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唐《花萼相辉楼》(2/2)
【动作】这时,赵巧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漆碗,脸上带着焦急。
赵巧:班头,不好了!工部送来的漆,颜色不对!我调“晚霞漆”需要的“赭石粉”,他们给的是劣质的,调出来的颜色发灰,不像晚霞,像乌云!
【动作】李憨接过漆碗,用手指蘸了点漆,放在阳光下看,果然颜色暗沉,没有光泽。他站起身,朝着高力士的方向走去,步伐沉稳。
【动作】高力士看到李憨过来,从高台上走下来,问道:“李班头,何事?”
李憨:(双手抱拳)公公,工部送来的赭石粉是劣质的,调不出陛下要的“晚霞漆”。若是用这种漆刷楼檐,不仅不好看,还容易掉漆,坏了花萼楼的名声。恳请公公,让工部换一批好的赭石粉。
高力士:(皱了皱眉)劣质?工部的物料都是经过挑选的,怎么会有劣质的?李班头,你不会是想故意刁难,拖延工期吧?
李憨:(急得脸通红,从怀里掏出之前赵巧试色的木板,递给高力士)公公您看,这是用好赭石粉调的漆,这是用劣质赭石粉调的漆(指了指漆碗),一对比就知道了。小人不敢刁难,只是想把活做好,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动作】高力士接过木板和漆碗,放在一起对比,果然差别很大。他沉默了一会儿,对着身后的内侍说:“去工部,把管事的叫来,就说咱家要最好的赭石粉,若是再敢送劣质物料,仔细他的皮!”
内侍:(躬身)是,公公。
【动作】高力士看着李憨,语气缓和了些:“李班头,刚才是咱家误会你了。你放心,物料的事,咱家会盯着,不会让你们受委屈。”
李憨:(松了口气,连忙道谢)多谢公公!有了好物料,咱们一定能按时完工,建出最好的花萼楼!
【动作】这时,张九龄带着几个官员来到工地,看到忙碌的景象,皱了皱眉,走到高力士身边。
张九龄:高公公,这工程进展如何?听说最近工匠们常因细节争执,工期会不会延误?还有,工部报上来的物料开销,比预算多了不少,陛下对此有些担忧。
高力士:(笑着说)张宰相放心,李班头他们虽然对细节较真,但干活很麻利,工期不会延误。至于物料开销,刚才李班头还说工部送了劣质赭石粉,可见不是他们浪费,是有些物料确实不行,得换好的。
【动作】张九龄看向李憨,点了点头:“李班头,陛下建花萼楼,是为了彰显兄弟情谊,但也不能劳民伤财。你们既要保证质量,也要尽量节省物料,别让陛下为难。”
李憨:(躬身)宰相放心!小人知道民间疾苦,物料都是省着用的。木头上的边角料,我们会用来做小件的雕花;石材的碎块,会用来填地基。绝不会浪费一点东西。
张九龄:(满意地点了点头)好,若是如此,咱家便放心了。希望你们能早日建成花萼楼,让陛下满意,让百姓称赞。
【动作】张九龄走后,李憨回到工地中央,看着忙碌的工匠们,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知道,建楼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困难,但只要大家都抱着“把活做好”的心思,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阳光越来越烈,工匠们的汗水滴在地上,很快被晒干,但他们的劲头却越来越足。
第三幕:飞檐挂日,楼成凝辉(续)
【动作】唐玄宗走到李憨面前,示意他起身,亲自扶起他,目光落在他满是老茧的手上,又扫过周围满脸质朴的工匠,语气里满是赞许。
唐玄宗:李班头,朕听说,为了这楼的梁枋雕花,你让工匠重雕了三次;为了柱础石的位置,你让石匠反复校准;为了楼檐的漆色,你还敢跟工部较真要物料。这份对手艺的执着,朕佩服!
李憨:(双手抱拳,腰杆挺得笔直,声音却有些发颤)陛下谬赞!小人只是觉得,这花萼楼是要彰显“兄弟相辉”的心意,更是要站得长久,不能有半分马虎。每一刀、每一凿,都得对得起陛下的信任,对得起“工匠”这两个字。
【动作】唐玄宗笑着点头,走到陈墨身边,看着栏杆上的“衔花雀”,手指轻轻拂过雕花的纹路,赞叹道:“这雀儿雕得活灵活现,连羽毛的层次感都出来了,可见你手艺精湛。”
陈墨:(紧张得手心冒汗,连忙躬身)谢陛下夸奖!都是班头教得好,让小人知道,雕花既要好看,更要撑住梁枋的力道。
【动作】唐玄宗又走到王夯面前,看着严丝合缝的台阶石板,问道:“朕听说,你能凭着手感辨石材纹理,还能用麻绳校直线?”
王夯:(瓮声瓮气地回答)回陛下,石头有自己的性子,顺着它的纹理来,它才会撑住楼;线歪了,楼就歪了,不能马虎。
【动作】最后,唐玄宗走到赵巧面前,看着她沾着漆痕的指尖,又望向楼檐的“晚霞漆”,笑道:“朕原以为,调漆是男子的活计,没想到你一个姑娘家,能调出这般好看的颜色,让楼檐像落了晚霞似的。”
赵巧:(脸颊微红,声音却很坚定)回陛下,手艺不分男女,只要用心,女子也能调出好漆,也能为花萼楼出一份力。
【动作】唐玄宗听完,转身对着张九龄和高力士,语气郑重:“你们看,这些民间工匠,没有显赫的出身,却有最珍贵的匠心。他们用一双手、一把刀、一柄凿,建出了这天下无双的花萼相辉楼。朕要赏!”
【动作】高力士立刻上前一步:“请陛下示下,如何赏赐?”
唐玄宗:“李班头,赏黄金百两,官升九品,任工部营缮清吏司匠人佐;陈墨、王夯、赵巧,各赏黄金五十两,赐‘巧匠’牌匾;宫束班所有工匠,每人赏绢十匹、米五石,免徭役三年!”
【动作】众工匠闻言,纷纷跪地谢恩,声音响彻工地:“谢陛下隆恩!”李憨眼眶发红,他没想到,民间工匠不仅能建出皇家高楼,还能得到陛下如此重的赏赐。
【动作】张九龄走上前,躬身道:“陛下,这些工匠凭手艺得赏,既彰显了陛下对匠心的重视,也能让天下工匠知晓,只要用心做事,便能得到认可。此举甚妥。”
唐玄宗:“张宰相说得对。这花萼楼,不仅是朕与诸王的情谊见证,更是天下工匠匠心的见证。今日楼成,朕要在此设宴,与诸王、众卿,还有各位工匠,一同赏楼!”
【动作】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花萼相辉楼的飞檐上,“晚霞漆”与真晚霞交相辉映,朱红的柱、雕花的梁,在暮色中愈发壮观。工匠们坐在楼前的空地上,捧着陛下赏赐的酒碗,喝着烈酒,聊着这一年的辛苦与荣耀。李憨看着眼前的高楼,又看了看身边笑闹的工匠们,突然觉得,所有的奔波、争执、疲惫,都化作了心头的暖意。
陈墨:(举着酒碗凑到李憨身边)班头,你说这楼能站多少年?
李憨:(喝了一口酒,眼神坚定)只要后人不糟践,它能站一百年、一千年!咱们的手艺,会跟着这楼,一直传下去!
王夯:(也举起酒碗,难得露出笑容)对,传下去!
赵巧:(跟着点头,眼里闪着光)让以后的人都知道,唐开元十四年,有一群民间工匠,建了一座花萼相辉楼!
【动作】李憨举起酒碗,对着夕阳,对着高楼,对着身边的工匠们,大声喊道:“为了花萼楼!为了咱们的手艺!干!”
“干!”众工匠齐声响应,酒碗碰撞的声音,与楼檐上风铃的轻响,一同消散在晚霞满天的长安暮色里。花萼相辉楼矗立在兴庆宫旁,飞檐映日,雕梁凝辉,不仅见证了帝王的兄弟情谊,更镌刻下了一群民间工匠,用匠心与执着写就的传奇。
第四幕:岁月留痕,匠心传世
场景四:花萼相辉楼前,十年后,春
【时】唐开元二十四年,春,巳时
【景】花萼相辉楼依旧矗立,楼檐的“晚霞漆”虽添了些岁月痕迹,却依旧鲜亮;栏杆上的“衔花雀”历经风雨,依旧活灵活现。楼前挤满了百姓,有的驻足观赏,有的对着楼体指指点点,赞叹不已。李憨已年近五十,头发添了些白霜,却依旧穿着工匠的短打,正带着几个年轻学徒,检查楼体的木构。
【动作】一个学徒指着一根梁枋,疑惑地问:“师傅,这梁枋的雕花看着有点松,要不要修一修?”
李憨:(用手轻轻敲了敲梁枋,仔细听着声音,摇了摇头)不用,这是老木头的正常纹路,声音清亮,说明里面没糟。咱们当年选的都是百年的松木,又做了防腐处理,再站几十年没问题。
【动作】这时,一个穿着锦缎的少年走到李憨面前,躬身行礼:“李师傅,晚辈是长安官营作坊的学徒,常听师傅说起您当年建花萼楼的事,今日特意来向您请教,当年您是怎么让梁枋的雕花又好看又承重的?”
李憨:(笑了笑,指着梁枋上的缠枝莲)你看这莲茎,看着细,其实里面藏着暗榫,还比普通雕花宽了半寸,既不影响美观,又能承重。咱们做工匠的,不能只图表面好看,得想着这活要经得住岁月。
【动作】少年恍然大悟,连忙点头:“多谢李师傅指点!晚辈记住了,手艺要经得住岁月!”
【动作】赵巧也来了,她已嫁人生子,却依旧没放下漆活,手里提着一个漆盒,走到李憨身边:“班头,我按当年的方子,重新调了‘晚霞漆’,想着给楼檐补补色,你看行不行?”
李憨:(接过漆盒,对着阳光看了看,满意地点头)行,还是当年的颜色,你这手艺,一点没退步。
【动作】陈墨和王夯也相继赶来,陈墨已是宫束班的新班头,带着几个木作工匠;王夯则依旧负责石材检修,手里还拿着当年那根用来校准的麻绳。
陈墨:(走到李憨面前,躬身道)师傅,这几年宫束班接了不少活,我都按您教的,对每一个细节都较真,客户都很满意。
王夯:(也开口)石材的事,我也教给徒弟了,让他们多摸、多听,知道石头的性子。
【动作】李憨看着眼前的几人,又看了看身边认真听讲的学徒,再望向不远处依旧壮观的花萼相辉楼,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当年那群“憨货”,不仅建好了一座楼,更把那份对手艺的执着,传给了下一代。
【动作】夕阳再次落下,余晖洒在花萼相辉楼的飞檐上,与十年前一样,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百姓们渐渐散去,李憨和陈墨、王夯、赵巧并肩站在楼前,看着楼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却依旧挺拔。
李憨:(轻声说)咱们当年没白干,这楼还站着,咱们的手艺,也传下去了。
陈墨:(点头)是,师傅,以后还会传得更远。
赵巧:(笑着说)等咱们老了,就让徒弟们来守着这楼,守着咱们的匠心。
【动作】晚风拂过,楼檐上的风铃再次响起,清脆的声音像是在回应他们的话。花萼相辉楼矗立在长安的暮色里,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群民间工匠的匠心图腾,是大唐岁月里,一段关于执着与传承的温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