束班接过湿布,胡乱擦了擦脸,穿上粗布短褂。苏御史带着随从走来,身后还跟着两个拿着笔墨的小吏,目光落在地基坑上】
苏御史:(走到地基坑边,探头往下看了看)这地基挖了两丈深,倒是够深。但这河底的土是“流沙土”,一泡水就软,你怎么保证桥墩不沉?
宫束班:(跳上坑边,指了指坑底铺的一层粗石)苏大人您看,俺们先在坑底铺了一层一尺厚的粗石,再用石夯砸了五十遍,比岸上的土还硬。等会儿再在粗石上砌三层方石,方石之间用“糯米灰浆”粘住,糯米灰浆粘得牢,还能防水,保证桥墩不沉。
苏御史:(弯腰摸了摸坑底的粗石,又看了看旁边堆放的糯米)糯米灰浆?用粮食做灰浆,会不会太浪费了?朝廷拨的粮草是给工匠民工吃的,不是让你们这么用的。
春娘:(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块用糯米灰浆粘住的方石样品)苏大人,这糯米灰浆不是用新米做的,是用陈米磨的粉,陈米口感差,不能吃,但粘合力强。俺们试过,用糯米灰浆粘住的方石,两个人都掰不开。要是不用这个,方石之间有缝隙,水渗进去,桥墩用不了几年就会坏。
【正在这时,铁蛋带着两个石匠抬着一块方石过来,方石的一角有些破损】
铁蛋:掌事!这块方石在搬运的时候磕破了角,要不要扔了,再凿一块新的?
苏御史:(看到破损的方石,脸色一沉)宫束班!你就是这么管质量的?破损的方石砌在桥墩里,桥墩的强度不就差了?要是桥塌了,你担得起责任吗?
宫束班:(走过去,拿起破损的方石看了看,又用手掂了掂)苏大人,这方石只是角破了,主体还是好的。俺们可以把破损的角朝下砌,砌的时候多抹点糯米灰浆,把缝隙填实,不影响桥墩的强度。要是扔了,又得去西山采石,来回要三天,耽误工期。
苏御史:(皱眉,盯着宫束班)你倒会省时间。可要是出了问题,你有什么办法?
老木:(上前一步,拱手道)苏大人,俺们工艺门建桥几十年,从来没出过事。这破损的方石只要处理得当,比完整的方石还结实——俺们之前建过一座小桥,用的就是处理过的破损方石,现在都好好的。要是您不放心,俺们可以在桥墩旁边留个“观察孔”,您随时可以查看桥墩的情况。
【苏御史看着老木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周围忙碌的工匠和民工,神色缓和了些。他拿起那块方石样品,用力掰了掰,方石纹丝不动】
苏御史:罢了,就按你们说的办。但记住,这桥关系到南北交通,要是出了半点差错,你们一个都跑不了。(对身后的小吏说)把地基的情况记下来,回去禀报陛下。
【苏御史离开后,铁蛋凑到宫束班身边,压低声音说】
铁蛋:掌事,你刚才那股子“憨劲”,倒把苏御史唬住了。
宫束班:(笑了笑,拍了拍铁蛋的头)啥憨劲?这叫“省料不省工”。匠人做事,不能只看表面,得会变通。快去把那破损的方石处理了,别耽误砌桥墩。
【铁蛋应了一声,扛着方石离开。老木走到宫束班身边,递给他一个水囊】
老木:束班,你刚才说的“观察孔”,是你昨儿晚上琢磨出来的吧?我看你半夜还在帐篷里画图纸。
宫束班:(喝了口水,挠了挠头)可不是嘛。苏大人是文官,不懂建桥,咱们得给他吃颗“定心丸”。留个观察孔,他能看到桥墩里面的情况,就不会总怀疑咱们了。
【远处,春娘正领着民工铺木轨,民工们一边铺一边唱着号子,声音在洨河岸边回荡】
第三幕:拱券巧思
场景三:安济桥建造现场(三个月后,桥墩已砌好,工匠们正在搭建木拱架,准备砌桥的拱券)
【午后,阳光正好,风也变得暖和起来。宫束班站在木拱架上,手里拿着一根长竹竿,比划着拱券的弧度。老木蹲在桥墩旁,用墨斗在桥墩上弹线,标注拱券的砌石位置。铁蛋带着几个石匠,正在打磨拱券用的“楔形石”,石屑落在地上,堆成了小堆】
春娘:(提着一个篮子走过来,里面装着馒头和咸菜,还有一壶热茶)掌事,老木师傅,该歇晌了,吃点东西,喝口热茶暖暖身子。
宫束班:(从木拱架上爬下来,拍了拍身上的木屑)正好,俺也饿了。春娘,你看这木拱架,是按俺们算的弧度搭的,等会儿砌楔形石的时候,就顺着这个弧度砌,保证拱券结实。
春娘:(拿起一块楔形石,看了看它的形状)这石头一头宽一头窄,倒是少见。为啥不用方石砌拱券啊?方石好凿,还省时间。
宫束班:(咬了一口馒头,指着桥墩之间的空隙)春娘,这你就不懂了。方石是平的,砌拱券的时候,石头之间容易滑动,拱券会塌。楔形石一头宽一头窄,砌的时候能互相卡住,再用糯米灰浆粘住,拱券就稳当了。而且,俺们还在拱券的两端,各留了两个“敞肩拱”,你看,就是那两个小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