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唐《含元殿》(2/2)
王监丞:(松了口气)张御史,宫束班这群人,虽说看着“憨”,但干活最实在,这半年来,没出过一次差错。
张御史:(点头)好,既然没问题,你们也别太累了,明日还要上工。记住,含元殿是大唐的门面,你们造的不是殿,是大唐的气派,不能马虎。
(张御史走后,石头拍了拍胸口)
石头:吓死俺了,还以为要挨骂呢!
宫束班:(笑着拍了他一下)只要咱活儿做得好,就不怕查。走,再检查最后一遍,没问题就回去睡觉,明日还要给大殿上梁呢!
(油灯的光在工地上晃动,三个身影又开始仔细检查斗拱,远处的天空,渐渐泛起了鱼肚白)
第四幕:上梁盛典
时间:冬,辰时,晴空万里
地点:含元殿正殿工地,殿基周围挤满了人
人物:
-宫束班:穿着新做的粗布衣裳,手里拿着系着红绸的斧头
-石头:站在木架上,手里拉着梁木的绳子
-柳叶:手里捧着装有五谷杂粮的篮子
-唐太宗:身穿龙袍,坐在殿基旁的观礼台上
-长孙皇后:坐在唐太宗身边,面带微笑
-李匠头:站在宫束班旁边,手里拿着图纸
-百官:站在观礼台两侧,整齐排列
-工匠们:穿着整洁的衣服,脸上带着兴奋
(工地周围挂着彩绸,鼓乐声震天。正殿的木架已经搭好,中间留出位置,等着上主梁。主梁是一根十几丈长的楠木,上面刻着“国泰民安”四个字,系着红绸)
王监丞:(高声喊)含元殿上梁盛典,开始——
(鼓乐声更响了,工匠们齐声吆喝,拉着绳子,慢慢把主梁往木架上拉。宫束班站在最前面,眼睛紧紧盯着主梁,手里的斧头握得紧紧的)
唐太宗:(对身边的长孙皇后说)朕听说,这主梁是宫束班亲自去蜀地选的,走了半个月山路,才找到这根完好的楠木。
长孙皇后:民间工匠有心了,能为陛下造殿,他们想必也很自豪。
(主梁慢慢升到木架上方,宫束班赶紧指挥工匠调整位置,可就在主梁要落到榫卯上时,突然一阵风刮来,主梁晃了一下,差点歪了)
石头:(大声喊)班叔!风太大,主梁歪了!
(观礼台上的百官都紧张起来,唐太宗也往前探了探身子。宫束班深吸一口气,爬上木架,走到主梁旁边,用手扶住,又对
宫束班:石头,你拉左边的绳子,再用点劲!其他人别慌,跟着节奏来!
(工匠们稳住心神,跟着宫束班的指挥,慢慢调整绳子的力度。宫束班从怀里掏出一把小錾子,对着主梁的榫头轻轻敲了两下,调整了位置,然后大喊)
宫束班:放!
(主梁稳稳地落在了榫卯上,严丝合缝。工匠们欢呼起来,鼓乐声再次响起)
宫束班:(从木架上下来,走到观礼台前,跪下磕头)陛下,含元殿主梁已上好,严丝合缝,可保百年稳固!
唐太宗:(笑着点头)平身!宫束班,你们这群民间工匠,虽无官爵,却有真本事,这含元殿,因你们而更显气派!赏——宫束班及所属工匠,各赏绢五匹,钱百贯!
宫束班:(赶紧磕头)谢陛下!小的们只是做了该做的,能为陛下造殿,是小的们的福气!
(柳叶捧着五谷杂粮篮子走过来,宫束班接过,撒在主梁上,嘴里念叨着:“五谷丰登,殿宇稳固,大唐昌盛!”)
李匠头:(拍了拍宫束班的肩膀)老宫,之前我还担心你们不行,现在看来,是我错了。这含元殿,有你们的功劳。
宫束班:(憨笑)李匠头,咱都是为了造好殿,不分你我。以后这含元殿立在龙首原上,咱走在长安街上,都能自豪地说,这大殿,是咱亲手造的!
(阳光照在含元殿的木架上,主梁上的“国泰民安”四个字闪闪发光。宫束班看着大殿,又摸了摸后脑勺,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石头和柳叶站在他身边,工匠们围过来,说着笑着,整个工地都充满了喜悦的气氛)
第五幕:殿成回望
百姓甲:(踮着脚往殿内望,声音里满是惊叹)这殿宇比朱雀门还气派!听说当初建殿基时,工匠们硬是把龙首原的土一层层夯实,五丈高的台基,踩上去连点缝都没有!
百姓乙:(指着丹陛上的螭首)你看那石头螭首,眼睛亮得像真的一样,听说之前匠人凿不动青石,是个叫宫束班的老工匠想了法子,顺着石纹一点点凿,才刻出这模样!
(柳叶听到“宫束班”三个字,低头摸了摸孩子的脸蛋,嘴角弯了弯。宫束班从殿内走出来,正好听见百姓的议论,摸了摸后脑勺,憨笑两声)
宫束班:(走到柳叶身边,看着孩子)这小家伙,以后长大了要是愿意学手艺,咱就教他做木工,让他也知道,咱手艺人能造出这样的大殿。
柳叶:(点头)班叔,等他大了,我就带他来含元殿,告诉他这殿的每一根柱子、每一块石头,都是咱一群“憨人”用血汗拼出来的。
(这时,唐太宗带着百官走出殿门,目光扫过广场上的百姓,又落在宫束班身上)
唐太宗:(高声道)含元殿能顺利落成,多亏了宫束班等民间工匠!你们没有官阶,却凭着一双巧手、一颗实诚心,造出了大唐的门面。从今往后,凡参与建造含元殿的工匠,其家眷可免三年赋税,你们的名字,也将刻在殿外的石碑上,让后世知道,这宏伟殿宇,是百姓之手所造!
(工匠们闻言,纷纷跪地磕头,声音哽咽)
宫束班:(磕完头,站起身时眼角泛红,对着唐太宗拱手)陛下体恤百姓,小的们……小的们这辈子能造这含元殿,值了!
(石头带着徒弟们跑过来,手里捧着一块木牌,木牌上刻着“宫束班匠社”五个字)
石头:(把木牌递给宫束班)班叔,这是俺们连夜做的牌子,以后咱匠社就挂这个,让所有人都知道,咱造过含元殿!
宫束班:(接过木牌,指尖摩挲着木纹,又把木牌举起来,对着工匠们喊)兄弟们!今日含元殿落成,咱的名字要刻在石碑上,咱的手艺要传下去!以后不管造啥,都得像造含元殿一样,实诚干活,不糊弄!
工匠们:(齐声喊)实诚干活,不糊弄!
(阳光洒在含元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金红色的光。宫束班举着木牌站在殿门前,石头、柳叶站在他两侧,工匠们围成一圈,百姓们的欢呼声、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飘在长安的上空。远处的翔鸾阁、栖凤阁静静矗立,曲廊如丝带般将殿宇相连,仿佛在诉说着一群民间工匠,用憨劲与匠心,铸就大唐传奇的故事)
第六幕:匠心传后
时间:十年后,春,申时
地点:长安城西,宫束班匠社院内
人物:
-宫束班:头发已半白,背有些驼,手里拿着一把旧木尺,正在教几个少年量木料
-石头:四十岁,满脸风霜,已是匠社的二把手,正在打磨一块楠木
-柳叶:三十岁,手艺愈发精湛,正带着女徒弟雕刻木花
-小虎:十岁,柳叶的儿子,拿着小刻刀,在木头上画含元殿的轮廓
-老主顾:五十多岁,穿着绸缎衣裳,站在院内看工匠们干活
(院内堆满了木料,墙上挂着各种工具,还有一块褪色的红绸——正是当年含元殿上梁时用的。小虎蹲在角落,拿着小刻刀在木头上划,宫束班走过去,弯腰看他的作品)
宫束班:(指着木头上的斗拱)小虎,这含元殿的斗拱是“五铺作”,你刻的这里少了一层昂,得加上,不然就不像了。
小虎:(抬头看着宫束班,眼睛亮闪闪的)爷爷,您说当年造含元殿时,您真的爬上十几丈高的木架,亲手调整主梁吗?
宫束班:(笑着点头,坐在小虎身边)当然是真的。那时候风大,主梁晃得厉害,我心里就想着,这梁要是歪了,殿就塌了,咱大唐的脸面就没了,所以啥也不怕,爬上去就调。
(石头打磨完楠木,走过来,把木头上的木屑吹掉)
石头:班叔,刚才王尚书家派人来,说想让咱给府里造个亭子,要按含元殿的斗拱样式来做。
宫束班:(点头)行,不过得跟他们说清楚,斗拱得按规矩来,一榫一卯都不能错,哪怕是个亭子,也得做得结实、好看,不能丢了咱造过含元殿的脸面。
柳叶:(拿着刻好的木花走过来,木花上是凤凰衔花的图案)班叔,您看这木花,跟当年含元殿栏杆上的比,怎么样?
宫束班:(接过木花,仔细看了看)比当年的还精细!柳叶,你这手艺,现在长安城里没几个能比得过了。
(老主顾走过来,笑着拱手)
老主顾:宫班首,我可是听人说,您这儿的工匠,都是造过含元殿的,所以特意来请你们给我家造个佛龛。我别的不求,就求像含元殿那样,结实、好看,能传几代人。
宫束班:(拱手回礼)您放心,咱手艺人靠的就是口碑。不管是造大殿,还是造佛龛,都是一个心思——实诚干活,不糊弄。您等着,不出一个月,保准给您造个满意的佛龛。
(小虎突然站起来,举着手里的小木牌)
小虎:爷爷,我刻好了含元殿的模型,您看!
(宫束班接过小木牌,上面的含元殿虽然小巧,却把殿宇的轮廓、斗拱的层数都刻了出来。他摸了摸小虎的头,又抬头看向远处——从匠社的院子里,能隐约看到含元殿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宫束班:(轻声说)当年一群憨货,凭着一股子劲造了含元殿,现在你们年轻人,要把这手艺、这心思传下去。不管以后造啥,都得记住,咱手艺人造的不是木头、石头,是人心,是念想,是咱大唐的底气。
(石头、柳叶和徒弟们都围过来,看着宫束班手里的小木牌,又看向远处的含元殿。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院内的木料上,仿佛与十年前含元殿工地上的身影,渐渐重叠在一起,续写着匠心传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