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唐《筒车》(1/2)
唐·匠心引:宫束班造筒车记
人物表
-老憨:宫束班班头,五十余岁,双手布满老茧,说话直来直去,看似粗笨却藏着巧思,常挂“干活不耍滑,手艺传万家”在嘴边
-二憨:二十出头,老憨徒弟,力气大却毛躁,爱耍小聪明,总想着走捷径
-三憨:二十岁,宫束班学徒,心思细,爱观察,没事就蹲在田埂看农夫浇水,手里总攥着根木棍画草图
-李老农:六十岁,渭水边农户,种了一辈子田,年年为灌溉愁眉不展,见人就念叨“水往低处流,苗往渴里抽”
-王都头:三十五岁,负责监管宫束班的小吏,起初瞧不上这群“憨货”,总拿着文书挑毛病
-众工匠:宫束班成员,各有手艺,性格憨厚,跟着老憨干活踏实
第一幕:愁水困田埂,笨主意冒头
场景一:渭水南岸农田,春末,午后
【阳光晒得土块发烫,田埂上裂着细缝。李老农蹲在田边,手里的木瓢往田里舀水,瓢沿漏得只剩半瓢。远处,二憨扛着工具箱路过,三憨跟在后面,手里的木棍在地上画着圈圈】
李老农:(叹着气,拍着干裂的田)这水啊,就是金贵!从渭水挑到这儿,半道就漏没了,苗儿都快渴死了,今年收成可咋整哟!
二憨:(放下工具箱,擦了把汗)李伯,您这挑水太费劲,不如多找几个人?
李老农:(苦笑着摇头)哪有那么多人?村里青壮都去修河堤了,就剩咱这些老弱,挑两桶水就得歇半炷香。
三憨:(突然指着渭水,手里的木棍戳了戳地面)李伯,您看那水顺着河往下流,要是能让水自己“爬”到田里就好了。
二憨:(笑出声)三憨,你傻啊?水只会往低处走,还能往上爬?你当它是蚂蚱呢!
三憨:(急得涨红了脸,蹲在地上画起来)不是爬,是转!你看,要是整个大轮子,轮子边上挂些竹筒,轮子放水里,水推着轮子转,竹筒就能把水兜起来,转到上面再倒进水渠里……
【老憨扛着一把断了柄的犁铧走过来,听到这话,脚步顿住,凑过去看三憨画的草图,粗糙的手指在地上跟着描】
老憨:(眉头皱着,又舒展开)三憨这主意,不算傻。去年咱修水车,不也是靠水推轮子转?就是那水车太小,浇不了几亩地。
二憨:(挠挠头)班头,那水车是给官家花园浇花的,跟这农田不一样啊!咱宫束班是给宫里做摆件、修门窗的,哪会做这么大的家伙?
老憨:(捡起地上的木棍,在草图上画了个大轮子)宫里的活要做,老百姓的活就不能做了?你忘了咱祖师爷说的,手艺是用来帮人的,不是只给贵人看的。这东西要是做出来,能救多少亩田,多少户人家?
【远处传来脚步声,王都头拿着文书,背着手走过来,看到几人蹲在地上画得乱七八糟,脸色沉了下来】
王都头:(踢了踢地上的草图)老憨,宫束班的活计做完了?敢在这儿偷懒琢磨旁门左道,小心我参你们一本!
老憨:(站起身,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王都头,不是偷懒。你看这田,旱得都快裂了,咱想做个能多浇地的家伙,帮老百姓一把。
王都头:(冷笑一声,指着文书)你们的本分是给东宫修雕花门,不是管农夫的闲事!这要是做砸了,耽误了宫里头的活,你们担待得起?一群憨货,别异想天开了!
【王都头甩下文书,转身就走。老憨捡起文书,看了眼田埂上蔫蔫的禾苗,又看了看三憨期待的眼神,把牙一咬】
老憨:(把文书塞进怀里,拍了拍三憨的肩)别管他!咱宫束班干活,凭的是良心。今晚加把劲,先把东宫的门修完,剩下的时间,咱就琢磨这“大轮子”!
二憨:(苦着脸)班头,这要是被王都头发现了,咱可就惨了!
老憨:(瞪了二憨一眼)惨啥?大不了扣月钱!总比看着老百姓饿肚子强。干活去!
【众工匠围过来,纷纷点头。三憨把地上的草图小心地描在纸上,叠好塞进怀里,跟着老憨往工坊走】
场景二:宫束班工坊,夜,烛火通明
【工坊里堆着木料、铜钉,墙上挂着各式工具。老憨坐在案前,手里拿着三憨画的草图,旁边放着一堆木片,正试着拼轮子的模型。二憨在磨斧头,时不时瞟一眼老憨,三憨蹲在旁边,帮着递木片】
三憨:(指着模型,小声说)班头,要是轮子太大,水推不动咋办?
老憨:(拿起一块木片,搭在轮子边缘)那就把轮子做得轻些,用杉木,浮力大。再把竹筒做得浅点,兜水少点,轮子转得就快了。
二憨:(停下斧头,凑过来看)班头,这竹筒咋固定啊?要是转着转着掉了,不白忙活了?
老憨:(拿起一根细木钉,往竹筒上钻了个孔)在竹筒两边钻孔,用木钉固定在轮子的辐条上,再用麻绳绑紧,肯定掉不了。你明天去竹林里挑些粗点的竹筒,得结实,不能一装水就裂。
三憨:(眼睛亮起来)我知道哪儿有好竹子!渭水边上那片竹林,竹子又粗又直,去年我跟我爹去砍过,泡在水里三年都不烂。
老憨:(点点头,把模型推到中间)行,明天二憨跟三憨去砍竹子,其他人接着修东宫的门,咱两边不耽误。记住,这事别往外说,免得王都头又来啰嗦。
【众工匠齐声应和,工坊里的烛火晃着,映着一群人忙碌的身影。老憨拿起模型,对着烛火看了又看,手指在轮子上轻轻转着,像是已经看到了水推着轮子转,竹筒里的水哗啦啦倒进田里的样子】
第二幕:笨工出巧活,难题逐个破
场景一:渭水竹林,清晨,雾未散
【竹林里湿漉漉的,雾气沾在竹叶上,滴下水珠。三憨领着二憨走进竹林,手里拿着砍刀,时不时蹲下来摸一摸竹子的粗细】
三憨:(指着一根碗口粗的竹子)二憨哥,就这根!你看,这竹子表皮光滑,没有虫眼,里面的竹节也密,装水肯定不漏。
二憨:(挥起砍刀,砍了一下,竹子只留下一道印)这竹子也太硬了!砍半天都砍不断,累死我了。
三憨:(笑着递过一把锯子)你别用砍刀,用锯子慢慢锯,不容易裂。咱得小心点,别把竹子锯坏了,不然又得重新找。
【二憨接过锯子,蹲下来慢慢锯。三憨在旁边收拾砍好的竹子,用绳子捆起来。突然,二憨“哎哟”一声,锯子划到了手,血渗了出来】
三憨:(赶紧跑过去,从怀里掏出布条)二憨哥,你咋这么不小心!快裹上,别感染了。
二憨:(皱着眉,咬着牙)没事,小伤。就是这破竹子,太费劲了,早知道不跟你来了。
三憨:(帮二憨裹好伤口,捡起锯子)再坚持会儿,咱多砍几根,回去就能做竹筒了。你想想,要是这筒车做出来,李伯他们就不用挑水了,多好啊。
【二憨看着三憨认真的样子,叹了口气,重新拿起锯子。雾慢慢散了,阳光透过竹叶照进来,洒在两人身上。不一会儿,地上就堆了十几根竹子】
场景二:宫束班工坊,午后,日头正盛
【工坊里,老憨正带着众工匠拼装筒车的轮子。轮子的辐条是用硬木做的,一根根钉在轮轴上,围成一个直径五丈的大轮子。三憨在给竹筒钻孔,二憨在旁边帮忙递木钉,手上的布条还露在外面】
老憨:(扶着轮轴,喊着号子)左三,右五,钉子钉牢点!这轮子要是散了,掉在水里可就捞不起来了!
【众工匠齐声应和,手里的锤子“砰砰”响。突然,轮轴晃了一下,一根辐条歪了,差点砸到旁边的工匠】
二憨:(吓了一跳,赶紧扶住轮子)班头,这轮轴太细了,撑不住这么大的轮子!
老憨:(皱着眉,围着轮子转了一圈,蹲下来摸了摸轮轴)是细了点。咱得换根粗点的木轴,最好是枣木,结实。二憨,你去库房里找找,有没有去年剩下的枣木轴。
二憨:(点点头,转身就跑)好嘞,我这就去!
【二憨跑出去后,三憨放下手里的竹筒,走到轮子旁边,指着轮轴和辐条的连接处】
三憨:班头,就算换了粗轴,辐条跟轴连接的地方还是不结实。要是水推得太猛,辐条容易断。
老憨:(摸着下巴,想了想,拿起一块三角形的木片)你说得对。咱在辐条和轴之间加块“三角撑”,把力分散开,就像房子的梁一样,这样就结实了。
【众工匠赶紧找来木片,削成三角形,钉在辐条和轮轴之间。不一会儿,二憨扛着一根粗枣木轴跑回来,满头大汗】
二憨:(把木轴放在地上,喘着气)班头,找着了!这根枣木轴,比我胳膊还粗,肯定结实!
【老憨让人把旧轮轴拆下来,换上新的枣木轴,再把加了“三角撑”的辐条钉上去。轮子转了转,稳稳当当,没有一点晃动】
老憨:(拍了拍轮子,笑着说)成了!接下来就是装竹筒。三憨,你把钻好孔的竹筒拿过来,咱一根一根钉上去。
【三憨抱着竹筒走过来,众人围着轮子,把竹筒一根接一根地钉在辐条上。竹筒排列得整整齐齐,像一串糖葫芦挂在轮子上。王都头突然走了进来,看到工坊里的大轮子,脸色一下子沉了】
王都头:(指着轮子,怒气冲冲地说)老憨!你们竟敢违抗命令,不修东宫的门,在这儿做这破轮子!我看你们是不想干了!
老憨:(赶紧走过去,陪着笑)王都头,您别生气。东宫的门我们已经修得差不多了,就差最后一道漆。这轮子是我们利用空闲时间做的,不耽误正事。
王都头:(走到轮子旁边,踢了踢竹筒)空闲时间?宫束班的空闲时间,也是用来琢磨宫里的活计,不是做这些没用的东西!这东西能当饭吃?能给宫里添光彩?
李老农:(突然从门外走进来,手里拿着一篮青菜)王都头,您可不能这么说!这轮子是老憨他们为了帮我们浇田做的,要是成了,能救好多亩地啊!您就通融通融,让他们试试吧。
【王都头看着李老农,又看了看老憨和众工匠期待的眼神,犹豫了一下,哼了一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