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唐《大衍历》(2/2)
陈老栓:(拿出纸笔)我这就把换算方法记下来,阿福,你负责改圭表的长度,二郎,你重新刻刻度,小乙,你帮忙磨木料。
李阿福:(点头)好!咱们加把劲,不能再出岔子了!
场景三:宫束班工坊,两日后
【圭表已经做好,放在工坊中央,楠木的架子油光锃亮,朱砂标的刻度整齐清晰。僧一行和小沙弥走进来,拿起圭表仔细查看】
僧一行:(满意地点头)很好!这圭表的精度,比我预期的还要高。李掌事,你们辛苦了。
李阿福:(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师父过奖了,都是您指导得好。
王二郎:(凑过来)师父,我还在圭表样测出来的日影更准。
僧一行:(眼睛一亮,蹲下来查看调平脚)这个改进好!以前的圭表放在不平的地方,测出来的结果会有偏差,加了调平脚,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你很有想法。
陈老栓:(笑着说)二郎这孩子,就是爱瞎琢磨,没想到这次还真琢磨对了。
【小沙弥拿着纸笔,把调平脚的结构画了下来。僧一行站起身,对李阿福说】
僧一行:接下来,我要去各地测量子午线长度,需要一批“浑仪”的木构零件,还有“漏刻”的外壳,这些都要麻烦你们做。
李阿福:(连忙应下)师父放心!我们一定做好!
场景四:长安城外,测影台,数月后
【测影台上放着宫束班做的圭表和浑仪,僧一行正拿着纸笔记录日影长度,小沙弥在旁边帮忙。李阿福、王二郎、陈老栓、赵小乙站在旁边,看着僧一行工作】
王二郎:(小声对李阿福说)掌事的,你看师父记录的这些数字,能算出啥来啊?
李阿福:(摇摇头)不知道,不过师父说重要,那肯定重要。咱们做好自己的活计,别打扰师父。
陈老栓:(看着浑仪,叹了口气)我活了五十多年,还是第一次见这么精密的仪器。咱们做的零件,一丝一毫都不能错,不然浑仪转不动,就测不了星辰方位了。
赵小乙:(指着浑仪上的刻度)老栓叔,您看咱们刻的这些刻度,比绣娘绣的花还细,我当时刻的时候,手都不敢抖。
【僧一行放下纸笔,转过身,对众人笑了笑】
僧一行:这段时间,多谢你们的帮忙。你们做的圭表、浑仪零件,都非常精准,没有这些仪器,我根本无法完成测量。
李阿福:(拱手)师父客气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僧一行:我已经根据测量的结果,开始编制新历了。这新历会更准确地预测节气、日食、月食,以后农人种田、朝廷举行典礼,都能用得上。
王二郎:(眼睛一亮)师父,那这新历,是不是有咱们宫束班的一份功劳?
僧一行:(笑着点头)当然有!没有你们做的仪器,就没有这新历。以后人们用这新历的时候,都会记得,有一群手艺精湛的匠人,为它出了力。
第三幕:《大衍历》成,影响深远
场景五:太史局,一年后
【太史局里,官员们围在桌前,看着一本新编制的历法。僧一行站在桌前,向众人讲解。李阿福、王二郎、陈老栓、赵小乙站在角落,有些紧张地看着】
僧一行:这就是我编制的《大衍历》。它采用了“定气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比以前的历法更准确。我还根据各地测量的子午线长度,修正了历法中的误差。
太史局令:(翻着《大衍历》,脸上露出笑容)好!这《大衍历》精准详实,比前代的《麟德历》更胜一筹。陛下要是知道了,定会高兴。
一位官员:(看着僧一行)一行师父,编制这历法,定然不易吧?
僧一行:(看向角落的李阿福等人)多亏了宫束班的匠人。他们做的圭表、浑仪、漏刻,都非常精密,没有这些仪器,我根本无法完成测量和计算。
【官员们的目光都投向李阿福等人,李阿福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王二郎则挺直了腰板】
太史局令:(对李阿福说)李掌事,你们宫束班立了大功!朝廷会赏赐你们的。
李阿福:(连忙拱手)多谢大人!我们只是做了分内的活计,不敢居功。
场景六:宫束班工坊,数日后
【工坊里挂着朝廷赏赐的锦旗,上面写着“巧匠助历,功在社稷”。李阿福、王二郎、陈老栓、赵小乙围坐在桌前,桌上摆着酒和菜】
赵小乙:(端着酒杯)掌事的,老栓叔,二郎哥,咱们宫束班这次可出名了!昨天我去买木料,掌柜的还问我是不是做观星仪器的宫束班,可威风了!
陈老栓:(喝了口酒,笑着说)我以前总觉得,咱们匠人做的都是些不起眼的活计,没想到这次,还能为编制历法出力气。以后我跟子孙说起来,也有面子。
王二郎:(看着锦旗)掌事的,咱们以后还做观星仪器吧?我还想琢磨些新玩意儿,比如能测月亮方位的架子。
李阿福:(笑着点头)好!只要朝廷需要,咱们就做。不过,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连周尺和唐尺都弄混了。
众人:(都笑了起来)
【这时,小沙弥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本《大衍历》】
小沙弥:李掌事,二郎哥,老栓叔,小乙哥,师父让我把这本《大衍历》送给你们。师父说,这历法里,有你们的功劳。
李阿福:(接过《大衍历》,双手捧着,激动地说)多谢师父!我们一定好好珍藏。
【小沙弥离开后,李阿福翻开《大衍历》,里面的文字和图表密密麻麻。王二郎、陈老栓、赵小乙凑过来,看着这本历法】
王二郎:(指着其中一张图)你们看,这上面画的浑仪,就是咱们做的那个!
陈老栓:(叹了口气)真没想到,咱们这群憨货,一不小心,还做了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李阿福:(看着众人,笑着说)不是一不小心,是咱们用心做了。不管做什么活计,只要用心,就能做好。以后,咱们宫束班,还要做更多有用的东西!
【夕阳透过工坊的窗户,照在《大衍历》上,也照在众人的脸上。工坊里,弥漫着木头的香气和喜悦的笑声】
尾声
【多年后,长安街头,一位老者拿着一本《大衍历》,给孩子们讲故事】
老者:……当年,僧一行师父编制《大衍历》,全靠一群手艺精湛的匠人,做了精准的观星仪器。那些匠人,就是宫束班的师傅们。他们虽然只是普通的匠人,却用自己的双手,为咱们大唐的历法,立下了大功。后来,这《大衍历》传到了日本、朝鲜,好多国家都用它做历法呢……
【孩子们围着老者,听得入迷。远处,宫束班的工坊依旧飘着木屑香,新一代的匠人,正在那里,用心做着新的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