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383章 唐3

第383章 唐3(2/2)

目录

【工坊内,一块巨大的青石立在中央,石碑上已经刻好了大半的《自叙帖》字迹,笔画苍劲有力,连贯流畅。老石、柱子、小豆子、阿福围在石碑旁,仔细检查着每一个字】

李大人:(带着随从走进工坊,看到石碑,眼睛一亮,快步上前)进度不错啊!这字迹刻得有模有样,很有怀素法师狂草的神韵。

小豆子:(得意地笑)那是!咱们可是花了二十多天的功夫,一笔一笔刻出来的,半点都不敢马虎。

李大人:(指着石碑上的“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一句,点头称赞)这句刻得好!笔画的粗细变化、连带关系都刻出来了,很有气势。只是……(话锋一转,指着一个“书”字)这个“书”字的竖钩,刻得有些生硬,少了几分灵动。

【老石连忙上前查看,皱了皱眉】:大人说得对,是我当时没把握好笔势,这个竖钩刻得太直了,缺少怀素大师那种狂放的感觉。

柱子:(挠了挠头)那咋办啊?这都刻大半了,总不能把这字凿了重刻吧?

阿福:(盯着“书”字,慢悠悠道)不用重刻,咱们可以用小刻刀把竖钩的边缘打磨一下,让它稍微弯曲一点,再刻出一些飞白,应该就能改善。

老石:(点点头)阿福说得对,就这么办。柱子,你力气大,负责把竖钩的边缘凿掉一点;小豆子,你手法细,负责打磨和刻飞白;阿福,你盯着字帖,把控笔势。

【三人立刻行动起来,柱子小心翼翼地凿着石料,小豆子拿着小刻刀仔细打磨,阿福则拿着字帖,时不时提醒两人调整角度。老石在一旁指挥,偶尔上手帮忙。李大人站在一旁,看着四人分工合作,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李大人:(感慨道)都说宫束班的工匠个个是憨货,只会嘻嘻哈哈,今日一看,倒是一群心思灵巧、手艺精湛的能工巧匠。

小豆子:(一边打磨一边笑)大人,咱们可不是憨货,就是平时爱闹点。但干活的时候,咱们可是一点都不含糊!

【经过一个时辰的忙碌,“书”字的竖钩终于修改完成,原本生硬的笔画变得灵动起来,与周围的字迹融为一体】

老石:(满意地点点头)好了,这样就没问题了。剩下的部分,咱们再加把劲,争取三日内完工。

李大人:(点头)好!我等着看你们的成品。这《自叙帖》石碑刻成后,定能成为传世之宝,你们宫束班也会名留青史!

【李大人走后,四人看着石碑,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柱子拍了拍小豆子的肩膀,小豆子推了推阿福,阿福慢悠悠地笑了笑,老石看着三人,眼中满是欣慰】

柱子:(兴奋地说)等刻完这石碑,咱们去西市吃碗胡辣汤,好好庆祝一下!

小豆子:(点头附和)好啊好啊!我还要买一串糖葫芦,上次去西市没吃到,这次一定要补上!

阿福:(慢悠悠道)我想去看看西市的杂耍,听说有个耍猴的,特别有意思。

老石:(笑着说)行!等完工了,我请客,咱们好好热闹热闹。但现在,先把活干完!

【四人再次拿起工具,投入到刻石工作中。阳光洒在石碑上,那些狂放的字迹仿佛在石上跳跃,诉说着怀素大师的书法传奇,也记录着宫束班这群“憨货”的努力与坚持】

第四幕:石碑完工,流传于世

场景六:长安城朱雀大街书法阁-数月后-日

【书法阁前,百姓们围在《自叙帖》石碑前,纷纷驻足观赏。有人指着石碑上的字迹,低声议论,有人拿出纸笔,临摹着上面的狂草】

一位老者:(眯着眼抚摸石碑边缘,感慨道)这《自叙帖》果然名不虚传!怀素大师的书法狂放如惊雷,宫束班竟能把这笔势里的“气”刻进石头里,真是绝了!

一位书生:(握着毛笔在纸上临摹,抬头赞叹)以前只在摹本上见狂草的形,今日见了石碑,才懂什么是“力透纸背”——不,是“力透石心”!听说刻这碑的工匠们平时爱闹,可手上的功夫半点不含糊。

一个孩童:(拉着母亲的衣角,指着“笔冢”二字)娘,这两个字看着像在跑,是不是怀素大师写字很快呀?

孩童母亲:(笑着点头)是呀,这就是狂草的妙处。多亏了宫束班的工匠们,咱们才能对着石碑看清楚这笔法呢。

【不远处,老石带着柱子、小豆子、阿福站在柳树下,看着石碑前热闹的景象,脸上满是藏不住的自豪】

柱子:(撸起袖子,指着人群,嗓门洪亮)班头您看!那么多人围着咱们刻的碑,比西市耍猴的还热闹!以后谁再敢说咱们宫束班是“憨货”,我就把这石碑指给他看!

小豆子:(晃着手里的糖葫芦,咬下一颗,含糊道)那可不!上次去买糖,掌柜的还问我是不是刻《自叙帖》的工匠,硬是多给了我一颗糖呢!

阿福:(慢悠悠掏出一块帕子,擦了擦额角的汗,笑着说)前几日我去看杂耍,耍猴的师傅听说我刻了那碑,还特意邀我前排坐,说要沾沾“传世手艺”的光。

老石:(望着石碑上被阳光照得发亮的字迹,眼眶微热,拍了拍三人的肩膀)咱们干工匠的,一辈子和石头打交道,图的就是把手上的活做扎实,让刻出来的东西能立住、能传下去。现在看来,这一个月的苦没白受。

柱子:(挠了挠头,突然想起什么)对了班头!上次说完工请咱们吃胡辣汤,后来忙着运石碑,还没兑现呢!

小豆子:(立刻附和,晃着老石的胳膊)就是就是!我还想吃西市那家的羊肉泡馍,要加双倍的馍!

阿福:(也跟着点头,语速依旧慢悠悠)我……我想喝那家的杏仁酪,甜滋滋的,解乏。

老石:(被三人吵得笑出声,无奈又宠溺)好好好!今日就去!不仅吃胡辣汤、泡馍,杏仁酪管够!

【四人说说笑笑地往西市走去,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与书法阁前石碑的影子渐渐重叠。微风拂过,仿佛带着石碑上狂草的墨香,飘向长安城的大街小巷】

第五幕:岁月流转,匠心传承

场景七:宫束班刻石工坊-十年后-日

【工坊还是当年的模样,只是木窗上的纹路更深了些,墙角多了几盆绿植。老石已是满头白发,手上的老茧更厚,正蹲在一块石料前,教几个十几岁的少年刻石。柱子身材更壮实了,成了工坊里的主力;小豆子眼神依旧机灵,正带着少年们摹帖;阿福还是慢性子,慢悠悠地打磨着刻刀】

老石:(拿着刻刀,示范着刻一道竖画)刻石讲究“心到手到”,就像当年刻《自叙帖》的“竖钩”,既要有力,又要藏着灵动。你们看,手腕要稳,力道要顺着笔势走……

一个少年:(仰着头问)石爷爷,您真的刻过怀素大师的《自叙帖》石碑吗?先生说那石碑现在还在书法阁,好多人都去看呢!

老石:(笑着点头)是啊,十年前刻的。那时候你柱子叔总把笔画刻歪,你小豆子叔总走神,你阿福叔刻得慢,被我们催着干活……

柱子:(听到这话,放下锤子笑骂)师父!您又揭我短!当年要不是您教我稳手腕,我能刻出现在的活计吗?

小豆子:(也凑过来,笑着说)就是!当年我改那“叙”字的飞白,您还夸我机灵呢!现在这些小子,摹帖都摹不好,得好好教!

阿福:(慢悠悠地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字帖)这是当年刻《自叙帖》的摹本,我一直收着。你们看,这上面还有当年柱子刻错的记号,小豆子补的飞白痕迹……

【少年们围过来看字帖,眼里满是好奇。柱子和小豆子看着字帖,也想起了十年前的日子,脸上露出笑容】

老石:(拿起字帖,翻到“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一句,轻声说)当年刻这一句时,咱们熬了三个通宵。现在想来,不是咱们刻了石碑,是石碑留住了咱们的日子,留住了这份手艺。

柱子:(点头)师父说得对!现在有人来请咱们刻碑,一听说咱们是宫束班,都格外放心。这都是当年《自叙帖》给咱们的底气!

小豆子:(拍了拍少年的肩膀)你们要好好学,以后也要刻出能传世的石碑,让别人知道,宫束班的手艺,一代传一代!

【阳光透过木窗,洒在字帖上,那些狂放的字迹仿佛又活了过来。老石看着眼前的少年们,又看了看柱子、小豆子、阿福,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和兄弟们。工坊里,凿子、锤子的碰撞声再次响起,和十年前一样,热闹又充满希望】

场景八:长安城书法阁-数十年后-暮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自叙帖》石碑上,石碑上的字迹历经风雨,却依旧清晰有力。一位白发老者拄着拐杖,站在石碑前,正是年迈的柱子。他身边跟着一个少年,是他的孙子】

少年:(指着石碑上的落款“宫束班刻”,轻声问)爷爷,这宫束班是什么呀?

柱子:(抚摸着石碑,声音沙哑却充满自豪)这是爷爷当年待的工坊,是咱们长安城最好的刻石工坊。当年,爷爷和你石爷爷、小豆子爷爷、阿福爷爷一起,刻了这《自叙帖》石碑。

少年:(眼睛一亮)真的吗?那爷爷是不是很厉害?

柱子:(笑着点头,眼眶微红)不是爷爷厉害,是咱们工匠的手艺厉害。一块石头,一把刻刀,只要用心,就能把字刻进石头里,把日子刻进时光里,让后人都能看到。

【这时,几个书生模样的人走过来,围着石碑讨论,有人念着上面的诗句,有人临摹着字迹。夕阳渐渐落下,石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要延伸到遥远的未来】

柱子:(拉着少年的手,轻声说)走吧,爷爷带你去当年的工坊看看。那里还有你石爷爷留下的刻刀,你小豆子爷爷摹的字帖,你阿福爷爷打磨的石料……还有咱们宫束班的故事,要一直讲下去。

【祖孙俩的身影渐渐远去,夕阳的余晖洒在《自叙帖》石碑上,那些狂放的字迹在暮色中闪着微光,如同宫束班那群“憨货”的笑声,如同他们手中的刻刀与石头碰撞的声响,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从未消散】

目录
返回顶部